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叔侄為何帶八千子弟過江東?召平害怕章邯,借陳勝之名騙項梁

2020-12-20 歷史停一秒

項羽一句「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為八千子弟兵的犧牲劃上了句號。當大家的目光都在項羽身上的時候,我想問一句,當初的項羽叔侄為何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

先不要急著下結論,也許你認為的並不完整。

其實秦末起義中,最具代表性的勢力有三個,一是陳勝吳廣,二是項梁項羽,三則是劉邦。

陳勝吳廣是秦朝滅亡的開端,項梁、項羽代表秦朝滅亡的中間過程,劉邦則是秦朝滅亡的收尾。

暫且撇開陳勝吳廣和劉邦不說,單說項梁叔侄。

項羽、項梁

項梁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之後,勢力便一直擴張,很快便成為整個秦末義軍中最大的勢力,一度成為秦末諸侯的首領。秦末戰場中,因為項梁叔侄的出現,也使得秦朝進入倒計時。

那麼項羽叔侄最初是如何收攏八千子弟兵呢?又為何會有八千子弟過江東這個轉折呢?

一、項梁、項羽與秦朝的恩怨

其實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並沒有徹底穩定,很多六國後裔都有重新復國的想法

尤其是六國中的勳貴集體和王室後裔,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博浪沙刺殺秦始皇的張良。項梁、項羽同樣是不安分的人員之一,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巡遊會稽時,在人群中觀看巡遊隊伍的項羽,說出了「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

這不僅僅是項羽的豪氣和野心,同樣也是項羽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心中所想的有感而發。而項羽一直跟隨叔父項梁生活,那麼項羽受到的影響自然是來自於項梁。

項梁

項梁和項羽兩人均是楚國貴族,秦朝統一六國,楚國滅亡,這是亡國之恨。項羽的爺爺,楚國名將項燕,死在秦將王翦之手,這是親人死亡之仇。

兩人有這樣的想法也無可厚非,畢竟國破親人亡的仇恨,任誰都無法釋懷。

然而秦始皇用強硬手段告訴了天下人,只要有他在,秦朝就不允許任何人挑釁。項梁叔侄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一切只能藏在心中,暗中默默尋找機會。

直到秦始皇去世,秦二世胡亥繼位,陳勝吳廣起義,兩人才有機會把想法轉變為行動。

秦始皇《大秦賦》

秦始皇時期的高壓統治下,項梁是如何在暗中準備的?陳勝吳廣起義後,他又是如何擁有了八千子弟兵的?

二、起義、八千子弟兵

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在位時,項梁也並不安分。項梁曾在家鄉殺了人,受到官府通緝後,帶著項羽離開家鄉,逃往吳中(江南地區)避難。

項梁在吳中時,憑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所掌握的知識,很快就徵服了吳中地區的士大夫們,擁有了很大的名望。當時只要吳中地區有大的活動,都會讓項梁來主持。

項梁也藉此機會,一邊結交吳中地區的鄉紳豪族,一邊暗中觀察吳中何人有能力。

並且項梁徵服吳中地區的上層人士,項羽也沒閒著。

項梁在吳中

項羽天生力大無窮,且頗有才氣,很快便得到了吳中地區年輕一代的敬畏,隱隱成了他們中的領頭人物。

叔侄倆在吳中混的風生水起時,機會悄然降臨。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的消息傳到吳中。會稽(吳中是會稽郡)郡守殷通聽到這個消息後,想要起兵響應陳勝吳廣,便找來在吳中威望很高的項梁。

殷通本想以項梁和另一位名叫桓楚的會稽人為將,以吳中地區響應陳勝,自己做起義軍的首領。

對於項梁來說,這是機會,但是項梁又不想屈居人下。

項梁便以桓楚逃亡在外,位置只有項羽知道為由,讓郡守召項羽前來回話。實際上項梁喊來項羽之後,兩人便商量如何殺掉郡守起兵。

項羽

郡守殷通死後,項羽又帶著郡守官印,把郡守的家人和侍衛一頓咔嚓。

事後,項梁平時做的準備便起到了作用,他不僅摸清了吳中地區的人和物,而且也有了一定的支持者。

項梁先是召集了和他熟悉的官吏,向他們講解了起兵反秦的事情,又召集平時觀察的各縣的青壯為士兵,號稱八千子弟兵,以吳中可用的豪傑為將領。

之後,項梁很快便安撫了吳中各縣,完成了吳中地區的整合。

從項梁叔侄殺死郡守,到徵兵任用將領,再到安撫各縣,事情順利的一塌糊塗,可見項梁暗中謀劃已久。

之後,項梁帶著在吳中召集的八千子弟,引兵西進,攻打秦軍,拉開了屬於他們的輝煌。

項梁、項羽八千子弟過江東

然而項羽叔侄想要推翻秦朝坐擁天下,這並不是他們帶兵過江東的起因。

項梁在整合吳中的時候,其餘地方早已經烽煙四起,原六國土地幾乎都有了新的主人。項梁當時沒有任何理由和藉口帶兵過江,不然很可能最先遇到的不是秦軍,而是來自於其餘起義軍的攻擊,畢竟誰都不想把地盤分出去一部分。

那麼是什麼給了項梁過江東的理由和機會呢?

三、八千子弟為何過江東?

項梁在吳中時,戰場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秦二世胡亥任命章邯為將,帶兵平亂。陳勝這位率先拉起大旗的人物,成了章邯的首要目標,且在與陳勝的交戰中取得勝利。

陳勝手下一位名叫召平的廣陵人,正奉命攻奪廣陵時,突然收到自己的老大陳勝死了的消息。手足無措之際,又得到自己成了秦軍下一個進攻目標的消息。

陳勝吳廣起義

召平得到這個消息之後,意識到老大陳勝的主力部隊都被咔嚓了,他根本無法抵抗秦軍?⊙▽⊙

召平想要自救,便想到了盤踞在吳中的項梁,想要依靠項梁保住自己的勢力和性命。

召平來到吳中之後,隱瞞了陳勝已經去世的消息,假傳陳勝之名,封項梁為上柱國,讓他帶著人過江,聯合起來抵抗秦軍。

項梁相信了召平的傳話,自認為得到了「陳勝的召喚」,可以暫時依附陳勝,這才帶著八千子弟過江東。

至於為何項梁會認可陳勝的封賞,其實陳勝作為秦末時期率先起兵的「大人物」,他在當時有著很高的威望和話語權。很多人起兵都是衝著陳勝去的,很多人起兵也都是借著陳勝的名頭。無論內心如何想的,陳勝無疑是整個起義軍最有威望且具有號召力的一個。

項羽

問你個問題,最初你是怎麼看八千子弟過江東的呢?是不是和我一樣認為是項羽帶著的,毫無理由就過去了。( ̄▽ ̄)

參考:《史記》

《資治通鑑》

註:圖片皆來源於網絡,侵刪。

相關焦點

  • 陳勝吳廣起義後,殷通勸說項梁造反,為何反被項梁殺死?
    會稽郡守殷通,史書上記載很少,只在項羽本紀中一筆帶過,但殷通轄區很大,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設置會稽郡,管理春秋時長江以南的吳國、越國故地,因此殷通是貨真價實的封疆大吏。項梁與項羽在家鄉宿遷殺人,為了躲避官司,於是就逃到江南好友殷通處。陳勝吳廣起義後,殷通認為時機來臨,秦朝已經不可救藥,準備起兵造反,以項梁與桓楚為將。
  • 贏在起跑線上的項羽怎麼輸了?
    項羽在起跑線上甩了劉邦二萬米,結局是項羽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朝。1、貴族和平民的出身差距項羽,楚國的將門之後,祖父項燕是楚國名將,父親早逝,跟著叔叔項梁長大,項氏家族是楚國貴族,有威望。秦統一六國後,項梁殺了人逃到吳地,從事喪葬行業謀生,按照軍事訓練的方式培養了一批江東子弟。項羽本人不僅長得帥,還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氣過人。
  • 項羽寧死也不過江東,真的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嗎?怎麼可能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裡的江是指長江,而非烏江。烏江只是長江西邊的一個地名,由於那裡的長江呈南北走向,故稱江對面為江東。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江東又是他的福地,他為何不願回到江東呢?難道真的是因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嗎?
  • 【讀史】項羽本紀
    召平說:「江東已經平定,趕快引兵西進攻打秦軍。」項梁就以八千人渡江向西進發。他聽說陳嬰已經攻下東陽,便派遣使者,想要與陳嬰聯合西進。陳嬰這個人,原來是東陽令史,在縣裡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之為忠厚長者。東陽的青年殺死了他們的縣令,聚合了幾千人,想要選置一個首領,沒有找到可用的人,就請陳嬰來擔任。陳嬰推辭說不能勝任,大家就強行推立他做首領,縣中隨從的有二萬人。
  • 項梁戰死後,楚懷王為何要派劉邦和項羽進攻鹹陽?原因很震憾
    理清思路後,大病初癒的劉邦帶上人馬就直奔景駒所在的彭城。他希望此行能與景駒正式籤訂加盟合約,實現聯合互保,然後再向他借兵,收復豐邑。景駒一聽劉邦有意加盟自己的張楚政權,受寵若驚的同時,立即大手一揮,派了一員大將,撥了一批人馬給劉邦。劉邦得了援兵,馬上掉頭回豐邑找雍齒算帳。
  • 《史記.項羽本紀》全文翻譯
    召平聽說陳王兵敗退走,秦兵又快要到了,就渡過長江假託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召平說:「江東之地已經平定,趕快帶兵西進攻秦。」項梁就帶領八千人渡過長江向西進軍。聽說陳嬰已經佔據了東陽,項梁就派使者去東陽,想要同陳嬰合兵西進。陳嬰,原先是東陽縣的令史,在縣中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讚他是忠厚老實的人。東陽縣的年輕人殺了縣令,聚集起數千人,想推舉出一位首領,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來請陳嬰。
  • 《史記》第7期:十二本紀·項羽本紀(譯文)
    項梁為會稽郡守,項籍為裨將。鎮撫下屬縣邑。  廣陵人召平這時為陳王略地廣陵,沒有降服。聽說陳王戰敗逃走,秦兵又將要到達,就渡江假託陳王的命令,拜項梁為楚王的上柱國。召平說:「江東已經平定,趕快引兵西進攻打秦軍。」項梁就以八千人渡江向西進發。他聽說陳嬰已經攻下東陽,便派遣使者,想要與陳嬰聯合西進。陳嬰這個人,原來是東陽令史,在縣裡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之為忠厚長者。
  • 秦末名將章邯到底有多厲害?若無項羽,能拯救秦朝嗎?
    章邯的秦軍雖驍勇善戰,怎奈一路作戰下來,早已是強弩之末矣。項梁、劉邦大破章邯於東阿,得勝後攻屠城陽,在濮陽再破章邯大軍。在這一系列戰鬥中,有兩個人脫穎而出,一個是項羽,一個是劉邦。濮陽之戰後,項梁派項羽、劉邦進攻定陶,未能攻克。兩人遂轉攻略雍丘,大獲全勝,斬殺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一連串的勝利,令項梁衝昏頭腦了。
  • 西楚霸王:項羽的故事
    定陶守將章邯堅守城池,項梁久攻不下。夜間,秦國的援軍趕到,城裡城外的士兵一起出擊,圍攻項梁,楚軍白天進攻,夜晚疏於防備,項梁不幸戰死。得知項梁戰死,劉邦與項羽商量道:「如今我們失去一位大將,軍隊的士氣衰落,不如先向東後撤,擇日再謀出擊。」
  • 秦統一天下時,劉邦、項羽、蕭何、張良、韓信、範增都在幹什麼?
    韓信跟隨項梁的軍隊多次作戰,因其幼年習武,所以自身安全沒有問題。隨後,項梁戰死,韓信也跟著項羽一起參加了巨鹿之戰。在消滅了秦朝的精銳後,項羽躊躇著向鹹陽進軍。但是想做一件大事的韓信看到項羽難行,便暗中下手。那時候,劉邦領導的軍隊還比較開明,也是僅次於項羽的強大力量。所以韓信就投靠了劉邦,跟隨劉邦的軍隊來到漢中封地。
  • 【高考文言文】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廣陵人召平於是為陳王徇廣陵,未能下。聞陳王敗走,秦兵又且至,乃渡江矯陳王命,拜梁為楚王上柱國。曰:「江東已定,急引兵西擊秦。」項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聞陳嬰已下東陽,使使欲與連和俱西。陳嬰者,故東陽令史,居縣中,素信謹,稱為長者。東陽少年殺其令,相聚數千人,欲置長,無適用,乃請陳嬰。嬰謝不能,遂強立嬰為長,縣中從者得二萬人。少年欲立陳嬰便為王,異軍蒼頭特起。
  • 學詩計劃|《題烏江亭》: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詩君授業】熱烈掌聲有請我們今天的詩君—白茅。 第三四句「江東子弟」「捲土重來」,針對項羽臨終感慨而發。《史記·項羽本紀》云:「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
  • 揭項羽的霸王冢在哪裡?他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項梁造反兵過淮陰時,韓信投靠項梁,項梁任命他做了一個小官。項梁死後,項羽繼任,賞識韓信的才能,立即予以提拔。但是韓信確實才高,認為提拔得太慢,不足以發揮自己的才能,於是臨陣叛逃,投靠劉邦。沒想到劉邦也並沒有給他什麼官做,失望之餘,韓信又棄劉而去,這才發生了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 西楚霸王破釜沉舟,所向披靡,四面楚歌,項羽製造了多少成語?
    項羽和項梁也在圍觀人群中,項羽看到秦始皇,輕蔑地說:「還以為三頭六臂扛著如意金箍棒呢,沒啥了不起的,彼可取而代之!」這一句話,充分表現出了項羽的英雄氣概與宏偉志向。只是把叔父項梁嚇個半死,趕緊伸手捂住項羽的大嘴,喝斥道:你瘋了!腦袋上吃飯的傢伙還要不要了?說完拉著項羽就溜了。「破釜沉舟」。
  •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譯文及注釋】 譯文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自刎而死。」⑵兵家:一作「由來」。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難以預料。⑶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⑷江東:自漢至隋唐稱自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為江東。才俊:才能出眾的人。才,一作「豪」。
  • 北上救趙:項羽、劉邦、宋義三人選擇相同,目的卻為何截然不同?
    削弱呂臣便剔除了項羽的一個有力幫手,冊封劉邦則是增加了項羽的一個競爭對手,提升宋義又增加了一個牽制項羽的對手。楚懷王處心積慮地將矛頭指向項羽,並沒有引起楚軍的反感,反而撫平了楚軍對項氏叔侄的義憤。項梁戰死,項羽在短時間內難以統御項梁舊部,只能向楚懷王低頭臣服。楚懷王為了掌控實權,作出兩路出兵的安排,並約定先人關中者為王。
  • 巨鹿之戰:席捲大河之北的江東巨浪
    他的副手是範增和項羽。 就在前一個月,項羽的叔叔項梁剛剛死在章邯大軍的手上。 居然沒有選定項羽做這支軍隊的首領。這在後世之人看來也許多少會有些覺得不可思議。但站在當時的楚王熊心的角度上,這種安排卻有足夠的理由。
  • 項羽的天王山之戰
    時間軸繼續往下走,項梁被滅後,章邯調轉槍頭,直奔下一個目標:趙王歇。
  •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出這句千古名句
    在烏江旁邊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有感而發,從而寫下了千古名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前兩句來看,身為女流的李清照無疑具有項羽般的英雄情節,用''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高度概括了西楚霸王項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