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1月12日發布了《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造成嚴重急性呼吸系統感染的臨床處置指南》【1】,為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控提供了一定的指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的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膿毒症、感染性休克等都是重症範疇,對於這類危重患者而言,相關併發症的預防與感染後的治療同樣重要。
WHO在指南中推薦實施以下幹預措施以預防危重疾病相關的併發症。這些幹預措施均基於膿毒症的復甦指南或其他指南,並且通常僅限於基於高質量證據的可行性推薦。
1.減少有創機械通氣時間
使用脫機方案,包括每日評估,為自主呼吸做準備;最大限度地減少連續或間歇性鎮靜,以特定滴定終點為目標(排除禁忌,輕鎮靜)或每天中斷持續的鎮靜治療。
2.降低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
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經口插管比經鼻插管更可取;使患者保持半臥位姿勢(床頭抬高30~45度);使用密閉式呼吸系統,定期排出和丟棄管路中的冷凝液;為每位患者提供新的呼吸迴路;一旦患者開始機械通氣,如果迴路被汙染或損壞,立即更換呼吸迴路而不是定期更換;當熱交換器發生故障時、被汙染時或者每間隔5~7天,更換一次。
3.降低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生率
在沒有禁忌證的青少年和成人中預防性用藥(低分子肝素[如有首選]或肝素5000單位,每日兩次皮下注射)。對於有禁忌證的患者,使用機械預防(間歇性氣動壓縮裝置)。
4.降低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發生率
使用由實時觀察者驗證完成的核對表來提醒無菌穿刺的每個操作步驟,並在不再需要時每天提醒拔除導管。
5.降低壓瘡的發生率
每2小時為患者翻一次身。
6.降低應激性潰瘍和消化道出血的發生率
儘早給予腸內營養(入院後24~48小時內);對有消化道出血風險的患者使用H2受體阻滯劑或質子泵抑制劑。胃腸道出血的危險因素包括:≥48小時的機械通氣、凝血障礙、腎臟替代治療、肝病、多種合併症和較高的器官衰竭評分。
7.降低ICU相關衰弱的發生率
安全的情況下,在病程早期積極動員患者。
根據中國《應激性潰瘍防治專家建議(2018版)》【2】描述,危重症患者在發病後24小時內即可發生應激相關的胃腸道黏膜損傷,並發出血、穿孔後,病死率可達50%~80%。曾有媒體報導應激性潰瘍出血的患者可瞬間失血1000 ml,直接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常伴隨機大劑量使用糖皮質激素、急性肝功能衰竭、ARDS等危險因素,這些危險因素都會進一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
2月3日,中央電視臺在火神山醫院交付後,探訪火神山藥房,負責人表示「因為有一些新冠肺炎的患者伴有胃腸道的症狀,所以我們已經準備好了胃腸道的藥品」。此次新冠肺炎康復患者王康(化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及到:「這個肺炎會對其他的臟器官造成損傷,特別是對腸胃有損傷」 「醫生使用什麼藥,都會跟你說這個藥的主要作用」 「還要使用護胃的藥」,以上均表明在新冠肺炎的臨床管理中應激性潰瘍的預防至關重要。
在臨床中,應激性潰瘍的預防(SUP)常使用到抑酸藥,其主要包括PPI和H2RA。指南指出PPI比H2RA更能持續穩定的升高胃內pH值,推薦在原發病發生後以標準劑量PPI靜脈滴注,每12小時1次,至少連續3天。
當應激性潰瘍發生時,除繼續治療原發病外,還必須立即採取各種止血措施進行治療。在《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版)》【3】中提出:對於低危出血患者,可採用常規劑量PPI治療,如艾司奧美拉唑40 mg靜脈輸注,每天2次;建議對內鏡止血治療後的高危患者,給予靜脈大劑量PPIs(如艾司奧美拉唑)72 小時,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現已廣泛應用於急性胃或十二指腸潰瘍出血的臨床治療【4】。
目前新冠肺炎勢頭依然強勁,我們砥礪向前,提前做好預防併發症工作,相信一切都會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 WHO/nCoV/Clinical/2020.1
【2】 應激性潰瘍防治專家建議(2018版)[J]. 中華醫學雜誌, 2018, 98(42):3392-3395.
【3】 急性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診治指南(2018年,杭州)[J].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19, 36(2):77-85.
【4】 注射用艾司奧美拉唑鈉說明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