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詩詞類綜藝節目的熱播,可謂是給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播錦上添花。「腹有詩書氣自華」,給孩子讀唐詩,可讓孩子伴著詩詞之美,遊遍歷史與天下,培養出一個個有趣的靈魂。
從《中華好詩詞》到《中國詩詞大會》,從《經典詠流傳》到《鄰家詩話》,隨著詩詞類的綜藝湧現,全民讀詩的熱潮隨之襲來。以至於現在的孩子不會背幾首唐詩,都沒有什麼響亮的才藝了。
詩歌詩歌,在流行了千年之後,早已成了歷史本身的旋律。 為什麼要給孩子讀唐詩?用一句網絡流行語來說,就是——「你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和愛過的人。」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詩詞之美可陶冶人的靈魂,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一個人的思想、言行、氣質和形象。 打開書本,陪著孩子,伴著詩詞之美,在言語段落中遊遍歷史與天下。在一場場時空的旅行中,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明白世理,怡悅心情,堅守本心。
唐詩為何讀起來朗朗上口呢?那就要歸功于格律,格律就是詩的格式和音調,就是它使唐詩變得富有美感與節奏感。
在格律創造初期,空有其形卻無情,後來就有了《登幽州臺歌》的作者陳子昂所推崇的漢魏風骨,建安文學。後來,科舉制度推動了詩歌到達又一個高峰。盛唐時期,詩歌的美感格律俱佳,創作到達巔峰,分出很多流派。
諸如浪漫主義的《望廬山瀑布》,山水田園的《飲酒》,現實主義的《寒食》,邊塞詩的《涼州詞》…… 在讀詩的過程中,孩子也讀了歷史,讀史使人明智,其意義重大可見一斑。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告訴我們,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告訴孩子,即使自己懷才不遇,也可以憑藉自己的堅定,在大自然中尋求安慰和寄託。
人生的境遇,道理,姿態,皆在唐詩。唐詩的留白,給與孩子想像與思考的空間,多讀一點,就多一份可能,遇見一份啟迪,並收穫另一番天地。
讀唐詩不是單單為了「尋古」,而是讓我們提升自己在世界上的理解,感受及表達的能力,賦予自己更好的人生姿態。
也許有一天,孩子看到茫茫大海,脫口而出的是「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而不是「大海啊全是水,馬兒啊四條腿」;當看到高聳入雲的峰頂時,心中吶喊的時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而不是「我CAO,真TM高!」。
當他長大離家,看著皎潔的月盤,口中吟誦的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而不是「看!是月亮!」當他與戀人相隔兩地,惆悵道「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而不是「老婆,我想死你了」。
當他情場失意,他嘟囔的是「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而不是「藍瘦,香菇。」
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品味的降低與趣味的低俗讓人們過得詩意生活成了一種奢侈。而殊不知,認認真真在過日子,平凡的普通也可過成詩。
人之初,性本善。人性本善,可為何進入社會這個大染缸就會失了純潔的本色?這可不能全然怪罪諸多的誘惑,畢竟人的發展是由個人意志決定的。
在繁華濁流中,守得住本心,才是真正重要的事。如何歷盡千帆,歸來仍是不忘初心的少年呢?這份堅守本心的意志必然要從小培養。
李白從官,被人排擠,鬱郁不得志,作下「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揚長而去,結識了「桃花潭水深千尺」都比不上的友人——汪倫。
但是李白並沒有就此放棄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安然度日,他在安史之亂時出山,成為謀士。可就當他的人生充滿希望之時,又被發配到夜郎,終於等到大赦天下,才滿心歡喜的「千裡江陵一日還」。
不僅是李白,歷史上每個詩人的一生就在用行動告訴孩子,你期待的,無論發生什麼都值得你去堅守。
你可以灑脫不羈,自由自在生活;你可以寄情山水,腳步丈量世界;你可以為國為民,不悔戎馬一生;你也可以小家小屋,享受歲月靜好。
只要你真正想要的,你就可以不畏人言,堅持走過只屬於自己的一生。
讀唐詩,大到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小到培養個人志趣,各追其志,各得其樂。在《給孩子讀唐詩》裡,伴著詩詞之美,帶著孩子穿越時間,來到詩仙詩聖的身旁,遊遍名山大川,重經浩瀚歷史。
增知,明理,怡情,守心,願你與孩子能度過一段段美好的讀詩時光。
作者簡介:清洛12128,書評人。每日讀書、每日寫作。每進一步,就有大大的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