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8-05-23 【 來源 : 新民周刊 】
閱讀提示:「當我把每一個孩子都看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心願從『治療疾病』變成『守護健康』後,我才真正開始明白兒科的意義。」
「金眼科、銀外科,哭哭鬧鬧小兒科。」近年來,全國各地「兒科就診爆棚」的新聞讓社會大眾逐漸關注到兒科醫生這一群體:同時與孩子和疾病打交道的兒科,究竟是一項怎樣的事業?兒科醫生緊缺的時代,是怎樣的一群人還在無怨堅守,用心呵護祖國的未來?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20年來,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致力於培養專業技能、醫德醫風、眼界胸懷都出類拔萃的兒科優秀人才,如今,這些「參天大樹」已紮根於上海乃至全國的兒科崗位上。兒中心這片培養兒科人才的沃土,執著地把「小兒科、大教育」的故事講下去。讓學兒科的人愛上兒科 「喜歡兒科,喜歡孩子,沒有為什麼。」被問及為何選擇成為兒科醫生,正在血液腫瘤科接受規範化培訓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兒科方向)醫學生周辰的答案很簡單。 2013年,在交大醫學院恢復兒科學系的基礎上,兒中心臨床醫學院正式成立。最亮眼的是,臨床醫學院充分吸收了北美的兒科教學體系特點,在上海—渥太華聯合醫學院的基礎上提出了一套真正面向「人」的教學:不同於以往照本宣科、對症下藥的臨床教育,心理學、社會學、兒童全周期生長發育等都成為師生們關注的話題。枯燥重複的課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讓學生們積極自發地以臨床症狀為導向的學習和實踐:患兒發熱、腹痛,可能是哪些病因?該用什麼治療手段和藥物?應該如何與患兒家長有效溝通?除了傳統的病症之外,一些新時代兒童群體內出現的現象也首次走進了課堂。兒中心副院長王偉介紹,「如針對網絡及電子設備成癮、校園霸凌等,我們都開設了專門的課程,這在以往的中國醫學教育中幾乎無法想像。」
「生命的責任」,這5個大字幾乎印刻在每位兒中心臨床醫學院師生的心中。「醫學關乎大民生,而醫學教育是人民健康的重要共建者。」兒中心院長江忠儀說,「我們培養的醫生,理應將眼光放得更高更遠,而不僅只局限於一種疾病、一所醫院。」今年春季,臨床醫學院開啟了首次面向兒科全科選修課程的招生,醫學生們可從中獲取包括內科、外科、兒童保健、傳染病學等在內的醫學知識。「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一半以上的醫生為兒科全科醫生,由他們來做守門人,再加上專科兒科醫生的會診,全科醫生與專科醫生形成團隊服務病患。這樣的模式既保證診療質量、又提高診療效率,未來的最佳模式。」王偉說,兒中心正在不懈努力實現這個遠期的目標。
再過一個月,周辰即將完成在兒中心的兩年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生涯。幾乎轉完了所有的兒童專科後,仍是一臉稚氣的大男孩笑著說,「我印象最深的還是重症監護科。都是急危重症患兒,而且病情發展迅猛,24小時都得盯著。我試過近50個小時沒合眼,厲害吧!」說起自己「痛苦」的經歷,他卻一臉驕傲。「你知道比『洪荒之力』更大的力量是什麼嗎?是回天之力!有這種回天之力的人,就是醫務工作者。他們是帶給患者希望的人、是與死亡抗戰的人。每次艱難搶救後迎來患兒的痊癒出院,那種幸福感、成就感和希望感只有穿著白大褂的人才能體會。」 如今,周辰已經選擇留在血液腫瘤科。「選擇兒科無悔,如今大家說的『兒科醫生荒』有朝一日定會改變。到那時,我們會讓世界看見中國兒科醫生的力量。」面向落後地區,託起兒科的國家使命 2002年,兒中心在美國世界健康基金香港分會的資助下,率先開啟了國內首個面向欠發達地區的兒科教育培訓,不僅免去進修費、食宿費等,還給予一定生活補貼。17載春秋,近500名來自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基層兒科醫生千裡迢迢趕赴申城,帶著滿滿的驚喜與知識再回到家鄉。一批批學員猶如一顆顆種子,撒在中西部貧瘠的兒科醫療土地上。那一年,中國農村地區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高達4.57%,遠高於城市的1.38%。「他們底子弱,什麼都要聽。」兒中心科教部副主任陸梅華很是感慨,「首批西部培訓錄取了25名學員,為了讓他們積累更多的臨床經驗,我們特別成立了導師團隊,編制《兒科診療常規》,讓學生自學基礎知識,節約講課時間,騰出更多時間用於臨床實踐。」
「因為當寶寶轉出監護室後,如果離開了醫護人員的專業護理,沒有醫學知識的父母不知該如何照顧仍處於康復期的患兒。」心胸外科監護室的朱麗敏醫生一語道破。的確,複雜先心病在術後可能出現肺部併發症,導致呼吸機一直拔不掉。因此,孩子的每一次呼吸都要小心翼翼地看護。與何女士有同樣焦慮的父母還有很多,這些家庭該如何在漫漫康復路上為孩子保駕護航?為此,以朱麗敏為首的醫護團隊主動發起了「與心共鳴、暢快呼吸」計劃,讓「不敢出院 」的患兒能勇敢回家。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