☉長江,橫貫中國東中西,這條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沿線各地正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引領,煥發出協調發展的勃勃生機。
☉粵港澳大灣區,一個世界級城市群正在崛起。這裡一年創造出的經濟總量突破10萬億元人民幣,僅從深圳港發出的貨櫃就超過2600萬標準箱。
☉雄安新區,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難題,這是第一個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建設的未來之城,更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新地標。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下的中國,正在新思想引領新理念導航下,重新塑造自己的城市。那些千百年來佔據著巨大時空並且各具特色的「人類載體」,正在急劇地改變著自己的歷史進程。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邁入新時代,城市建設和發展步入了新的階段,中國城市的發展程度已不再簡單依靠城鎮化來衡量,而要在更高的維度來審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我們必須適應新形勢,謀劃區域協調發展新思路。」經濟循環的全球化,意味著需要更廣闊的空間、更複雜多樣的層次、以更靈活的協調機制才能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全球城市和大型城市區域協同發展,迫切需要湧現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世界城市,代表國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國內外學者對城市群發展階段的研究視角雖不盡相同,研究內容與結果有差異,但卻包含以下共性:城市的發展均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漸進式演化,城市群體的發展是從無序的集中變為有序的疏散,而群內個體的相互關係則是從鬆散到緊密。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提出,大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繼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三大增長極之後,中國西部正式啟動建設新增長極。成渝地區,承東啟西,聯動陸海,擁有兩個人口超兩千萬的國家中心城市,以全國1.9%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國6.9%的常住人口,創造了全國6.3%的經濟總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不僅是成渝兩個城市,還包括川渝中間地帶的大中小城市、城鎮網絡體系。兩個城市之間的相向而行,不僅在於城市外延的擴張和強化中心城市,更在於以「極核」的力量,聯動中部「經濟陵谷」加快崛起,構建形成雙核驅動、全域共興的國家戰略推進格局。回溯深圳、上海等國內先發城市的發展歷程,一個城市群從雛形期到成熟期的過程,也是核心城市生產組織由集聚階段向擴散階段逐步過渡的過程。
對於成都來說,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既是服務國家戰略的政治責任,又是成渝共建國家新興極核的時代機遇;既是新時代城市全面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又是在世界城市體系中標定發展高度的方向指引。
這也意味著,作為「雙核」之一,成都必須以更大的空間格局和視野,審視成渝地區的發展階段特徵和發展環境的變化,理解國家戰略意圖,研判成渝高質量崛起的發展使命與任務。
點亮「核心」,一個先行啟動的有力支點舉足輕重。
目光向東。將於今年大運會前投用的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如同一隻馱日飛行的「神鳥」,打開了暢通世界的新門戶。成都將成為我國繼北京、上海之後第三個擁有兩座國際機場的城市。根據規劃,機場投用後可滿足年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
腳步向東。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借天府國際機場建設建設戰略機遇,成都全面啟動「東進」戰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破除圈層發展慣性和資源環境約束,在更為廣闊的迴旋場域展開騰挪與布局。以2020年5月成都東部新區掛牌為標誌,成都「東進」戰略展開全面建設。一盤決定城市未來發展的大棋局,進入炙熱的中盤階段。
「成都東進、重慶西擴」,從成都東部新區到重慶兩江新區,一起開發開放、共擔使命,形成高能級城市群,切入全球供應鏈創新鏈和價值鏈。
新發展理念引領下的城市巨變正在發生。
「正確的城市方略,是加密在前、輻射在後。」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看來,城市的密度足夠,才可能外溢,才可能輻射。「天下所有中心,都憑資源的集聚和輻射而立足於世。」法國經濟學家弗郎索瓦·佩魯曾提出,經濟的增長不可能同時出現在所有的區域,而是首先出現於某增長點或增長極上。核心城市的規模和能量決定了它輻射的遠近,因而也就決定了都市圈範圍的大小;核心城市的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都市圈的性質。上海是一個例證,作為長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以其優越的區位優勢不斷吸引產業向其聚集,也持續地產生外溢效應,輻射和帶動周邊城市,成為了長三角的「發展極」。從蘇州、無錫,到寧波、常州,核心城市與各大圈層內功能不同的諸多城市相互協作,共同引導了整個長三角的要素在整個城市群中的運行和配置。對於成都來說,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強化「極核」引領,城市「加密」的必要鏈條,是提能級,進而強帶動。持續提升人口和經濟承載能力、推進建設增長極和動力源,強大自身,才能更好達成協調發展。將新發展理念一以貫之,發展的路徑相當明確——以點帶面,集體成勢。市委十三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推動形成「兩區一城」協同發展新格局。成都東部新區、四川天府新區、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發端於不同時期,擁有不同的定位,但承載的是點亮城市「核心」的共同使命。推動三區優勢乘數疊加、短板互補消融成為破解發展困局、推動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整體提升的必要路徑。
不做重複之功。打破傳統行政區經濟和行政區域藩籬,以現代功能區經濟和產業生態圈建設,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城市空間的統籌利用、市場要素的高效配置、營商環境的統一打造、產業功能的合理布局。
做好功能分工。聯接龍泉山「兩翼」,涵蓋成都最具活力和最有潛力的重點發展區域,使不同城區間形成具有合理地緣經濟關係的城市分工體系,不是無序與削弱,而是協同與共榮。
統攬在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之下,產業、勞動力、資本等要素已開始呈現出外溢趨勢。而對長期受制於「中部塌陷」的眾多中小城市而言,這些轉變,也撐起了合作的骨架。
2018年的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四川創造性提出構建「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首次將成都定位為「主幹」。
以「幹」帶「支」,均衡發展。成都與全省20個市州籤署戰略合作協議、「三區三帶」產業協作帶加快建設、高鐵半小時通勤圈基本建成……大動作頻頻中,川內城市的同頻發展正在跑出加速度。
輻射效應立竿見影。以眉山為例,公交化動車開行後,2019年眉山實現旅遊收入465億元,同比增長15%。7家文旅類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增長35%以上。
成都以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體系為支撐,為各市州開放合作搭臺、產業轉型賦能、創新改革聚勢、生態建設助力。市州則以各自資源稟賦、特色產業、區位優勢為支撐,與成都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發展格局,形成一體化的有機發展整體。
當越來越多的城市在集群中邁向世界,集群中的「極核」,也將更加凸顯。新時代的中國城市,有此使命,更有此自信。百年以來,世界各國以海權為紐帶掀起了跨越各大洲的全球化浪潮,沿海地帶首先成為發展軸和發達地區。有研究表明,世界60%的GDP分布在沿海100公裡的範圍內,從而現有的許多全球城市均為沿海城市。內陸城市要成為全球城市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必須處在面向全球的主要發展軸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進一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全面開放的新格局,使成都由第一輪開放的「內陸腹地」躍升為第二輪開放的「前沿高地」。時代的選擇、國運的上升,為成都帶來了千載難逢的進擊機遇。全球城市的本質,就是成為在全球網絡中佔據支配地位的重大節點。跳出盆地,在更大範圍拓展載體和空間;展開雙翼,以更大格局實現更大發展。當下的成都,劍指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城市,正努力成為世界市場中那個不可替代的「節點」,如新加坡、杜拜等城市那樣,不囿於先天條件的限制,全力以赴建立自己的「樞紐地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引領城市崛起。隨著中國「第四極」突圍而出,成都也終將一躍成為世界的「極核」。在大國崛起的「中國敘事」中,始終堅持新思想引領新理念導航,成都已就如何以更好的態勢出現在國際視野,不斷煥發世界城市的活力作出了部署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