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開學時,孩子們哭哭啼啼,家長們歡天喜地。
最近一則新聞報導,高一新生妮妮(化名)剛剛開學,參加了兩天軍訓就感到情緒崩潰,大哭著打電話給媽媽,要求帶她回家。
原來,妮妮第一次住校,不知道應該怎樣融入集體,她擔心:我該找誰交朋友?他們會喜歡我嗎?
媽媽帶著妮妮來到浙大二院精神科檢查,妮妮被診斷為「適應性的抑鬱焦慮反應」。
適應性的抑鬱焦慮反應:是現在比較普遍的一種由於心理上的壓力或是生活中遇到的解決不掉的問題等產生的心理上的疾病。
妮妮的反應主要是由於不知道該如何結交新的朋友,害怕自己無法融入集體引起的。據妮妮透露:
「回到寢室,其他小姑娘嘰嘰喳喳聊成一片,熄燈了還停不下來。我內心很想加入她們,但總找不到合適的時機,最後還是默默無言。」
妮妮媽媽說,妮妮平時性格比較內向。那內向型性格能否適應集體生活?應該怎樣適應集體生活呢?
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學》中將人格分為外傾型和內傾型。
榮格認為:外傾型人格的人的特點是心理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更加喜歡與人交流;內傾型的人心理能量來自於內心世界,更愛獨處,過多與人交往反而會覺得精疲力竭。
這也是為什麼在一個新的環境,或是新的群體中,總有一些人很快就能如魚得水,和誰都聊得來,而有的人卻只能在旁邊猶猶豫豫,不知道說什麼。
如果你經常出現以下幾點,那你就很可能是屬於內向型性格:
內向型性格的人,更喜歡獨處,不擅長主動與陌生人交談。
有很多人覺得,內向是因為太害羞,只要放開點就可以了,其實並不是這樣。
內向型的人在成長過程中,常常會被人批評:「你怎麼這麼內向,放開點嘛。你看別人嘴多甜…」
這樣的批評常常讓內向型性格產生深深地自我否定,變得自卑。或是為了強迫自己變得外向,把自己偽裝起來,卻經常感到內心疲憊不堪。
而內向型性格的人通常是一個「高度敏感」的人,容易感知到周圍的人的情緒,從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小表情裡,就能夠辨別出對方的情緒。這樣的「天賦」常常讓內向型性格的人,在加入集體生活時感到精疲力竭。
雖然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樂觀開朗,但是我們的性格有40%~50%都是由基因決定的,還有30%~40%是由成長環境決定的,自己能改變的只有10%左右。所以內向型性格並不是我們想改就能改變的。
內向型性格並不是缺點,內向型的人雖然沒有外向型性格顯得那樣活潑開朗,但是通常更擅長於思考,創造力更強。
既然性格無法改變,那內向型性格是不是就無法適應集體生活了呢?並不是。
當我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社交對我們來說並不是必須的。可當我們長大一些,特別是進入初中、高中後,就開始發展出了社交需求,朋友對於我們來說開始變得重要,如果這時交不到朋友,我們就會感到沮喪,被孤立。
馬斯洛需求金字塔,告訴我們「與人連結、形成歸屬感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
就像報導中的妮妮,她渴望融入集體,卻因為性格內向不知道怎樣交朋友,她誤以為要交朋友就需要變得和大家一樣開朗、善於交談,於是變得非常焦慮。
很多內向的人錯誤地認為,要交到朋友就得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所以經常為了融入集體而偽裝自己。這樣反而加劇了內心的矛盾,讓自己陷入痛苦中。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天生內向的人,也可以既保留自我又適應集體。
在TED 演講《內向性格的力量》中,Susan Cain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九歲時,她第一次參加了夏令營,母親給她帶了很多書。可是當她在夏令營拿出書準備看時,一個女孩對她說:你為什麼要表現得這麼老沉?
輔導員也對她說:你應該表現得活潑一點。
於是Suan只好把書放在床底下,直到回家。因為她不想顯得和別人不一樣。可對此她的內心一直感到很愧疚,就好像是書本在呼喚她,而我卻放棄了它們。
長大後,Suan為了表現得堅定開朗,她選擇了成為一名律師,而在內心深處,她卻希望成為一名作家;為了融入集體,她經常去不喜歡的酒吧,其實她內心更想和親密好友一起聚餐。
為了證明自己不內向,她違背了內心的感受,這讓她很不快樂。
後來,她深愛的祖父去世了,她才發現,她那位內向的祖父竟然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了成千上萬的人。這讓她明白了,原來一個人,真的可以即成為自己又擁有同伴。
後來她辭掉了律師工作,成為了夢寐以求的作家,還出了一本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內向型性格的人常常害怕表現出自己的內向,認為這樣的自己不受歡迎。其實每個人都有權利既保留自我,又融入集體。勇敢地去做自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教育家周弘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當你感到怯懦,不敢主動與人交往的時候,對方也一樣,他們沒有你表面所看到的那麼強大與無懈可擊。
其實,當你在擔心怎樣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別人也有著同樣的擔憂。所以不用擔心自己太慫,給自己一些時間。
允許自己現在不加入別人的交談,而只是觀察、傾聽。其實集體本就是由各種各樣的性格的人組成的,我們並不需要和每個人都談得來。
發展一段新的關係之前,我們應該給自己一些時間,先讓自己找到舒服的狀態,而不是為了快速融入而勉強自己,這樣的狀態才叫真正的適應。
當內向型性格的人,看到別人很快打成一片時,常常會觸發心底的自卑開關,覺得自己真是沒用,主動打招呼都做不到,還怎麼適應集體生活?從而產生強烈地焦慮感。
其實,內向型性格的人,雖然不擅長與陌生人交談,但並非無法與人交流。你需要做的只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交流方式。
騰訊公司的創始人馬化騰,就是出了名的內向型人格,他不喜歡像其它CEO那樣經常開會,卻喜歡與人通過郵件的方式進行交流,因此公司內部的人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做「郵件狂人」。雖然他天生內向,卻還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交流方式,成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家。
實際上,內向型性格更容易與人產生共情,長期相處時,更容易成為很好的知心朋友。
雖然我們一生中會與很多人產生交集,但是能真正成為朋友的人卻非常少,有調查顯示,一個人一生中真正的朋友,平均只有五個!也就是我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不會成為我們的朋友,而這與性格沒有直接的關係。
所以不用焦慮自己沒有很快交到朋友,真正的朋友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當你能真正接受自己內向的性格,接受我們生而不同,卻各自完美。這時,你才能真正的適應集體生活。
適應集體生活,不等於要改變自己的個性變得和別人一樣。適應只是意味著你需要學會在新的環境中找到讓自己舒適、展現真實自我的辦法。即使你是一個內向型性格的人,也可以既保持自己的性格,又適應集體生活。而且只有這樣,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錢鍾書說:「真正的友誼的形成,並非由於雙方有意的拉攏,帶些偶然,帶些不知不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