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學家金光億:韓國的大公司為何會聘請人類學家

2020-12-17 澎湃新聞

韓國人類學家金光億是牛津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師從著名人類學家埃文斯·普理察(Evans-Pritchard)和莫裡斯·弗裡德曼(Maurice Freedman)。他致力於中國問題研究,是韓國「中國研究」開創者。在韓國首爾國立大學人類學擔任終身教授期間,他發起成立「當代中國研究會」並出任首任會長、創建「首爾國立大學中國問題研究所」並擔任首任所長,曾先後擔任首爾國立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所長、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及韓國文化人類學學會主席。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傑出貢獻,2009年金光億教授被韓國授予「國家傑出學者」獎。五年前,他受邀到山東大學任教,並成為山東省「榮譽公民」。

近日,他在清華大學分享了他題為 「絆侶(Uncomfortable Companion),人類學和文化遺產實踐」的演講。在演講中,他以韓國和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旅遊開發為例,從人類學的角度闡釋了現有實踐的不足,他希望人類學家能夠在文化保護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以下內容根據金光億教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和現場講演整理。

金光億

羨慕中國人類學的悠久傳統

費孝通是中國人類學領域最重要的名字之一。我很羨慕中國,比起韓國,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統,以及社會學、人類學的傳統,胡文藻、潘光旦、費孝通、林耀華等等,都是名揚世界的人類學家。而韓國直到1960年代才開始有人類學。1950年到1953年那時還有戰爭,朝鮮半島被破壞。到了1960年代初,政治不穩定、經濟衰敗,到1970年代初,韓國是全世界最貧困的國家之一。我去英國的時候,每個人去國外只可以帶出去1000塊美金,我還記得我當時是去首爾一個有很多華人的唐人街換的錢。

我在首爾大學學的是德文系,那以後對人類學很感興趣,所以在牛津大學畢業的時候拿了兩個學位,德文系和人類學。我在首爾大學建立人類學系,當時系的名字是考古人類學,這個名字起得不好。

和費孝通的趣聞

1970年代初我們都和費孝通沒有聯繫,雖然知道他在中國,但是我們不能來中國。我在大學一年級的時候,韓國政治不穩定,樸正熙當總統,那時候年輕人批評政府,懷疑國家要到哪裡去。我和幾個朋友對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很好奇,對中國很感興趣,我們就看費孝通的《江村經濟》,這在當時的韓國是很危險的。

相比於哲學和社會學,我更喜歡人類學,因為它不是坐在高雅的研究室裡,而是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了解真實世界各式各樣的人,了解不同的人如何結合成一個社會共同體。費孝通先生的書對我很有啟發。但是1960年代的韓國還不能公開談論中國,費孝通先生的書也是禁書,封面上的作者一欄寫的是「費通」。

1988年我去哈佛大學當教授,費孝通恰好也去麻省理工訪問,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韓國在1988年開奧運會,我主持人類學的會議,我就邀請了費孝通、林耀華等。1990年我去中央民大,再看到他,很有意思,他的名片上只印了費孝通三個字。從1990年開始我就去山東做田野調查,當時研究華南地區的多,所以我就去研究華北地區了。雖然過去20多年我都在研究中國,但是我的發表並不多,因為我覺得我了解的還是很淺。

韓國社會很重視人類學

韓國是很小的國家,面積是山東省的一半,人口只有4000多萬(編註:韓國的面積實際約為山東省的三分之二,人口約5000萬),而我們有200多個大學,而且每個大學裡面都有人類學概論這門課。我還記得在我剛進大學的時候,我們的通識課還是哲學概論,而現在哲學概論已經被換成了人類學概論。韓國大概有十六個學校擁有本科生到博士生的人類學系,很多學校的人類學系是在社會學系裡面或者國際學院裡面,或者是企業管理學院裡。韓國人類學會有200多個人(都是博士學位)。

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在社會變化中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在1990年代以前,經濟和管理專業被看得很重要,慢慢地經濟發展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到了1980年代社會學突然開始被重視了。1980年代韓國很多社會問題的解決都開始依賴社會學。

然而從1990年代開始,韓國的高分學生會優先選擇法律、經濟、還有人類學。我認為這是因為人們在社會變化中看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另外就是我觀察到,2000年以來,社會學的重要性下降,人類學的重要性上升。韓國人開始談生活的質量、社會的質量。雖然現在在中國,我們看每個人的生活都比20年前豐富,比如私家車、手機的普及等等,物質生活質量很高,但是中國全社會的(文化的)質量恐怕並不高。從社會結構方面看、還有很多方面不夠好。

韓國企業重視人類學的功能

除了在大學、政府,在三星、現代這樣的企業裡面也有很多人類學家。因為這些企業也開始認識到人類學的重要性。

大概二十年前,韓國某個化妝品公司的董事長,是我的高中學弟,他有天找到我,他說在法國化妝品公司看到很多人類學家在那裡工作。我們討論,為什麼除了化工專家,還有人類學家呢?這是因為法國的化妝品是要提供給全世界的,化妝品的製造工藝和方法是化工學家負責,但是要賣到印度或者其他國家,還要考慮美人的標準、家庭結構、生活方式、喜好的味道,甚至對瓶子形狀的偏好差異了。這個就是人類學家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再給你們分享個趣事。1993年我來北京的時候,韓國的巧克力派在中國很受歡迎,好麗友和樂天兩家公司在競爭。當時好麗友的盒子是紅色的,樂天的盒子是素雅乾淨的白色。我跟樂天老闆說,兩個月以後,春節的時候應該把盒子的顏色變成紅色。可是他認為我是考古人類學家,所以不聽我的,如果我是企業管理學,他可能就會尊重我的意見了。

果然春節的時候,好麗友的牌子就賣的很火,樂天就賣的不好。在中國,春節的時候一定是送紅色的。所以巧克力派背後的文化和品質一樣很重要。現在的企業家要看文化教科書,而不是企業管理的書了。比如去印度的話,也要研究他們喜歡的顏色,種姓制度等等。清華大學景軍老師參與編寫,詹姆斯·華生的那本《金拱向東》的研究,就分析了全球各地的麥當勞是如何跟當地的文化結合的。到今天這個研究已經過去20多年了,也已經成為了美國的企業管理學院的必修書目。

現在在韓國,人類學是很受歡迎的,像我,每年都被邀請去三星、現代等公司去給他們培訓。我擅長的是中國市場的問題,也有擅長東南亞問題的專家被邀請去講東南亞社會的情況。據我了解,在韓國現代汽車公司裡面,汽車公司總部裡面也設置有很多研究小組,這些研究小組往往是依託人類學的。你知道LG手機曾經在和諾基亞的競爭中取得勝利。當年LG和諾基亞在阿拉伯市場競爭,LG 手機最先推出了一個功能,在手機上提醒禮拜的時間。阿拉伯國家的人在全球做生意,無論去到哪裡,他們的朝拜都還需要朝著麥加方向。一個是時間,一個是方向的問題,LG都考慮到了,諾基亞的手機卻沒有做到,這也是他們在阿拉伯市場輸給LG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現在在山東大學的任期已經滿了,很多學校希望我去,但是我其實想回韓國。一個是因為我在中國仍然不習慣。

韓國有儒教傳統,社會地位最高的是學者,大學教授的社會地位最高,第二是法官,第三是政府行政管理官員。

另一個就是中國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不受重視。中國大陸的圖書館看不到最新的資料,我的學生寫論文後面的參考文獻還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獻,這個太說不過去了。當然自然科學很重要,而且他們的研究需要很昂貴的設備。但是我認為人文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學習自然科學的大學生在本科期間也要學習人文思想。

相關焦點

  • 科技公司為什麼需要人類學家?
    雖然人類學家還是會跑遍世界的角落,使用實地的田野調查方法,但是研究已經涵蓋現代社會的新現象、新議題,包括數位技術、信息產業等有關科學技術的現實問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猜測一下,在學術機構之外,誰僱傭了最多的人類學家? 答案是:微軟是全球人類學家第二大僱傭者(第一大僱主是美國軍方)。此外,人類學家的僱主名單上還有谷歌、英特爾、蘋果、IBM、惠普、Xerox 、樂高、Uber、MTV、星巴克、奧美……
  • 《人類學家在田野》| 瘋子、搗蛋鬼與人類學家 · DAY6
    歡迎來到人類學課堂,我們你們本次的助理研究員花花,各位實習人類學家們,在我們下田進行調查之前,我們或許應當先理解,何為「人類學」人類學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既包含了生物學因素,也包含了人文社科學因素,整體學科而言包含了「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想太多的人類學家》:討厭的人類學家說「亞洲不是人類發源地」
    北京人化石是20世紀20年代於北京附近周口店一個大山洞裡出土的一系列人類化石,並且在該洞穴中發現了圓形灰燼和生火跡象,以及各種動物骨骼與石器,這些痕跡為「人類能否使用火,是否會生火」等問題提供了佐證。可惜的是,由於1937年日軍侵華,北京人化石的研究工作中斷,為保護化石,學者們曾在1941年計劃將化石運往美國,但化石最終在渤海灣的秦皇島碼頭上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了無數猜想和謎團。
  • 讀書筆記丨《天真的人類學家》
    簡介:割禮、巫術、頭顱祭……這是一部人類學家在非洲原始部落的歷險記。《天真的人類學家》是英國人類學家奈吉爾·巴利在非洲喀麥隆從事田野工作的筆記。「外來者」在原始部落並不受歡迎,他只有在偶爾進城的時候才能大說英語、暢聽音樂。陪伴度過無數個沉悶夜晚的,唯有向傳教士借來的一大堆垃圾小說。語言障礙。多瓦悠語有四種聲調,人們說話會將音串聯,形成滑音。
  • 人類學家,你們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人類學家:來自當地報導人的數據,稱。。。普通人:我每天的調查就是看村子裡的人吃喝拉撒人類學家:筆者對族群的生活史進行了追蹤調查普通人:聽老頭們吹牛扯蛋人類學家:針對留守家庭的口述史研究普通人:聽老太婆磨嘴皮子人類學家:女性主義視角下留守家庭的口述史研究普通人:查他祖宗三代的戶口人類學家:親屬譜系研究普通人:逛廟會
  • 書評| 地方性知識、科學方法以及人類學家的局限
    這些外籍人士到當地工作,雖然賺的錢相比政府從當地直接聘請勞動力而言低很多,但只要一想到只需幾年就有機會留在發達國家並轉業,而且賺的錢還可以用來給尚在母國的家人帶去一些資助,於是就願意「臥薪嘗膽」。中國有一些專門從事涉外護理的中介公司,目標客戶就是國內大學護理專業的畢業生,這些學生本來在國內或許只能找到七八萬年薪的工作,但是通過護理中介出國,就可改變「命運」。
  • 一位臺灣人類學家的香港廚房課
    假如你是一般食客,你或許會覺得這簡直是窮奢極侈,但你若是一個餐飲業的行內人,你可能就會認為這一餐的取價恰到好處,甚至物超所值了。莊祖宜就是如此一位內行人,全靠她,我才知道香港星級餐館真是艱苦經營,在那裡吃飯實在是太過「划算」。而這位香港內行人,居然是個臺灣女子。就我所知,香港至少有三位會吃會寫還會煮的臺灣女子。
  • 人類學家項飆:印度IT人的「移民中介」
    這些外籍人士到當地工作,雖然賺的錢相比政府從當地直接聘請勞動力而言低很多,但只要一想到只需幾年就有機會留在發達國家並轉業,而且賺的錢還可以用來給尚在母國的家人帶去一些資助,於是就願意「臥薪嘗膽」。這就是為什麼我在開頭的時候會說「人類學家的知識沒有科學意義」以及「項飆對於『理論』有偏見」的原因。雖然大學管理者將大學裡的科學分成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但兩者的核心差別在於研究對象不同,而不是研究目的不同,至少就知識生產的類型而言,兩者都以生產全球性知識為目的。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論人工智慧
    關於人工智慧的發展,社會各界都存在很大的爭議,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曾在專訪中提及:「目前更多的人是擔心人工智慧會滅絕人類,人工智慧研製出來的智慧機器人,如果程序失控或者自我意識覺醒,它有可能滅絕人類。」這與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觀點不謀而合。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科學技術與人類未來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先生在17歲時就開始思考科學技術對人類未來的影響,「直觀感覺都告訴我,科學技術能夠滅絕人類。」經過40年的深入研究,他越來越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和緊迫性,胡家奇先生呼籲對科學技術進行限制。
  • 在廚房裡出田野 :專訪「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
    若你在路上拉個人來問,得到的答案可能會讓你很驚訝,竟然是「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莊祖宜。   若你還是不信,就來拜一下Google大神,用「人類學家」當關鍵詞來搜尋。會令人更為驚訝的是,排在「人類學家」維基百科條目下的,竟然也是「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 科學網—傑克·古迪 愛跨界的人類學家
    傑克·古迪發現,在這些國家,貴族的宮廷菜餚通常十分豐盛,不僅種類繁多,還追求造型的美觀精緻,比如會把食物做成花鳥魚等形狀。而平民在豐收時,則要把一部分糧食交給國家,只把僅夠填飽肚子的部分留給自己。如果年景不好,他們就只能吃野菜和草根,以至於餓殍遍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這種不同階層飲食分化現象的生動描述。 為何在非洲部落沒有出現的飲食分化,卻在歐亞各國表現得如此明顯?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警告:人類可能被科學技術摧毀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曾警示過:「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帶來物質享受的同時,又給我們帶來了許多的麻煩,有些科學技術成果甚至嚴重危及人類的生存與幸福,而且這種對人類價值的威脅是直接的,以至人們不能不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困惑,並進而產生反思。」
  • 人類學家景軍:新冠疫情對哪個群體的影響更大?
    人類學家景軍:新冠疫情對哪個群體的影響更大?「人文清華」獨家專訪著名人類學家、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景軍教授,探究新冠疫情對不同群體產生的不同影響。清華教授景軍:「泰坦尼克」號中為什麼一等艙的生還者最多?疫情中的「泰坦尼克定律」在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中,誰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對此,景軍教授援引泰坦尼克定律進行分析。
  • 如何建造華爾街——一個人類學家的視角
    人類學家走進華爾街一提起人類學家,很多人本能的反應是,這是一個研究原始部落的職業。他們會不辭辛苦地跑到偏僻的地方,跟那些發展相對滯後、沒有那麼現代化的族群生活在一起,研究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習慣。著名的人類學家列維·史特勞斯就曾調侃說,人類學家對很多人群都很感興趣,唯獨不感興趣的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群。
  • 看看人類學家是怎麼說的
    關於這一點,美國麻州大學的兩位人類學家 Jacqueline Urla 和 Alan C. Swedlund,就突發奇想,要幫芭比測量一下身高與三圍,更精確的說,是四圍:胸圍、腰圍、臀圍和腿圍,另外附帶臀寬。兩位人類學家要開始前,也沒忘了顧及研究倫理。
  • 著名人類學家莫裡斯新作《裸男》出版
    人類學家、動物學家,金牌節目主持人。因《裸猿》一書享譽世界。《裸男》是《裸女》的姊妹篇,同樣膾炙人口,引起評論界高度關注和熱議。此外,莫裡斯還著有《裸眼》、《人類動物園》、《男人女人身體觀察》等書。內容介紹戴斯蒙德·莫裡斯是英國著名人類學家、作家、金牌節目主持人。本書是《裸女》的姊妹篇。
  •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
    回到租住的地方,莊祖宜給自己做了一頓美食犒勞自己的胃,這是她釋放心情的方法。曾經,當她的同學紛紛埋首於殖民和霸權話題,在聚會中暢談理想並針砭時弊時,她覺得頭昏腦脹,只想在食物中得到安慰。在她看來寫論文,絞盡腦汁大半天也不見得寫出多少,可剝豌豆十分鐘就能有一整碗,成就感看得見摸得著。
  • 看完這4本書,才發現人類學家竟然這麼好玩兒?!
    今天介紹的4位「人類學家」,有的是為你解答人類如何進化而來的體質人類學家,有的是深入垃圾場、地下鐵或者非洲大地的文化人類學家。他們秉持著科學嚴謹的精神,探索人類的起源與進化,也可以把你的習以為常的生活,拓展成無限的文化思考。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生物武器可能滅絕人類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曾表示,生物武器有可能滅絕人類。胡家奇:生物武器可能滅絕人類曾經的生物武器不分敵我進行感染攻擊,尚且非常難以防範而且傷亡慘重,現代科技加持下的生物武器只會更加可怕。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曾提出警告:「核武器它需要一個國家的力量才能生產出來,但是基因生物毒素一個高水平的科學家,他可以在自己的實驗室裡面獨立獲得,一個國家的行為還好控制一點,人類個體的行為是很難控制的,有那個幹極端壞事的人。」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人類,但一旦被戰爭狂人利用,也會毀滅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