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汽車報網】
2月26日-28日,第十六屆國際氫能及燃料電池展(FC EXPO 2020)在日本東京舉辦。作為世界規模最大的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年度盛會,FC EXPO無疑指向今年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的風向標。作為中國氫燃料電池行業領先的開拓者,重塑科技與全球的行業夥伴相聚東京,開啟技術與產品的交流對話。
我國已形成商用車領域先行先試局面
去年此時,氫能戰略因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而頻頻登上汽車圈熱搜,2019年也因此被視為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元年。由於氫燃料電池汽車具有功率大、續航長、提速快、性能好等特點,借鑑純電動汽車的發展經驗,行業內諸多人士認為,氫燃料電池汽車可以率先在長途客車、物流車等領域優先開始推廣。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路線之一,目前行業內對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定位已基本達成共識。
「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更適合長途、大型、高速重載等重型車、柴油車。」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歐陽明高表示,「雖然柴油車跟汽油車相比總量很小,但柴油車的能耗和排放都很大。因此,將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應用於重型車具有重大意義。」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後市場委員會商用車分會會長顏立興也強調,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和商用車市場,從應用場景和基礎設施建設來看,氫燃料電池技術在商用車市場更容易突破。
從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銷來看,韓國和日本仍然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的主力軍。據外媒報導,2019年全球氫燃料電池乘用車銷量創下歷史新高,超過7500輛,同比增長約90%。這些氫燃料電池乘用汽車主要來自韓國的現代NEXO和日本的豐田Mirai,其中現代NEXO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為4818輛,豐田Mirai銷量為2407輛。另外,本田Clarity氫燃料電池汽車也貢獻了349輛。
不過,根據汽車行業媒體《電動汽車觀察家》出品的《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年度觀察2020》,我國2019年全年氫燃料電池汽車產量為3018輛,相比2018年產量大幅增長86.53%。生產的車型以大客車(M3)和中型貨車(N2)為主,佔比更是接近90%,具體車型全是貨車或者公交車。自2017年以來,中國沒有一輛氫燃料電池汽車乘用車產出。因此,在中國市場,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商用車領域先行先試的局面很清晰。
在展會上,重塑科技推出的全新平臺氫燃料電池系統 ——PRISMA 鏡星系列,正是適合商用車的應用場景。據了解,PRISMA 鏡星系列燃料電池系統基於用戶的不同需求,開發而成了60kW至110kW中、高功率產品系列,通過不同的模塊組合能夠覆蓋典型商用車—輕、中和重型的應用場景,適用於市內物流、城市公交、市政服務、城際貨運及省際長途運輸等不同車輛,旗下產品包括PRISMA VI(鏡星六),PRISMA VIII(鏡星八)和PRISMA XI(鏡星十一)。
要找準行業技術痛點和市場需求
根據GGII的調研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氫燃料電池裝機量為128.06MW,同比增長了140.49%。裝機量排名前五的企業市場份額更是到達了79%,佔據了中國燃料電池市場的大半江山。其中排名前五位的是重塑科技、億華通、清能股份、國鴻重塑和新源動力。作為頭部企業中的第一位,重塑科技已經累計向整車客戶成功交付超過2400套燃料電池系統產品。
重塑科技為何能夠取得如此成績?自2016年,重塑科技自主研發了面向商用車的CAVEN系列燃料電池發動機,並已實現批量生產和廣泛應用。CAVEN系列產品已經經過了2000萬公裡的市場驗證,搭載的車輛在國內首次實現了20萬公裡的單車實際運行裡程。這次推出的PRISMA 鏡星系列,不僅代表著重塑科技最新一代的產品,更代表頭部企業領頭羊對最新一代燃料電池系統的理解。
去年12月,工信部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首次全面將燃料電池汽車納入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規劃》(徵求意見稿)中關於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內容有:開展先進模塊化動力電池與燃料電池系統技術攻關,探索新一代車用電機驅動系統解決方案;攻克氫能儲運、加氫站、車載儲氫等燃料電池汽車應用支撐技術等。重塑科技的PRISMA鏡星系列產品,能夠針對細分的使用場景,包括重卡貨運領域中不同的牽引,載貨,自卸,專用等車型,客戶可以選擇單模塊形式或模塊包形式,根據不同市場需求設計動力系統方案。截止到目前,包括一汽解放、東風、宇通、中通等在內的國內一線商用車中的四十餘家汽車企業都是重塑科技的用戶。
此外,由於目前在車用燃料電池產品應用中,對市場需求的定義與傳統汽車行業的零部件產品相比有很大差距。重塑科技在PRISMA鏡星系列產品的研發過程中,為了讓設計出的產品能夠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在產品需求分析環節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客戶訪談,應用場景調研等,並根據數據基礎設計需求模型,形成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目標規劃。
開放合作才能將市場做大做強
隨著全球氫能和燃料電池汽車創新熱度不斷提升,市場應用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已經初步進入市場導入期。在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的市場推廣步伐在加快,至今已經形成了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山東半島以及中部地區等產業集群。
不可否認,我國燃料電池產業在質子交換膜,催化劑、空壓機等方面由於技術原因尚不具備量產能力,還需要依賴進口,需要加大對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核心技術開發的支持等。據了解,在2015—2017年工信部目錄公告中車型的燃料電池系統,許多關鍵零部件和電堆都是進口。不過,過去幾年政策的支持給產業帶來了長足的發展,從上遊的膜電極、雙極板到電堆以及系統都有自主研發的企業。作為頭部企業,重塑科技PRISMA 鏡星系列的電堆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這在氫燃料電池系統的商用車應用場景中,可以代表中國科技企業發出強有力的聲音。
目前,全球範圍內的燃料電池供應鏈體系從整體來看還在初期階段。日韓的燃料電池行業供應鏈已經相對成熟。不過,由於日本的企業對燃料電池投入多年,所有的零部件基本上可以由本土供應商供應,形成了高度的閉環供應鏈體系,基本不對外或者很少對外開放。歐美的供應鏈雖較為開放,但成熟度不及日韓,所有的技術開發進度節奏也相對緩慢。在全球市場上,經過多年的發展,重塑科技和一系列國內國外零部件供應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同時自主孵化了電力電子、金屬板電堆,車輛大數據等領域的公司;並計劃和豐田在未來持續在燃料電池技術,包括金屬板電堆方面開展合作。
「在目前這個階段,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需要能源行業、汽車行業、政府、學界、用戶端的共同努力。重塑科技作為產業中的一員,過去幾年時間裡,協同整個產業鏈上的合作夥伴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重塑科技董事長及CEO林琦如此表示。據了解,重塑科技在過去兩年,從內部聯合包括研發、採購、質量在內的開發團隊,按照傳統車用行業零部件開發模式,將開發供應商和開發零部件產品相結合,將對零部件需求的理解,積極地與國內外供應商夥伴進行分享,幫助他們理解市場需求和產品需求。
PRISMA 鏡星系列面世之後,重塑科技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從用戶需求出發,推動更大規模的前端示範應用和技術提升,推動產業的發展,逐步降低成本。並同時對車用領域之外保持關注,挖掘適合氫能以及燃料電池技術發揮的更多場景,為促進清潔能源技術,以及能源結構調整,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