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蜜牙媽媽,一名高級育嬰師和健康管理師,也是二胎寶媽,多年從事育兒工作,熱衷於給媽媽科普育兒經驗,寶寶健康諮詢。
你的耳朵去哪裡了,媽媽和你說話呢,怎麼沒反應?
好好說話不聽的,非要我吼幾聲,才聽得見。
相信這是不少朋友的煩惱吧,對孩子說話仿佛就是耳邊吹過風,風過無痕。
怎麼會這樣呢?今天蜜牙媽媽就和大家說一說。
基本上每個有「耳邊風」孩子的家庭,都會是一方喋喋不休,另一方管教缺位。愛喋喋不休的那個家長,看似很強勢,但是能量卻是很低的。
這裡也想和一些朋友說,如果你們家有個喋喋不休的家庭成員,請多給他一點反饋和支持,他們看似強勢,其實特別虛弱。
任何親密關係中,最怕的不是「吵架頂嘴」,而是「不溝通」。
溝通,是需要有「溝」也有「通」啊,長久以來,你們的溝通「通道」已經堵塞了,而「愛」才是最好的潤滑劑。
當我們去「愛」孩子時,孩子的反饋也會給我們賦能。能量低的時候不僅僅脾氣差,腦子也會不好使。
狀態調整好了,我們再來談怎麼策略引導。
2明確指令,學會等待
我見過不少父母,尤其是自己急脾氣,孩子晚上該收拾玩具準備休息了,媽媽說了一句,「你去把那個都收了」。
但是孩子沒動靜,家長立馬火冒三丈:「你這個孩子,是不是沒長耳朵,讓你把這個收了啊,聽見沒,快動起來,趕緊收了,怎麼這麼磨蹭呢」。
然後孩子整個懵了,而父母又連珠炮地在發號施令。但如果錄下這些對話,看似說了很多,但每一句都是「廢話」。
「那個」,是哪個?「收了」,是收到哪裡?
對於學齡前孩子來說,他們要「聽懂」,才能反饋到動作,而短期密集的指令轟炸,只會讓他們信息處理過密,而無法理解。
「把這些地上的積木撿起來,放在這個藍色的籃子裡」,這句話一點不難,難就難在我們從未設身處地從孩子角度出發。
說完這句話,看著孩子的眼睛,給一點點間隙,這不僅僅是我們的等待,更是親子關係中彼此的「空間」,咄咄逼人也會把孩子逼入死角,關閉耳朵。
更多低幼孩子如何給指令一句話不說兩遍,你需要掌握如何給孩子指令的秘訣
讓我非常直觀地認識到,我們通常給孩子的指令都是不明確的,所以孩子「聽不懂」,自然就「做不到」或者索性不做了。
三、學會在表象問題下面找原因
很多時候,並不是孩子不想做到,而是那些我們第一眼看不到的問題,阻礙了孩子達到這樣的目標。
很多時候,也不是孩子不想好,而是我們急不可耐的樣子,反覆的嘮叨,讓他覺得,父母都覺得我糟透了,我就這樣吧。
日常生活時,可以時不時故作神秘地對孩子說,我有個重要的事情要告訴你」,然後停頓一下,接著說,「但你看上去挺忙的,也沒在聽我說,那我就先不告訴你了」。
這時,孩子肯定會感興趣,就會跑過來。那麼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蹲下來,眼睛看著孩子,保證孩子的眼睛也看著我們,然後和她分享一件事。
特別需要提醒的是,這個「重要的事」,不要趁機又變成了教育孩子的內容,而是真的有趣有意思的事情。。
玩這個遊戲,是為了讓我們和孩子都養成「如何認真聽別人說話」的行為習慣。
如果你把遊戲變成「控制」,那麼沒幾次,你的遊戲就成了「狼來了」,大家一定要記住。
別讓「嘮叨」變成了鈍刀,割斷了孩子和我們之間溝通橋梁和親子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