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科,大教育

2020-12-19 新民周刊

小兒科,大教育

日期:2018-05-23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提示:「當我把每一個孩子都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心願從『治療疾病』變成『守護健康』後,我才真正開始明白兒科的意義。」

  「金眼科、銀外科,哭哭鬧鬧小兒科。」近年來,全國各地「兒科就診爆棚」的新聞讓社會大眾逐漸關注到兒科醫生這一群體:同時與孩子和疾病打交道的兒科,究竟是一項怎樣的事業?兒科醫生緊缺的時代,是怎樣的一群人還在無怨堅守,用心呵護祖國的未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20年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致力於培養專業技能、醫德醫風、眼界胸懷都出類拔萃的兒科優秀人才,如今,這些「參天大樹」已紮根於上海乃至全國的兒科崗位上。兒中心這片培養兒科人才的沃土,執著地把「小兒科、大教育」的故事講下去。讓學兒科的人愛上兒科    「喜歡兒科,喜歡孩子,沒有為什麼。」被問及為何選擇成為兒科醫生,正在血液腫瘤科接受規範化培訓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醫學生周辰的答案很簡單。  2013年,在交大醫學院恢復兒科學系的基礎上,兒中心臨床醫學院正式成立。最亮眼的是,臨床醫學院充分吸收了北美的兒科教學體系特點,在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真正面向「人」的教學:不同於以往照本宣科、對症下藥的臨床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兒童全周期生長發育等都成為師生們關注的話題。

  枯燥重複的課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們積極自發地以臨床症狀為導向的學習和實踐:患兒發熱、腹痛,可能是哪些病因?該用什麼治療手段和藥物?應該如何與患兒家長有效溝通?除了傳統的病症之外,一些新時代兒童群體內出現的現象也首次走進了課堂。兒中心副院長王偉介紹,「如針對網絡及電子設備成癮、校園霸凌等,我們都開設了專門的課程,這在以往的中國醫學教育中幾乎無法想像。」


  說起來,周辰與兒中心的「淵源」算得深厚。大三那年,他利用業餘時間來到兒中心做志願者,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近距離接觸到白血病患兒。「他們頭光光的,臉色蒼白,戴著口罩。但從他們烏黑的眼睛裡,你能看得到他們對生命的強烈渴望。」周辰至今還對志願服務記憶猶新。用他的話說,「那個眼神扎在自己的心裡。」從此之後,成為一名兒科醫生的決定再也沒有動搖過,「當我把每一個孩子都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心願從『治療疾病』變成『守護健康』後,我才真正開始明白兒科的意義。」  周辰坦言,他的父母曾希望他選擇看似更有前途的成人專科作為職業,「但看到這些身患重病卻依然那麼懂事的孩子們,我覺得我必須為他們做些什麼」。小兒科並非小學科,也絕非成人治療的縮小版,每一步治療方案、每一次藥物調整,都有獨特之處,為了讓學生們儘快了解到其中真諦,兒中心臨床醫學院特派出20餘位教師前往渥太華大學醫學院進行培訓,將問題式學習(PBL)模式帶回課堂。  「在課堂上,我們逐漸了解到,先天性心臟病不是只與兒科相關,隨著這些患兒長大成人,他們的機體也會產生變化,如到了育齡期,妊娠並發心臟病等概率就會加大,這時候該如何處理?」周辰說,老師們甚至還嘗試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的教學模式,留給大家足夠的時間來分析病例,「每到這時,我們都覺得自己仿佛已經是名一線醫生,做出的每個選擇不再是無足輕重的作業,而是對生命的責任。」

  「生命的責任」,這5個大字幾乎印刻在每位兒中心臨床醫學院師生的心中。「醫學關乎大民生,而醫學教育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共建者。」兒中心院長江忠儀說,「我們培養的醫生,理應將眼光放得更高更遠,而不僅只局限於一種疾病、一所醫院。」今年春季,臨床醫學院開啟了首次面向兒科全科選修課程的招生,醫學生們可從中獲取包括內科、外科、兒童保健、傳染病學等在內的醫學知識。「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一半以上的醫生為兒科全科醫生,由他們來做守門人,再加上專科兒科醫生的會診,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形成團隊服務病患。這樣的模式既保證診療質量、又提高診療效率,未來的最佳模式。」王偉說,兒中心正在不懈努力實現這個遠期的目標。

  再過一個月,周辰即將完成在兒中心的兩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生涯。幾乎轉完了所有的兒童專科後,仍是一臉稚氣的大男孩笑著說,「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重症監護科。都是急危重症患兒,而且病情發展迅猛,24小時都得盯著。我試過近50個小時沒合眼,厲害吧!」說起自己「痛苦」的經歷,他卻一臉驕傲。「你知道比『洪荒之力』更大的力量是什麼嗎?是回天之力!有這種回天之力的人,就是醫務工作者。他們是帶給患者希望的人、是與死亡抗戰的人。每次艱難搶救後迎來患兒的痊癒出院,那種幸福感、成就感和希望感只有穿著白大褂的人才能體會。」  如今,周辰已經選擇留在血液腫瘤科。「選擇兒科無悔,如今大家說的『兒科醫生荒』有朝一日定會改變。到那時,我們會讓世界看見中國兒科醫生的力量。」面向落後地區,託起兒科的國家使命    2002年,兒中心在美國世界健康基金香港分會的資助下,率先開啟了國內首個面向欠發達地區的兒科教育培訓,不僅免去進修費、食宿費等,還給予一定生活補貼。17載春秋,近500名來自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基層兒科醫生千裡迢迢趕赴申城,帶著滿滿的驚喜與知識再回到家鄉。一批批學員猶如一顆顆種子,撒在中西部貧瘠的兒科醫療土地上。

  那一年,中國農村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達4.57%,遠高於城市的1.38%。「他們底子弱,什麼都要聽。」兒中心科教部副主任陸梅華很是感慨,「首批西部培訓錄取了25名學員,為了讓他們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我們特別成立了導師團隊,編制《兒科診療常規》,讓學生自學基礎知識,節約講課時間,騰出更多時間用於臨床實踐。」


  新疆、西藏、雲南、寧夏、甘肅……18個省、53座城市、近百家醫院的「種子」都在兒中心如饑似渴地汲取知識的養分。2004年,醫院又將培訓範圍延伸至東北地區,項目名稱變更為「西部、東北地區兒科醫護人員培訓項目」並沿用至今。  去年底,內蒙古包頭市第四醫院兒內科的年輕醫生薑採榮在時隔2年後再次「回家」,參加兒中心西部培訓的升級版——「院士+」培訓項目。2015年6月,她通過考試成為了西部培訓的學員,「這意味著,我能免費獲得國內最好的兒童專科教學醫院的專業培訓,同事們都羨慕我,我也非常珍惜這個機會!」  當時,姜採榮報的專業是兒科重症監護(PICU)。由於基礎比較薄弱,整整5個月她不分日夜地泡在醫院嚮導師們請教。之後,好學的她又提出去心內科學習。「我們當地醫院的兒科在心臟方面是弱項,而兒中心的心臟專科是全國最好的,所以我就主動要求去了心內科,當時想著,或許就這麼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一定要好好把握住。」一年裡,姜採榮邊學邊看,利用剩下的一些時間去了門急診與呼吸內科。「連最常見的基礎疾病我們都有很大差距,對我影響最大的或許還不是技術,而是理念。」  回到內蒙古後,姜採榮在包頭市第四醫院建立起了PICU病房,但她深深覺得,危急重症團隊在搶救方面仍有些力不從心。「每當這時,我就會向千裡外的兒中心PICU任宏老師求助,她讓我覺得,背後總有人在撐著我、支持我!」可是,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有限,「遠程指導」也無法滿足姜採榮的每一次需求。「任老師告訴我,對於PICU而言,醫護團隊的密切配合尤為關鍵。」姜採榮的心中燃起了火苗,「能不能讓我們團隊一起來學習?」  她的心願很快就實現了。2016年,「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正式啟動,江忠儀院長介紹,「院士+」採取的是「配套成組」「導師制帶教」「訂單式培養」的創新培訓模式,「比如開展小兒心臟外科手術,不僅需要外科手術醫生,還需要負責術前診斷的小兒心臟彩超醫師、術中小兒麻醉師、體外循環醫師及術後監護醫師、護士等,這些崗位缺一不可,我們需要建立有機聯繫的立體式人才培養模式。除此以外,一對一帶教能及時動態評估效果,及時調整培訓進程,按學員需求給予最有效的指導。」  如今,姜採榮與團隊的醫護人員共同在兒中心學習兒童呼吸系統危重症治療。「這一次,我們的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導師也會根據我們醫院最迫切的需要來制定培訓計劃,回去之後,我們能立即運用在臨床診療中。」  回鄉的「種子」們已經播撒出一片春天:在內蒙古、成都、昆明等地,受訓學員已先後建立9個重症監護室。2008年汶川地震後,成都兒童醫院接治100餘名重傷患兒,治癒率達到100%。  陸梅華說,每次收到學員們從家鄉發來「成功治療」「論文錄取」的好消息時,發自內心地感到高興。「希望這些學員們能在當地變成導師,不斷為我國各地兒童的健康保駕護航。」  走出醫院大門,為公眾提供「大教育」    醫生們常說,在兒童專科醫院,更能讀懂生命的價值與真諦。病榻上的患兒,承載著一個家庭乃至家族的殷切希望。  出生不到一個月的天天經歷了一場大手術,他畸形的心臟終於被糾治,但虛弱的天天依然住在重症監護室裡。母親何女士時刻守在病房外,緊張地望著監護室的大門打開再關上。既然手術成功,心頭的大石也應該落地,這位母親為何還那麼緊張?

  「因為當寶寶轉出監護室後,如果離開了醫護人員的專業護理,沒有醫學知識的父母不知該如何照顧仍處於康復期的患兒。」心胸外科監護室的朱麗敏醫生一語道破。的確,複雜先心病在術後可能出現肺部併發症,導致呼吸機一直拔不掉。因此,孩子的每一次呼吸都要小心翼翼地看護。與何女士有同樣焦慮的父母還有很多,這些家庭該如何在漫漫康復路上為孩子保駕護航?為此,以朱麗敏為首的醫護團隊主動發起了「與心共鳴、暢快呼吸」計劃,讓「不敢出院 」的患兒能勇敢回家。


  團隊利用業餘時間義務為術後患兒家長進行家庭呼吸照護的宣教和指導,提高家長對日常護理的認知度,從而減少患兒在出院後由於呼吸道症狀再次就診的次數,促進患兒順利康復。何女士正是在醫護人員的鼓勵和指導下,從什麼都不會的新手,逐漸成為了半個呼吸康復師,「她們還設計了一整套適合小嬰兒做的呼吸操,現在,我對兒子的康復之路充滿信心。」  這樣的「家長課堂」在兒中心隨處可見:針對兒童注意力缺陷,設有定期的家長沙龍;針對早產新生兒,設有「新手媽媽」課程;針對哮喘患兒,科室專門開發了「呼吸天使」App;針對血液腫瘤疾病新發患兒,醫院組織了覆蓋內外科、營養科等多團隊的家長宣教俱樂部……  「我們一定要認識到,孩子不是成人的縮小版,他有獨特的代謝和發展規律。照顧孩子,特別是有基礎疾病的孩子不能僅靠經驗,更需要專業的知識。」兒中心醫療副院長趙列賓如是說。  走出醫院大門,兒中心的醫生們將淺顯實用的醫學知識帶給更多普通市民。為了廣泛普及兒童健康教育,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主體單位,醫院專門建立了門診健康教育組織架構, 組織資深兒科專家成立「健康育兒專家團」,制定了詳細的健康教育制度。  今年,「健康育兒大講堂」已走進第8個年頭,講座主題聚焦當前育兒熱點,包括兒童預防保健、兒童常見病診療、預防和護理等健康教育知識。近兩年,大講堂共舉行講座121期,現場受益人數約8000人,現場滿意度測評達98%以上,約99%的家長反映對兒童日常照護非常有幫助。同時,兒中心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健康大講堂科普」僅2017年一年,微信閱讀量就超過了22萬人次。  深耕小兒科,不忘大教育。20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這家弱冠之年的醫院,正於無聲處浸潤著這座城市。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黃東生 小兒科成就大事業
    黃東生即在此時加盟北京同仁醫院,主持建立了兒科病房,招賢納士,敞開胸懷辦科室,不僅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而且為全國各地的小患者都帶去了福音。  如今,10年過去了,北京同仁醫院兒科在市屬綜合醫院兒科中病房住院人數最多,專業特點明顯,醫患關係和諧。
  • 小兒科健康扶貧的大作為
    那小兒科如何開展健康扶貧呢,怎樣才能有大作為?在這場戰役中,省兒童醫院在省衛生計生委等部門的領導、支持下,舉全院之力,緊緊圍繞「讓同時代孩子享受同等醫療服務」的目標,針對廣大貧困兒童,採取建立醫療聯合體、開展分級診療、實施精準扶貧等舉措,全力解決貧困兒童看病就醫難題,不斷提高貧困兒童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 兒科不姓「小」,70年變化大
    這一矛盾有多方面原因: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其疾病病情進展快、個體差異大、病情易延續;孩子不懂表達,導致疾病診治困難;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醫學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兒科專業,兒科人才供給源泉突然斷流……面對獨生子女時代父母對孩子就醫的高要求,和隨後二孩時代激增的兒童就醫需求,兒科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 集兒科專家集體智慧 助基層兒科提升能力——復旦兒科「小布AI醫生...
    當天,「小布AI醫生」產品發布揭牌,同時舉行多中心臨床應用籤約儀式。當天,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金小桃會長,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金力院士,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趙丹丹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主任委員王天有教授出席活動並講話。
  • 八院兒科探索健康STEM教育 「科普小實驗」為患兒歡樂慶生
    六一兒童節前夕,在上海市第八人民醫院兒科「百雁齊相伴,健康享童趣」六一主題活動上,小患兒陽陽提出也要表演一個節目。陪伴的家長說,每年這段時候,孩子總是生病,這兩年更是湊巧都碰上了生日。雖然有些無奈,但在志願者和醫生護士的陪伴下,孩子度過了難忘的生日。
  • 兒科醫學 學業不是小兒科 就業或成大熱點
    報考:有「專業」「方向」兩種選擇兒科醫學並不存在於目前的本科專業目錄。1999年,教育部在調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時,將本科臨床醫學定位為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通科教育,兒科學專業被取消,直到2015年仍然沒有恢復。兒科專業取消後,我國兒科醫生的來源受到影響,但兒科醫師人才培養並沒有被完全切斷。
  • 【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巡禮】兒科不姓「小」,70年變化大
    這一矛盾有多方面原因:兒童不是成人的縮小版,其疾病病情進展快、個體差異大、病情易延續;孩子不懂表達,導致疾病診治困難;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醫學院的本科教育取消了兒科專業,兒科人才供給源泉突然斷流……面對獨生子女時代父母對孩子就醫的高要求,和隨後二孩時代激增的兒童就醫需求,兒科供需矛盾日益凸顯。
  • 高考志願丨兒科醫學 學業不是小兒科 就業或成大熱點
    1999年,教育部在調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時,將本科臨床醫學定位為學習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通科教育,兒科學專業被取消,直到2015年仍然沒有恢復。兒科專業取消後,我國兒科醫生的來源受到影響,但兒科醫師人才培養並沒有被完全切斷。研究生階段仍然保留了兒科學專業,而且部分醫學院校在本科招生時把原來的兒科醫學專業併入臨床醫學,作為其中的一個方向單獨招生。
  • 「大」情懷詮釋「小」兒科,醫生的奉獻和堅守——醫德醫風專題報導
    談及深圳萬豐醫院兒科黎開明主任,「博極醫源,精勤不倦,傳道授業,孳孳不息」是同事和患兒家長對他的評價。在眾人常說的又苦又累的「小兒」科,他一幹就是30幾年,一路前行,初心不改,用「大」情懷詮釋了一名「小」兒科醫生的奉獻和堅守。忠孝兩難全,愛崗敬業保持醫德操守黎開明的爺爺是一位贏得當地百姓信任的醫生,由於父親沒能當上醫生的遺憾,他帶著父親的心願選擇了學醫。
  • 檢察榜樣|王帆:「小兒科」裡的「大專家」
    走在街上,即便戴著口罩,也有學生家長認出她:「這不就是視頻裡的小姐姐麼!」這視頻,是她自編自導自演的四部「戰疫情、防侵害」網絡安全教育視頻,學生們愛看,家長們歡迎。還有人們看不到的,是王帆面對案卷時的眉頭緊鎖。今年4月2日,57歲的彭某被法院一審以強姦罪、猥褻兒童罪判處有期徒刑十七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
  • 安徽規範兒科診療 12大類兒科常見病實行分級診療
    原標題:12大類兒科常見病實行分級診療 一個醫院應該配置多少兒科醫生才算合理?常見的兒科疾病應該如何分級診療?今後,這些都有標準可依。昨日,《安徽省兒科常見疾病分級診療指南》第一版(試行)出爐,(以下簡稱《指南》)。
  • 兒科醫生有前途嗎 要不要學兒科 兒科醫生有多缺
    ­  「近15年,我們學校一共培養了兒科方向畢業生3000餘人。」全國人大代表、重慶醫科大學兒科學院院長李秋看到記者對這個數字不以為然,她又接著說,「近15年,按照每年的招生計劃,全國醫科院校培養兒科方向畢業生只有6000餘人,我們佔了一半。」記者愕然。­  「科班」出身的兒科醫生為何這麼少?
  • 多大的孩子還能看兒科?兒科大咖:-1歲至18歲
    原標題:多大的孩子還能看兒科?兒科大咖:-1歲至18歲  東方網9月1日消息:多大的孩子看病該去看兒科?15歲的孩子去兒科專科醫院看病還是去成人綜合醫院?這個問題不止患兒家長搞不清楚,很多時候,連兒科醫生自己也有多種說法。
  • ​兒科醫生緊缺,將來誰給你的孩子看病?|​兒科|流失率|工作量...
    某醫院上午10點的輸液大廳,圖片來源:網絡原本工作量大而繁瑣,在嘈雜的環境中更是容易堆積壓力,對於兒科醫生來說,情緒紊亂、睡眠不足幾乎成了常態,想維持良好樂觀的心態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工作量大、薪水不高、發展空間小、就診情況複雜......這些問題的背後,是兒科醫生嚴重缺乏的現狀,近5-10年已成為突出的社會問題。
  • 兒科醫生荒,新型兒科診所出路幾何
    到研究生階段才有細分的兒童專業,兒科專業招生少,兒科醫生的供給相應減少;根本原因:兒科醫生工作量大,風險大,容易與患者父母鬧醫患,收入低,願意學習及從事的醫生就少。兒科醫生流失嚴重的原因有:兒科用藥量少,以藥養醫的背景下,兒科收入低,工作量大;兒科溝通的複雜性,兒科醫生往往需要面對多名精神緊張的患兒家屬(包括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常見的醫患溝通困難在兒科更為嚴重。
  • 寒流滾滾,各大醫院兒科爆棚
    這幾天醫院兒科門診排隊排瘋了。多地出現日門診量破千的高峰。隨著寒流一撥撥的到來,小兒郎們紛紛中招,我市各醫院兒科、急診科出現「爆棚」現象。  「小孩子生病真是太遭罪了,看著她們咳嗽,我恨不得能替她們生病!」糖糖和果果是一對可愛的雙胞胎,最近兩個小傢伙得了小兒肺炎,雙雙住院,這下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齊上陣,還是手忙腳亂、顧此失彼。
  • 兒科實習心得體會
    一個月的兒科實習階段轉眼即逝,時間從指縫中悄然溜走,抓不住的光陰,猶如白駒過隙。
  • 新型兒科診所未來10年發展趨勢預測,兒科醫生必看!
    該報告通過對上百個新型兒科診所品牌在國內市場發展狀況的研究,首次定義了「兒童醫療經濟」的概念,並針對10個兒科診所發展模型進行深度解析。同時,通過聚焦兩大兒科代表性細分專科以及針對行業關心的四大運營體系焦點問題作出沉浸式剖析,形成了對中國新型兒科診所市場整體發展狀況的具體認知,從而為未來中國新型兒科診所的連鎖化發展道路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 破解兒科「醫生荒」 四川提高兒科醫生薪酬待遇
    劉文英說,四川所有醫學院在本科階段就沒有一所學校開設有兒科專業。現在,省內醫學院只有研究生階段才有兒科專業。  事實上,放眼全國,在1998年高等教育改革中,醫學院的本科教育中便取消兒科專業,代之以臨床醫學專業。兒科專業招生少了,兒科醫生的供給相應減少。  針對人才的供給,此次《意見》試圖從源頭上給出解決途徑。
  • 順德愛博恩兒科楊輝:我願成為小天使的守護者
    即使他們有時候頑皮起來會惹到我們呼呼地生大氣,但一看到他們可愛的笑臉,他們就是小天使般的存在,大人們估計也想不起自己剛剛為什麼生氣。但是,病魔君總是想方設法地去傷害我們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打敗這些病魔君,單靠爸爸媽媽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他們還需要兒科醫生這個守護者角色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