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後疫情時代的教育信息化?「跨越式教學」或能給出答案

2020-12-15 騰訊網

「之前,十二年中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的課時最多,每周至少五六節課,但效果卻最不理想。許多學生高中畢業後,文章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問題,這是因為沒有創新的教學理論。」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在「紮根實踐的教育信息化理論創新」主題研討會上表示。

何克抗在「紮根實踐的教育信息化理論創新」主題研討會作報告(主辦方供圖)

何克抗認為,使用「跨越式教學」後,一二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可達到 60 萬字,再加上每節課寫 10 分鐘,兩年下來,80% 以上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

如何有效實施深度學習?

後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如何進入課堂教學成為教育者普遍關注的話題。

「其實,進入資訊時代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都強調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營造與創設。」但何克抗認為,這種學習環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數位化的學習工具與學習資源,無法滿足於學生們的深度學習。

在何克抗看來,學生能通過深度學習達到深層認知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任課教師還必須運用能有效實施深度學習的學科教學模式,即「跨越式教學」模式。

「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是在我國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以及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宏觀背景下,開展的一項教學改革項目。」何克抗介紹道,跨越式教學試驗研究的目標是在完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整合,大幅度提升中小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要讓辦學條件差的薄弱校變成教學質量高的好學校,甚至名校;要讓普通教師變成骨幹教師、優秀教師,甚至名師;要讓基礎差的後進學生變成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這是何克抗的期望。

據記者了解,何克抗所提倡的「跨越式教學」模式,具體到學科來說,主要是「語文211模式」和「英語111跨越式。」例如小學語文,一堂課 40 分鐘,老師最多講 20 分鐘,釋疑解難,啟發引導,剩20 分鐘分為兩部分,10 分鐘用於擴展閱讀,10 分鐘用於學生自主寫作。

「跨越式教學理論的產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後疫情時代,教師如何掌握這套創新的理論與模式?如何把教育技術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何克抗強調。

如何為老師創造隨時隨地的「課堂」?

「在疫情影響下,跨越式教學實驗區對於中小學教師的指導方式受到很大挑戰,我們積極思考,將線上線下指導相結合,增加了新的指導內容和形式,為老師創造了隨時隨地的『課堂』。」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融合應用試驗實驗室區域應用主管劉婉麗說。

劉婉麗介紹道,從教師的備課方式來看,由原來以面對面為主轉向群體的網絡協同備課,篩選出經典的課題形成選課庫,老師自定義時間形成線上的備課小組,通過一對一的備課和線上協同,完成課題修改。

談到聽評課方式,劉婉麗稱,之前面向傳統教師的聽評課,已經進行精準改進,通過聽課本的工具,系統提供多維度的量表,對老師的課例進行打分和評價,最後形成過程和總結的記錄。

「研討方式已經從以現場的研討為主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網絡教研小組有專門的研討主題,以課例為抓手,開展老師的討論點、困惑點,教學難點的研討。」劉婉麗指出。

關於最為重要的總結反饋方面,劉婉麗表示,以往的總結報告是書面報告型,通常採用一些文本圖片記錄活動的過程,現在已經轉為以數據匯聚,平臺自動生成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報告,可以直觀看到每個老師的發展軌跡,為老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通過讓教師備課、聽課和評課,課題組可以針對教師個性化和共性化的問題,定期組織專家講座,豐富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信息技術能力。」劉婉麗說。

如何探索更適合學生的大語文?

「我個人認為,老師們是逆行者,逆以前的教學舒適區,往教育信息化前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吳娟表示。

以語文學科為例,吳娟認為,「大語文時代的到來,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跨越式教學的一個新實踐。」

在吳娟看來,從語文閱讀的角度來講,中小學要建立數位化的閱讀環境,形成中小學常用的字庫、詞庫和作文庫等。

「在字庫、詞庫和作文庫的基礎上,用智能算法幫助教和學,從而提供計算的材料基礎,可以去識別學科的知識點,構建出知識點的知識圖譜,並對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數據加以記錄。通過記錄跟學科知識點相對比,就可以診斷出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吳娟補充道。

她還建議,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學校要舉行多元的學科實踐活動,把閱讀的策略和方法融入到工具和軟體中,結合起來做實踐。用寫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也可以用讀的方式促進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運用數位化的終端需要家校合力。學校提供相應的設備和工具,並且用在課堂和日常用使用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能夠接觸智能終端的心願。特別是老師在幫助學生利用智能終端學習的過程中,要以閱讀作為抓手,在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探求,促進學生遷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吳娟表示,在所有實現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一定融入在老師們合力行動起來的每一節課。

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究中心教科所副所長商學軍認為,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應建立閱讀區校聯動運行機制,搭建基於不同需求的服務支持平臺,面向校長,定期開展書友會活動,組織校長出去讀書;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各個學科的閱讀教研和培訓活動;面對廣大學生,定期開展閱讀達人爭霸賽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延伸到家長,指導學校和幼兒園設計親子閱讀。

「除了注重閱讀和寫作之外,老師也應更加關注兒童的語文實踐活動,真正實現學生從讀課本到讀社會、讀生活。」天津市英華國際學校小學語文教師李佳奕舉例道,學校可每周舉辦一次語文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比如小小朗讀者、電影賞析課、繪本課等等,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會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來源:未來網 作者:聶菲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焦點

  • 雷朝滋:後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的「六大引擎」
    教育專網建設也是疫情後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我們正在與工信部一起爭取國家相關部門支持,希望能充分抓住「新基建」的機遇,加快推動教育專網建設。《中國教育網絡》:可能有一些人對教育專網建設的必要性認識不足,您能否談一下教育專網建設的重要意義?
  • 聚焦西部教育,打造後疫情時代鄉村課堂教學模式的新樣態
    新冠疫情之下重新定義學習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指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這讓大家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雖然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在硬體建設、資源整合、質量評價、隊伍素養等方面,與現有的技術和時代要求還有差距。
  • 後疫情時代,教育同樣需要「新基建」
    8月23日, 以「信息化如何改變西部教育?——停課不停學的經驗與教訓」為主題的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與西北師範大學聯合主辦,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和北京新東方公益基金會協辦。「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
  • 後疫情時代教育機構如何實現逆襲
    來源:中國教育在線2020年對教育行業而言,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場新冠疫情,讓教育行業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衝擊與變革。隨著疫情陰霾漸漸消退,教育行業也開始逐步復甦。但疫情帶來的影響卻遠遠沒有過去,與在線教育的繁榮相比,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則經歷著「寒冬」, 面對愈來愈高的獲客成本,如何招生拓客?如何留住學生?都成了教育機構最頭疼的問題。
  • 教育平臺樂教樂學,是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原標題:教育平臺樂教樂學,是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 精彩回顧|後疫情時代的課堂教學如何變?華南師大胡小勇教授這樣說
    4月18日,【師說新語】第二期,我們邀請到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胡小勇教授就《後疫情時代的課堂教學方式變革》進行精彩的主題分享。在直播現場,胡小勇教授針對疫情防控期、準後疫情期、復學之惑、後疫情時代這四大階段的課堂教學展開深入探討。
  • 「後疫情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如何轉型?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給各國教育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國際中文教育也面臨短期的下行壓力與挑戰。但危機中往往孕育著新機,我們更要有在變局中破局的勇氣和自信。為有效應對疫情,許多國家採取了關閉學校的防疫措施,教學模式從線下學習為主轉向線上學習,教育生態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也給國際中文教育帶來了長期影響和挑戰。目前看來,面臨的主要挑戰包括中文教師的信息素養亟待提升,數位化教學資源建設亟待加強,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亟待改革,現行的教學管理模式亟須創新等。面對挑戰,如何才能化危為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 中教雲集團:為公立學校「信息化教學」賦能
    2020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經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在新冠疫情影響下,教育行業也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事無前例的數位化教育大考,教育產業從積極應對疫情的非常態,向「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轉變,在線教育正在經歷一場「下沉式」的變革。依據上半年的教育教學模式,人們習慣將今年稱為「全國線上教學的元年」亦或是「新一輪教育變革的元年」。
  • 育聯網黃志如:教育信息化4.0時代
    採訪中,黃總告訴記者,教育信息化1.0和2.0時代,是任何一個國家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必經階段,在不斷的創探索和尋找一個能夠幫到學校改善管理的現狀,提升老師的教學水平和促進我們學生成長的手段和方式方法,但是最終的效果確實是跟理想有一定的差距
  • 北京師範大學李玉順教授:信息化時代的精準教學
    新時代的教育,信息化課堂教學成為了教育研究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上的精準教學成為了教育實踐中至關重要的發展方向。對於一線教師來講,為什麼要關注精準教學?在數據採集渠道有限的當下,如何能更好地利用現有的數據,探索一條精準教學的實踐之路?
  • 網絡課堂教學設計分層如何實現「數位化教育與未來大講堂」開講
    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央電教館原副館長丁新、上海電教館館長張治、廣西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戴啟猛、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暢等多位教育界知名人士作主題分享。現場不僅有高屋建瓴的教育未來趨勢判斷,還有疫情中教育信息化實踐經驗分享,來自全國基礎教育領域的數萬名老師和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參加了今天的大講堂,並與演講嘉賓進行了適時的在線熱烈互動。
  • 疫情加速日本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日本新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日本政府在「未來投資戰略2018」中提出,以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改革,培養應對人工智慧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可用人才是日本教育改革的當務之急。新冠疫情期間,日本採取緊急措施加速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計劃,以構建和完善教育信息技術環境設施為基礎,以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支持學習變革為突破口,緊急調整「千兆學校」計劃,為中小學生提供平板電腦接收終端,將原計劃2023年底實現的全國中小學生人手一臺電腦終端計劃提前到2020年度完成,並構建安全穩定的學習環境,加速推進面向2030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
  • 「和教育」平臺,助力教育信息化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教育領域對教育信息化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探索。2015年,中國移動「和教育」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將「和教育」運用到教育活動中來。「和教育」是中國移動面向師生和家長推出的一款集在線教育學習及家校互動溝通為一體的在線教育產品,其中整合了百萬優質學科資源並與近千家名校合作
  • 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如何發展?
    今年以來,不少家長和孩子因為疫情影響第一次與線上課堂「親密相遇」。教師們變身主播,學生們居家學習,「停課不停學」既是對教育系統的一次重大考驗,也推進了教學方式的改革。1月29日,教育部有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同時,各地教育部門也為服務保障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 「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做了大量工作。
  • 「後疫情時代」的在線教育怎麼做?在線教育的拐點在哪裡?校長論壇...
    」,分享一線的實踐與聲音,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在線教育的發展方向。 《教育家》: 不論是在線教育還是線下教育,教育者都應更關注學習的本質。在技術的賦能下,在線教育應如何促進深度學習的發生?
  • 信息化如何改變西部教育?第二屆中國西部教育發展論壇在京舉行
    他指出,今年的新冠疫情,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定義學習,思考技術如何賦能教育。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進行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網際網路教育實驗,線上教育也經歷了一次真正意義的「大考」。雖然實現了「停課不停學」,但在硬體建設、資源整合、質量評價、隊伍素養等方面,與現有的技術和時代要求還有差距。後疫情時代,教育同樣需要「新基建」。要把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重構學習中心和學習流程。
  • 走近天津和平:後疫情時代下的智慧教育 「消失」的校園圍牆
    「戰疫」成功,進入後疫情時代,疑慮也隨之產生。在此次「戰疫」中,哪些疫情期間的有效措施可以變成常態?正式複課開學後,在線教育的哪些經驗可以繼續發揚?在兩個學期之間短暫的休整期裡,和平區教育局進行了疫情期間在線教育經驗和不足的一次「大復盤」,對疫情期間線上教學的成果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進行了一系列行動部署。
  •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企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教育信息化2.0時代,企業該如何應對所在行業的機遇和挑戰?高思愛學習給出的答案是:圍繞用戶痛點去尋找機會,共建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在提升教育水平,推進教育公平化的基礎上,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近年來,我國在線教育產業發展迅猛。
  • 網際網路+時代教育信息化的教學手段有哪些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網際網路技術的進步,網際網路加越來越成為生活常態,而我們學校的教學活動也離不開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國家教育部門還成立了專門的電教館,過去電教館主要是從事教師計算機培訓之類的,但是現在這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小,而是越來越多的重視信息化的教學運用,中央電教館專門進行了教育信息技術規劃課題,讓老師進行研究信息技術在多媒體教學中的運用。經過多年的發展,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課題成果,促進了一線教學信息化教學的發展。
  • 後疫情時代,盟託育開啟課後託管機構信息化之路
    教育信息化的發展經濟發展不均衡導致了現代教育面臨著教學資源高度集中、師資缺乏、教學方式枯燥單一等一系列問題。託管機構在解決家長接送難問題的同時,其專業高效的作業輔導也成為了K12教育的重要補充。託管機構想要謀求發展,不被時代所淘汰,就需要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將信息化管理植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