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一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八千子弟兵的犧牲劃上了句號。當大家的目光都在項羽身上的時候,我想問一句,當初的項羽叔侄為何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
先不要急著下結論,也許你認為的並不完整。
其實秦末起義中,最具代表性的勢力有三個,一是陳勝吳廣,二是項梁項羽,三則是劉邦。
陳勝吳廣是秦朝滅亡的開端,項梁、項羽代表秦朝滅亡的中間過程,劉邦則是秦朝滅亡的收尾。
暫且撇開陳勝吳廣和劉邦不說,單說項梁叔侄。
項梁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之後,勢力便一直擴張,很快便成為整個秦末義軍中最大的勢力,一度成為秦末諸侯的首領。秦末戰場中,因為項梁叔侄的出現,也使得秦朝進入倒計時。
那麼項羽叔侄最初是如何收攏八千子弟兵呢?又為何會有八千子弟過江東這個轉折呢?
一、項梁、項羽與秦朝的恩怨
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並沒有徹底穩定,很多六國後裔都有重新復國的想法。
尤其是六國中的勳貴集體和王室後裔,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項梁、項羽同樣是不安分的人員之一,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巡遊會稽時,在人群中觀看巡遊隊伍的項羽,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
這不僅僅是項羽的豪氣和野心,同樣也是項羽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心中所想的有感而發。而項羽一直跟隨叔父項梁生活,那麼項羽受到的影響自然是來自於項梁。
項梁和項羽兩人均是楚國貴族,秦朝統一六國,楚國滅亡,這是亡國之恨。項羽的爺爺,楚國名將項燕,死在秦將王翦之手,這是親人死亡之仇。
兩人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畢竟國破親人亡的仇恨,任誰都無法釋懷。
然而秦始皇用強硬手段告訴了天下人,只要有他在,秦朝就不允許任何人挑釁。項梁叔侄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一切只能藏在心中,暗中默默尋找機會。
直到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才有機會把想法轉變為行動。
秦始皇時期的高壓統治下,項梁是如何在暗中準備的?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又是如何擁有了八千子弟兵的?
二、起義、八千子弟兵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位時,項梁也並不安分。項梁曾在家鄉殺了人,受到官府通緝後,帶著項羽離開家鄉,逃往吳中(江南地區)避難。
項梁在吳中時,憑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所掌握的知識,很快就徵服了吳中地區的士大夫們,擁有了很大的名望。當時只要吳中地區有大的活動,都會讓項梁來主持。
項梁也藉此機會,一邊結交吳中地區的鄉紳豪族,一邊暗中觀察吳中何人有能力。
並且項梁徵服吳中地區的上層人士,項羽也沒閒著。
項羽天生力大無窮,且頗有才氣,很快便得到了吳中地區年輕一代的敬畏,隱隱成了他們中的領頭人物。
叔侄倆在吳中混的風生水起時,機會悄然降臨。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消息傳到吳中。會稽(吳中是會稽郡)郡守殷通聽到這個消息後,想要起兵響應陳勝吳廣,便找來在吳中威望很高的項梁。
殷通本想以項梁和另一位名叫桓楚的會稽人為將,以吳中地區響應陳勝,自己做起義軍的首領。
對於項梁來說,這是機會,但是項梁又不想屈居人下。
項梁便以桓楚逃亡在外,位置只有項羽知道為由,讓郡守召項羽前來回話。實際上項梁喊來項羽之後,兩人便商量如何殺掉郡守起兵。
郡守殷通死後,項羽又帶著郡守官印,把郡守的家人和侍衛一頓咔嚓。
事後,項梁平時做的準備便起到了作用,他不僅摸清了吳中地區的人和物,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支持者。
項梁先是召集了和他熟悉的官吏,向他們講解了起兵反秦的事情,又召集平時觀察的各縣的青壯為士兵,號稱八千子弟兵,以吳中可用的豪傑為將領。
之後,項梁很快便安撫了吳中各縣,完成了吳中地區的整合。
從項梁叔侄殺死郡守,到徵兵任用將領,再到安撫各縣,事情順利的一塌糊塗,可見項梁暗中謀劃已久。
之後,項梁帶著在吳中召集的八千子弟,引兵西進,攻打秦軍,拉開了屬於他們的輝煌。
然而項羽叔侄想要推翻秦朝坐擁天下,這並不是他們帶兵過江東的起因。
項梁在整合吳中的時候,其餘地方早已經烽煙四起,原六國土地幾乎都有了新的主人。項梁當時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帶兵過江,不然很可能最先遇到的不是秦軍,而是來自於其餘起義軍的攻擊,畢竟誰都不想把地盤分出去一部分。
那麼是什麼給了項梁過江東的理由和機會呢?
三、八千子弟為何過江東?
項梁在吳中時,戰場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二世胡亥任命章邯為將,帶兵平亂。陳勝這位率先拉起大旗的人物,成了章邯的首要目標,且在與陳勝的交戰中取得勝利。
陳勝手下一位名叫召平的廣陵人,正奉命攻奪廣陵時,突然收到自己的老大陳勝死了的消息。手足無措之際,又得到自己成了秦軍下一個進攻目標的消息。
召平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意識到老大陳勝的主力部隊都被咔嚓了,他根本無法抵抗秦軍?⊙▽⊙
召平想要自救,便想到了盤踞在吳中的項梁,想要依靠項梁保住自己的勢力和性命。
召平來到吳中之後,隱瞞了陳勝已經去世的消息,假傳陳勝之名,封項梁為上柱國,讓他帶著人過江,聯合起來抵抗秦軍。
項梁相信了召平的傳話,自認為得到了「陳勝的召喚」,可以暫時依附陳勝,這才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
至於為何項梁會認可陳勝的封賞,其實陳勝作為秦末時期率先起兵的「大人物」,他在當時有著很高的威望和話語權。很多人起兵都是衝著陳勝去的,很多人起兵也都是借著陳勝的名頭。無論內心如何想的,陳勝無疑是整個起義軍最有威望且具有號召力的一個。
問你個問題,最初你是怎麼看八千子弟過江東的呢?是不是和我一樣認為是項羽帶著的,毫無理由就過去了。( ̄▽ ̄)
參考:《史記》
《資治通鑑》
註:圖片皆來源於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