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GlobalMD 全球醫生組織
新冠病毒感染檢測 (源於《Nature》
國際頂級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述評讚譽「2020年新冠疫情成就了科學研究非凡的一年」。新冠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範圍之廣和傳播速度之快,是科學家們從未沒有見到過的狀況:從年初發現這種致命的新型病毒在全球範圍爆發疫情,至少造成了160萬人死亡,感染疾病超過幾千萬人(可以說不計其數)。造成的經濟損失和對人們生活工作的影響仍在持續中。
全世界科學家幾乎同時展開了全方位研究新冠病毒的生物學、傳染病學、流行病學、公共衛生學、臨床醫學等相關領域。迅速研發出新冠病毒快速診斷和測試篩查技術,有效控制了病毒播散;利用移動通訊技術和數字示蹤網絡讓公共衛生防控措施精準到個人。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儘管科學家們仍在努力尋找抗病毒治療新藥新方法,但最終有效控制傳染病疫情大流行必將依賴於抗病毒疫苗人群接種。
此次全球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從確定病毒病原體基因編碼序列到最終成功獲得安全有效的疫苗,然後開始人群普及接種,短短不到一年時間,這是醫學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
新型冠狀病毒,一種新型病毒
2020年1月,中國武漢首先報告了一種未知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侵襲,研究人員隨後迅速查明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很快國際病毒學權威機構將其命名為SARS-CoV-2。
1月11日,一個中澳聯合研究小組在網上發布了該病毒基因序列。此後不久,科學家們又報告了一個關鍵卻令人震驚的發現:該新冠病毒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迅速傳播(最初並未確定)。
二月,科學家們已經將該病毒的感染致病性鎖定在ACE2受體上了。這是一種特異性蛋白質,存在於人體許多器官細胞表面,包括肺和腸道、血管循環系統等。這也就有解釋了為什麼新冠病毒疾病症狀涉及器官臟器病變之廣泛,從肺炎到腹瀉,再到中風等一系列綜合症狀。
三月,隨著新冠疫情全球化蔓延和擴散,科學家們認為新冠病毒存在氣溶膠傳播方式,即通過空氣播散。但是,並不是所有科學家都認同此觀點,一些政府和公共衛生機構至今仍持不同看法(這也是部分人對戴口罩不以為然)。
證明病毒傳播方式並非顯而易見或單一方式。隨著更多觀察和研究發現,大部分感染病毒患者可能是在毫無症狀前就已經傳播病毒了。多數人感染病毒後可能毫無症狀或輕微類似感冒症狀。根據最新一項研究分析,顯示絕大部分SARS-CoV-2傳播可能始於尚未出現症狀的病毒感染/攜帶者。
人們改變了日常出行和交流的方式——戴口罩
疫情至今很快近周年了。最大的未解之謎是新冠病毒的起源,溯源新冠病毒的生物學根源是最終遏制此次疫情的「集結號」。成功研發抗病毒疫苗和全面接種僅僅是控制疫情的開始!
9月,WHO領銜的國際專家小組對新冠疫情大流行的動物溯源再次進行嚴格細緻的調研,並擴展包括中國在內全球範圍搜索和排查。顯然,科學界幾乎一致認為從任何實驗室釋放該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疫情改變地球人的社交距離——成為了泡泡人
數以百萬不幸的人死於新冠病毒疾病
成千上萬名醫護工作者從挫折中積累了救治經驗
為每一位逃脫新冠疾病死神糾纏的患者而慶生
超速研發疫苗——沒有先例的創新
就在全球陷於疫情混亂之中,一項歷史性的科學研究和冒險探索為世界贏得了新冠疫苗。
在一年前,沒人能意識到新冠病毒是造成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場疫情災難,更沒有人敢斷言抗病毒疫苗研發和嚴格的臨床試驗驗證能以如此速度驚人完成。
根據WHO最新統計,全球有近200多項在研發的新冠疫苗,其中50多項進入臨床試驗不同階段。科學家們是以無法想像的速度和方法,從傳統滅活病毒SARS-CoV-2疫苗到從未有成功先例的mRNA疫苗新技術。最終突破了科學家自己的想像極限速度。
國際傳染病和病毒學家,美國疫情首席科學家Dr. Fauci最初預測疫苗研發曾說按火箭速度也要至少18個月!他也低估了科學研究速度!
未來生物醫學研究和交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回顧全球在疫情期間對生物醫學研究項目的支持和鼓勵,是各種方式但都積極相應,包括為高等教育和研究型產業提供財政直接支持。
政府除了繼續投入資金研發新冠疫情相關的公共衛生防疫措施,更多傾向於交叉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特別是數字健康、數字醫療和高級別以患者需求為核心的虛擬遠程醫療服務。
在國際科學界合作方面,也有亮點值得關注。各國在疫情期間至今依然「關閉」邊界,但國際學術研究與合作並沒有遲緩下來,反而更積極開展虛擬模式合作以及分享數據信息。
科學研究的文化氛圍從強調商業化轉向更廣泛的社會健康問題,例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身心健康與慢病智能化管理等。
可以預見人類不會因新冠疫情而彼此心存芥蒂,分裂抗爭,反而會更加協作和睦團結。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