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9 0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雨萌 人文清華講壇
新冠疫情的突然暴發讓每個人都猝不及防,疫情對於不同人的傷害一樣嗎?哪些群體在疫情中受影響更大?「人文清華」獨家專訪著名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景軍教授,探究新冠疫情對不同群體產生的不同影響。
清華教授景軍:「泰坦尼克」號中為什麼一等艙的生還者最多?
疫情中的「泰坦尼克定律」
在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中,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
對此,景軍教授援引泰坦尼克定律進行分析。所謂泰坦尼克定律是指弱勢人口在遇到問題時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當年鐵達尼號下沉時,最貴的一等艙的死亡率是40%,二等艙是50%,三等艙達到70%-75%,出現這種情況和社會等級即社會分層有關,因為頭等艙的救生船最多。
景軍教授表示,社會分層在分析重大流行病的受害者時一樣有效。比如從社會資本角度看問題,如果一個大學教授和一個農民工同時在北京感染新冠病毒,大學教授就會想方設法去就醫,「他甚至會動用一些自己的社會關係,找到最好的醫院,得到最及時的治療。但是沒有這方面社會關係的人呢?他們可能連號都排不上。」另一方面,有車族和無車族誰更容易暴露在病毒面前?「假如在疫情期間,一個人還是需要使用公共運輸,而另一個人可以選擇自己開車出行,這兩個人接觸到病毒的概率就會截然不同。」
除社會地位、貧富差距外,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也是影響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因素。
疫情中的「隱形受害者」
此外,景軍教授表示在此次新冠疫情中,不能只關注被感染者,還要關注數量龐大的「隱形受害者」。
「所謂的『隱形受害者』就是指在疫情期間,除了死於新冠病毒的患者之外,其他受疫情影響而過世的人。其數量或許大於因新冠病毒去世患者的數量。」景軍教授指出,這部分群體多是老弱病殘,如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可能會因為無法去醫院及時看病開藥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離世。又比如武漢地區,有近萬名需要透析的慢性病患者,對於這些需要長期前往醫院透析的病人來說,其生命質量在疫情期間均大大下降。
景軍教授表示,透過疾病去看人的健康跟社會的關係,從社會的角度看有幾個靶度來分析疾病問題,正是他所研究的醫學人類學要觀察的東西。
景軍,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在哈佛大學人類學系獲博士學位;1994年至2000年任教於紐約市立大學城市學院,獲終身教職;2001年在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2005年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聘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領域先後包括歷史記憶、水庫移民、生態抗爭運動、兒童飲食養育、自殺及愛滋病;目前研究焦點為涉及公共健康領域的社會和政策議題。
原標題:《人類學家景軍:為何新冠疫情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更大?》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