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景軍:新冠疫情對哪個群體的影響更大?

2020-12-16 澎湃新聞

人類學家景軍:新冠疫情對哪個群體的影響更大?

2020-05-09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雨萌 人文清華講壇

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讓每個人都猝不及防,疫情對於不同人的傷害一樣嗎?哪些群體在疫情中受影響更大?「人文清華」獨家專訪著名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景軍教授,探究新冠疫情對不同群體產生的不同影響。

清華教授景軍:「泰坦尼克」號中為什麼一等艙的生還者最多?

疫情中的「泰坦尼克定律」

在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中,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此,景軍教授援引泰坦尼克定律進行分析。所謂泰坦尼克定律是指弱勢人口在遇到問題時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當年鐵達尼號下沉時,最貴的一等艙的死亡率是40%,二等艙是50%,三等艙達到70%-75%,出現這種情況和社會等級即社會分層有關,因為頭等艙的救生船最多。

景軍教授表示,社會分層在分析重大流行病的受害者時一樣有效。比如從社會資本角度看問題,如果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農民工同時在北京感染新冠病毒,大學教授就會想方設法去就醫,「他甚至會動用一些自己的社會關係,找到最好的醫院,得到最及時的治療。但是沒有這方面社會關係的人呢?他們可能連號都排不上。」另一方面,有車族和無車族誰更容易暴露在病毒面前?「假如在疫情期間,一個人還是需要使用公共運輸,而另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開車出行,這兩個人接觸到病毒的概率就會截然不同。」

除社會地位、貧富差距外,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也是影響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

疫情中的「隱形受害者」

此外,景軍教授表示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不能只關注被感染者,還要關注數量龐大的「隱形受害者」。

「所謂的『隱形受害者』就是指在疫情期間,除了死於新冠病毒的患者之外,其他受疫情影響而過世的人。其數量或許大於因新冠病毒去世患者的數量。」景軍教授指出,這部分群體多是老弱病殘,如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會因為無法去醫院及時看病開藥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離世。又比如武漢地區,有近萬名需要透析的慢性病患者,對於這些需要長期前往醫院透析的病人來說,其生命質量在疫情期間均大大下降。

景軍教授表示,透過疾病去看人的健康跟社會的關係,從社會的角度看有幾個靶度來分析疾病問題,正是他所研究的醫學人類學要觀察的東西。

景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獲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0年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獲終身教職;2001年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2005年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聘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領域先後包括歷史記憶、水庫移民、生態抗爭運動、兒童飲食養育、自殺及愛滋病;目前研究焦點為涉及公共健康領域的社會和政策議題。

原標題:《人類學家景軍:為何新冠疫情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更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人類學家景軍:疫情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預防醫學
    人類學家景軍:疫情提醒我們要高度重視預防醫學 2020-05-12 19: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學家景軍:願以愛心改變世界(內附講座預告、領票攻略及福利)
    12月19日19:00,人文清華講壇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景軍為你講述——我們將如何老去1957年,景軍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當時我們的研究大多是唯物質主義或者唯經濟主義的,這個調查涉及到簡單的經濟貧困的問題,但是費先生從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的角度說,這一次搬遷,會不會不僅僅影響他的經濟生活,還影響到他的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你們還要看一下各種其他文化的表現。我主要從歷史記憶的角度進行研究,這也是受益於費先生。」在北大的兩年調研經歷和費孝通先生的影響下,景軍逐步確立了自己對人類學的研究志趣。
  • 面對疫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
    工匠搭建病院,醫者治病救人,歷史學家從瘟疫史中吸取教訓;醫學家爭分奪秒研製疫苗;經濟學家洞察經濟政策……那麼人類學家,到底能為疫病做什麼呢?5月27日,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景軍,在大理大學2020年民族學空中講堂上,發出了這樣的提問。
  • 譚德塞:新冠疫情對原住民影響嚴重
    新華社日內瓦7月20日電(記者劉曲)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0日表示,全世界最貧窮和最脆弱人群面臨的疫情風險尤其高,其中包括居住在城市或偏遠地區的原住民。他呼籲加強對病例接觸者的追蹤以打破傳播鏈,給原住民更多幫助。
  • 中國舉辦學術盛會 人類學家胡家奇呼籲冬季疫情仍需保持警惕
    雖然全球新冠疫情形勢嚴峻,但是中國的疫情總體平穩,人們逐步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儘量不受疫情影響。就連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型會議也能照常舉辦。最近又一場國際會議在中國順利召開。他說,「目前世界對疫情發生的規律還沒有摸清,也未進行溯源,治療也沒有極具針對性且非常有效的藥物,部分藥物僅在一開始發現對治療新冠肺炎有用。」鍾南山表示,與17年前的非典相比,他對本次新冠疫情的體會有很大不同,「當時對非典的科技研究還是不夠的,但是這一次,從一開始就一邊進行治療和預防,一邊進行研究,比較早地研發、推廣了試劑盒。」
  • 劉陳杰: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影響與應對
    我們預計,在樂觀情景下,本次新冠疫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在0.5-1個百分點之間,基本可控,適度加大經濟刺激力度可以達到全年6%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在基準情景下,我們假設本次新冠疫情能在2020年2月中下旬出現好轉,可能持續2個月左右,即到3月底能出現明顯好轉。
  • 人類學家金光億:韓國的大公司為何會聘請人類學家
    韓國人類學家金光億是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師從著名人類學家埃文斯·普理察(Evans-Pritchard)和莫裡斯·弗裡德曼(Maurice Freedman)。他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是韓國「中國研究」開創者。
  • 科技公司為什麼需要人類學家?
    你可以把人類學家想像成不同文化或者群體之間的翻譯,或者偵探或者間諜。他們觀察、刺探、詮釋某一個群體的(潛)規則、機制、關係、模式、習慣、常識,以及人的信仰系統、價值觀念和意義世界。 在公司裡,應用人類學通過調查得到數據,理解一個特定的社區或者群體,從而可以更好地與他們建立溝通。他們參與到商業的不同階段,從品牌的定位、產品的設計和研發,到用戶調查、市場營銷、策略制定。
  • 獨家觀察|群體免疫vs群體破產,哪個對黃金影響更大?
    所以問題是:你認為群體免疫會迫使美聯儲放棄其鴿派立場嗎?或者說,消滅冠狀病毒會讓新的債務消失嗎?我不這麼認為。換句話說,疫苗可以解決健康危機,但不能解決我們所有的經濟困境。而債務問題正準備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威脅之一。
  • 畢馬威深度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分別為:2003年的「非典」,2009年的甲型流感,以及2013年的禽流感,上述三次疫情較為嚴重的時期均集中於第二季度。其中,2003年「非典」疫情傳播範圍廣、確診病例多、致死率高,對宏觀經濟的短期衝擊最大。期間,政府所採取的疫情防控機制、各部委所應用的政策措施可作為此次新冠疫情對宏觀經濟影響的對比參照。
  • 美CDC很悲觀:新冠疫苗不會對美國未來兩月疫情走向產生影響
    美國疫情仍將面臨殘酷挑戰美國《國會山報》報導稱,儘管輝瑞公司首款新冠疫苗可能在幾天內獲得批准,但在未來幾個月內卻不會得到廣泛供應。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內,美國疫情仍將面臨殘酷挑戰。年末的旅行和聚會可能會導致病例激增,感染人數可能會更高。
  • 「群體免疫」是什麼意思概念解釋 群體免疫的意義解讀
    新華社倫敦3月15日電新聞分析:英國的「群體免疫」,是科學還是無奈?  新華社記者張家偉 劉石磊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劇,英國採取的旨在延緩高峰而非強力控制的應對措施以及政府首席科學顧問有關「群體免疫」的言論引起很大爭議。  這究竟是英國政府依據最新科學證據做出的決策?還是面對衛生系統和經濟發展壓力下的無奈之舉?
  • 美國專家:新冠疫情期間,美國抑鬱症患者人數是以往3倍
    與之對應的是,新冠肺炎嚴重影響美國人的正常生活,有研究在《科學進展》科學期刊上報導稱,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變得更加嚴重,美國人抑鬱的程度也在增加。研究針對6500人發現,新冠肺炎中帶給很多美國人巨大壓力,研究人員發現,壓力和抑鬱症狀與個人的關係比與公眾的關係更大,這表明「對感染病毒的擔憂超過了對疫情影響日常生活的擔憂」。
  • 高考和考研,哪個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更大?
    高考和考研,都是很重要的考試,那麼哪個對於一個人的未來影響更大呢?有人說,高考影響更大,高考考好了就有了一個好的新起點,第一學歷也更好;也有人說,考研更影響更大,考研考好了就可以彌補高考的失利。今天整理了多位學長學姐的親身經歷,帶大家一起來討論高考和考研,到底哪個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更大!
  • 疫情對部分群體就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
    2020-08-10 07:20:27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受疫情影響,勞動力市場受到衝擊,對勞動者就業也產生一定影響。其中,尤其對應屆大學畢業生,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以及外貿企業勞動者影響較為明顯。儘管目前解決就業問題最為重要的是增加就業機會,但是不同的就業群體面對的就業問題不盡相同,所採取的應對措施應當更有針對性。
  • 何時群體免疫?
    林賽屬於美國「醫療工作者和養老院住戶」優先接種的群體範圍,而她牙買加裔的身份和紐約在今年三四月曾是美國疫情中心等因素也極具象徵意義。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健康安全中心的醫學人類學家莫妮卡·肖奇-斯帕納博士(Dr. Monica Schoch-Spana)表示,隨著疫苗的普及和人們對疫苗逐漸熟悉,「疫苗猶豫」率將會下降。「但仍然有大量人處於觀望狀態。他們對接種疫苗感興趣,同時也希望看到更多有關疫苗安全性的數據。」
  • 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新冠疫情徹底改變教育認知
    近日,全球教育機構培生集團發布了《2020 年全球學習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新冠疫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於教育的認知,有 71%的受訪者傾向於未來可以繼續遠程辦公。4月以來,培生中國針對其合作的英語培訓機構和客戶進行調研,觀察到疫情期間家長對於在線教育的態度轉變。「疫情促使家長擁抱線上,他們發現不同的學習方式可以解決孩子不同場景下的學習需求,線上線下更多的是互補關係,而不是說二者哪個更好。同時,機構端認為疫情只是加速OMO進程,而不是催生。」培生相關業務負責人說。
  • 聯合國秘書長:制止新冠疫情下的仇恨言論
    聯合國秘書長:制止新冠疫情下的仇恨言論 2020-05-12 14:44:54   來源:央視網
  • 白鋼:疫情過後,有心人可以寫一寫「新教倫理與群體免疫精神」
    過去兩個月了,當時推演的不少內容已經兌現,而疫情的發展也使得公眾的認知度與心理承受力有了更大的提升。因而可以結合形勢的發展,將某些判斷公開。自3月以來,歐美成為了疫情的重災區。雖然當時已判斷,若將疫情視作某種戰爭形態,從戰爭準備與應對的角度而言,歐美的準備是極不充分、極不得力的,但現實甚至比當時這種很負面的預期更為惡劣。
  • 人類學家,你們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人類學家:來自當地報導人的數據,稱。。。普通人:我每天的調查就是看村子裡的人吃喝拉撒人類學家:筆者對族群的生活史進行了追蹤調查普通人:聽老頭們吹牛扯蛋人類學家:針對留守家庭的口述史研究普通人:聽老太婆磨嘴皮子人類學家:女性主義視角下留守家庭的口述史研究普通人:查他祖宗三代的戶口人類學家:親屬譜系研究普通人:逛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