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十二年中小學教育中語文教學的課時最多,每周至少五六節課,但效果卻最不理想。許多學生高中畢業後,文章寫作和閱讀理解能力還有問題,這是因為沒有創新的教學理論。」北京師範大學現代教育技術研究所所長何克抗在「紮根實踐的教育信息化理論創新」主題研討會上表示。
何克抗在「紮根實踐的教育信息化理論創新」主題研討會作報告(主辦方供圖)
何克抗認為,使用「跨越式教學」後,一二年級的學生課外閱讀量可達到 60 萬字,再加上每節課寫 10 分鐘,兩年下來,80% 以上的學生都喜歡寫作文。
如何有效實施深度學習?
後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如何進入課堂教學成為教育者普遍關注的話題。
「其實,進入資訊時代以來,各級各類學校都強調信息化學習環境的營造與創設。」但何克抗認為,這種學習環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數位化的學習工具與學習資源,無法滿足於學生們的深度學習。
在何克抗看來,學生能通過深度學習達到深層認知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的培養目標,任課教師還必須運用能有效實施深度學習的學科教學模式,即「跨越式教學」模式。
「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是在我國加速教育信息化進程以及實施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宏觀背景下,開展的一項教學改革項目。」何克抗介紹道,跨越式教學試驗研究的目標是在完全不增加課時、不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前提下,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層次整合,大幅度提升中小學教學質量和效率。
「要讓辦學條件差的薄弱校變成教學質量高的好學校,甚至名校;要讓普通教師變成骨幹教師、優秀教師,甚至名師;要讓基礎差的後進學生變成品學兼優的優秀學生。」這是何克抗的期望。
據記者了解,何克抗所提倡的「跨越式教學」模式,具體到學科來說,主要是「語文211模式」和「英語111跨越式。」例如小學語文,一堂課 40 分鐘,老師最多講 20 分鐘,釋疑解難,啟發引導,剩20 分鐘分為兩部分,10 分鐘用於擴展閱讀,10 分鐘用於學生自主寫作。
「跨越式教學理論的產生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後疫情時代,教師如何掌握這套創新的理論與模式?如何把教育技術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何克抗強調。
如何為老師創造隨時隨地的「課堂」?
「在疫情影響下,跨越式教學實驗區對於中小學教師的指導方式受到很大挑戰,我們積極思考,將線上線下指導相結合,增加了新的指導內容和形式,為老師創造了隨時隨地的『課堂』。」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融合應用試驗實驗室區域應用主管劉婉麗說。
劉婉麗介紹道,從教師的備課方式來看,由原來以面對面為主轉向群體的網絡協同備課,篩選出經典的課題形成選課庫,老師自定義時間形成線上的備課小組,通過一對一的備課和線上協同,完成課題修改。
談到聽評課方式,劉婉麗稱,之前面向傳統教師的聽評課,已經進行精準改進,通過聽課本的工具,系統提供多維度的量表,對老師的課例進行打分和評價,最後形成過程和總結的記錄。
「研討方式已經從以現場的研討為主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網絡教研小組有專門的研討主題,以課例為抓手,開展老師的討論點、困惑點,教學難點的研討。」劉婉麗指出。
關於最為重要的總結反饋方面,劉婉麗表示,以往的總結報告是書面報告型,通常採用一些文本圖片記錄活動的過程,現在已經轉為以數據匯聚,平臺自動生成教師個人和群體的報告,可以直觀看到每個老師的發展軌跡,為老師提供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通過讓教師備課、聽課和評課,課題組可以針對教師個性化和共性化的問題,定期組織專家講座,豐富教師的視野,提升教師的理論水平和信息技術能力。」劉婉麗說。
如何探索更適合學生的大語文?
「我個人認為,老師們是逆行者,逆以前的教學舒適區,往教育信息化前行。」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副教授吳娟表示。
以語文學科為例,吳娟認為,「大語文時代的到來,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跨越式教學的一個新實踐。」
在吳娟看來,從語文閱讀的角度來講,中小學要建立數位化的閱讀環境,形成中小學常用的字庫、詞庫和作文庫等。
「在字庫、詞庫和作文庫的基礎上,用智能算法幫助教和學,從而提供計算的材料基礎,可以去識別學科的知識點,構建出知識點的知識圖譜,並對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的數據加以記錄。通過記錄跟學科知識點相對比,就可以診斷出當前學生的學習現狀。」吳娟補充道。
她還建議,在閱讀開展的過程中,學校要舉行多元的學科實踐活動,把閱讀的策略和方法融入到工具和軟體中,結合起來做實踐。用寫的方式促進學生閱讀,也可以用讀的方式促進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運用數位化的終端需要家校合力。學校提供相應的設備和工具,並且用在課堂和日常用使用的過程中,實現學生能夠接觸智能終端的心願。特別是老師在幫助學生利用智能終端學習的過程中,要以閱讀作為抓手,在閱讀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探求,促進學生遷移,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吳娟表示,在所有實現的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一定融入在老師們合力行動起來的每一節課。
北京市通州區教師研究中心教科所副所長商學軍認為,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應建立閱讀區校聯動運行機制,搭建基於不同需求的服務支持平臺,面向校長,定期開展書友會活動,組織校長出去讀書;面向中小學教師,開展各個學科的閱讀教研和培訓活動;面對廣大學生,定期開展閱讀達人爭霸賽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延伸到家長,指導學校和幼兒園設計親子閱讀。
「除了注重閱讀和寫作之外,老師也應更加關注兒童的語文實踐活動,真正實現學生從讀課本到讀社會、讀生活。」天津市英華國際學校小學語文教師李佳奕舉例道,學校可每周舉辦一次語文學科主題實踐活動,比如小小朗讀者、電影賞析課、繪本課等等,可以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也會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
來源:未來網 作者:聶菲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