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醫生避免輻射,上海交大研發醫療機器人來「清理」血管

2020-12-13 澎湃新聞

心血管病是目前全世界範圍內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供應心、腦、腎等重要臟器的動脈血管發生粥樣硬化性病變,是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礎。這時候就需要進行心血管介入手術。這類手術經患者皮膚穿刺橈動脈或股動脈,在醫學影像的引導下,藉助人體血管通道將球囊導管、支架導管等介入器械遞送至血管病變部位,疏通狹窄或閉塞的冠脈管腔,重建血流通路。

一般來說,血管介入手術需要在專門的導管室中進行,需要X射線成像,才能操作導管、導絲等介入器械。過去醫生在手術過程中必須身穿沉重的鉛衣,在手術過程中還需要頻繁調整角度、病人位置並注射造影劑,手術時間很長,長期在導管室中工作的醫生還易出現脊柱病、白內障甚至癌症等職業病。

傳統血管介入手術中,醫生穿著鉛衣、鉛帽進行手術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謝叻、顧力栩團隊聯合研發了心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這套系統可以讓醫生遠離輻射源,利用機器人遠程操作手術。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舉辦的2019國際學術論壇上,謝叻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

「我們這套系統目前已經做了6例動物實驗,效果達到了我們預期的效果。」謝叻說。據他介紹,這套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主手控制端和從手執行端,主手執行端主要是由兩個操作主手,控制臺和圖像引導等組成;從手執行端由4個模塊組成,分別是導管驅動模塊,PTCA導絲驅動模塊,球囊導管驅動橫塊和造影劑模塊。

「主從手控制」避免醫生受X光輻射

在傳統的血管手術中,需要利用X輻射來看清心血管的位置和狀態,醫生需要穿著防護服站在手術臺前進行操作。即便能做到最大的防護,但是眼睛和雙手仍需暴露在外。長年累月,醫生患有白內障和腦腫瘤的概率升高。

通過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就可以避免這樣情況。主從手的設計,醫生可以在隔離區外操作機器人。主從手的設計還緩解了醫生頸椎、腰椎的勞損問題,醫生可以不用再穿厚重的防護服。

除了主從手設計外,在謝叻看來,這套設計最創新的一點是對力反饋控制的設計。按照傳統做手術的過程,需要用多少力道,尤其是血管手術,能剛好解決問題,又不破壞血管,全靠醫生經驗來感覺。一旦採取機器人來做手術,該使多少力,醫生如何感覺,就成為最棘手的問題。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執行機構組成

據謝叻介紹,這套系統在從手執行機構中,增加了壓/扭力覺感知機構,通過主控臺主手再現力覺反饋,彌補因主從機器人喪失的力覺,保障手術安全。

「你採用了主從手的方式後,就會產生這個力反饋的問題。如何讓醫生感知到手術進行時的力道?我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嘗試了許多種方法,各種方法的優劣勢我們都了解後,做出了這樣的設計。」 謝叻告訴澎湃新聞, 「從手在執行時,用了多少力,都可以通過主屏幕進行顯示,這樣可以讓醫生有更直觀的感受。」

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控制框圖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套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中,還用到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通過這兩項技術,醫生在做手術對比血管狀態時等待的時間將大大縮小。「我們用人工智慧技術對血管造影成像進行了重構,在半秒之內,系統就會給醫生出具識別結果。」謝叻說。

挑戰來自資金和技術本身

「整個項目做到今天,其實已經走了十幾年。一開始我們做了一個血管手術的訓練器。它並不是直接用來做手術的,而是用來訓練醫生手術技巧的。當時這個項目做了5年。後來我們才做的血管機器人,機器人我們又做了4到5年時間。」 謝叻說。

談到過往做機器人的困難和挑戰,謝叻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技術本身的挑戰,二是外部資金資助的困難。

「項目要繼續推進,需要資金資助,但是項目資金都是階段性的。這也跟我們申請到的資金密度和強度有關。除了資金外,技術本身也有難度。舉個例子,當資金到位後,但是技術本身還需要時間攻克。我們的力度推送技術就是這樣,他是一個螺旋式不斷迭代往前走的,需要時間。」謝叻說。

除了上述兩個困難外,謝叻還提到了一個外部挑戰。「由於項目研究周期長,參與項目的研究生在校學習時間一般為3年,新來的研究生又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所以綜合多方面,要完成整個項目時間就特別長。」

我們與國外的差距在縮小

要說公眾開始普遍接受醫療機器人,應該從達文西醫療機器人開始。「我個人感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進入中國使用後,你再和醫生聊合作研究,他們才覺得靠譜,才願意投入更多的經歷更你合作。但相比國外,我們還是起步稍晚一些,從2008年以後,才有陸陸續續的高校、研究所,以及公司投入很大精力和資金開始研究。」謝叻告訴澎湃新聞。

起步雖晚,但在謝叻看來,國內醫療機器人的發展速度更快。「主要原因在於我們集中精力投入更大,在這個領域裡,科技部有機器人專項資金,基金委還有一些機器人的專項資金。可以說我們投入巨大。」

另外與醫院的緊密合作,也讓國內的醫療機器人項目變得更加有效。據謝叻介紹,他們的心血管介入機器人系統劉與上海市胸科醫院進行合作。「我們系統上做的任何一個改變,都要得到醫生的認可,這些改變必須對他有幫助。否則我們就變成了閉門造車,我們提供了技術,但臨床上卻用不了。這是不行的。醫生提供的反饋和需求,對我們的項目成功起到很重要作用。」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12月20日上午,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國內外醫療領域大咖齊聚,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聯手各附屬醫院及國內外協作院所,針對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微創精準醫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手術及康復機器人。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區校聯動,支撐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是上海交大醫工(理)交叉平臺,由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牽頭校內醫、機、電、材、物、數等多個學科,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帝國理工哈姆林手術實驗室主任楊廣中院士擔任研究院創始院長。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該研究院將圍繞「健康中國」國家重大醫學需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微創化的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開展跨學科前沿創新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支撐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轉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機器人前沿研究的大師薈萃地和產業創新轉化的人才集聚地。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第九人民醫院臨床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常務副院長陳衛東、院長助理謝叻;上海交通大學科研院副院長孫麗珍,上海交通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黨委書記、交大重大專項建設辦公室主任張顯明;上海市科委人才工作處處長曲介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江帆、科技處處長丁健青、學科規劃處處長陶曄璇;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黨委書記郭蓮、院長吳皓、副院長王豔、馬延斌及各個機器人研發項目團隊出席會議並進行學術研討
  • 上海交大擬6年內研發微米級手術機器人
    上海交通大學今天宣布成立「醫療機器人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公開了建設目標——在3年內自主研發毫米級手術機器人手;6年內實現精準的微米級手術;9年達到納米級到微納米級水準。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 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
    原標題:搶佔智能社會戰略發展先機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成立研發人員正在演示一款單孔鏡腔手術機器人,在演示過程中機器人的機械手臂可以精確地將葡萄鑽孔並剝皮。袁婧攝  作為衡量現代科技和高端製造業水平的重要標誌,醫療機器人亦是搶佔智能社會發展先機的戰略領域。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成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幹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院士,閔行區委副書記、區長倪耀明出席揭牌儀式,為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並致辭。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吳旦主持研究院現有手術機器人成果展示。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今天揭牌成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幹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林忠欽院士、閔行區區委副書記、區長倪耀明為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並致辭,閔行區副區長吳斌,交大副校長徐學敏、奚立峰,陳亞珠院士、馮大淦院士等閔行區和上海交通大學相關領導、教授、醫生和學生以及國內外醫療機器人研究領域專家學者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 ...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有來自上海交大的10個醫療科技項目
    近日,由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產業園、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等主辦的「醫療機器人創新產業論壇」在上海舉行,活動現場,術銳醫療、念通智能、一影醫療、勢登坡智能、精勱醫療、德芬醫療、沈德醫療、美傑醫療等10個項目參加了路演,以下是36氪帶來的路演項目合集:術銳技術 ——單多孔模塊化腔鏡手術機器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成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2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醫院手術室內,手術醫療機器人靈活並穩穩地旋轉著手臂,醫生無需站立,坐著與機器人完美配合,就能完成一臺精確、穩定的手術操作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與閔行區政府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6月15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與閔行區政府在交大徐匯校區總辦公廳召開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閔行區委書記朱芝松、副區長吳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姜斯憲,黨委常委、副校長徐學敏,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創始院長、英國皇家工科院院士、交大訪問講席教授楊廣中,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衛東、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季波等參加會議
  • 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啟動成立
    林忠欽、倪耀明與幹頻發表致辭,上海交大黨委常委、副校長、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管委會主任奚立峰主持儀式。閔行區副區長、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管委會主任吳斌,張路加主任,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院長楊廣中院士,閔行區經委主任林藝,區科委主任李麗,區南濱江公司黨委書記、研究院理事餘建源,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醫療機器人研究院理事會、管委會秘書長季波, 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陳衛東,KUKA、海爾、美敦力、億嘉和、KINOVA等企業以及閔行區和上海交大相關領導、教授、醫生和學生共同見證這一重要時刻。
  • 上海交大研發超視覺垃圾分揀機器人—新聞—科學網
    每小時分揀5400次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2020年12月14日至16日,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Academic Forum of Institute of Medical Robotics)在交大閔行校區轉化醫學大樓和線上ZOOM平臺同步舉辦。
  • 生物醫學促進高校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將引入人工智慧體系!
    2018年高校基金數量最多的上海交大 2018年上海交大基金申請NO.1隨著2018年各項國家基金審核數據的出爐,上海交通大學超越清華大學成為申請基金數量最多的高校,具體的十大高校排名情況如下:1、上海交大
  •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人民網上海12月21日電  醫院手術室內,手術醫療機器人靈活並穩穩地旋轉著手臂,醫生無需站立,坐著與機器人完美配合,就能完成一臺精確、穩定的手術操作。而手術室外,幾名機器人「大白」正不知疲倦地來回為各手術室配送醫用耗材。不久的將來,這些智慧醫療機器人有望加入醫院成為新「員工」。
  • 西門子醫療宣布收購機器人輔助血管介入治療領軍者Corindus
    上海2019年8月8日 /美通社/ -- 西門子醫療與美國機器人輔助血管介入的全球技術領導者Corindus Vascular Robotics(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CVRS)達成了收購協議。 西門子醫療全球執行長孟天齊博士(Dr. Bernd Montag) 表示:「與Corindus攜手,西門子醫療將成為機器人血管介入領域的領先企業之一,助力微創手術更準確、快速、有效地開展。此次收購為我們的圖像引導治療業務開闢了一個全新的領域。
  • 從「達文西」到「ARES 」:醫療機器人掌門還有哪些革新?
    自從有了手術機器人,事情似乎有了轉機。大受好評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就是在一個高級機器人平臺上用微創的方法實施複雜的外科手術,相當於是醫生操縱機器來做腹腔鏡手術,精準度遠遠超越人手。「微創」逐漸變成大多數需要手術的人的首選,更是未來外科手術的大勢所趨。
  • 顛覆傳統醫療模式,上海交大-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成立
    中青在線上海6月29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魏其濛)近年來,人工智慧等前沿科技與醫療領域融合加速,醫療機器人的研發與轉化將顛覆傳統的醫療模式,帶來一場新的產業技術革命。今天下午,上海交通大學-閔行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在上海市閔行區劍川路930號零號灣產業園區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