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中國詩詞大會》上,曾是小學六年級的陳瀅,表現非常亮眼。
他曾在難度翻倍的「雙字飛花令」中,背出了5首包含「江南」的詩句,贏下了比自己大20歲的對手。後來,他又在「出口成詩」環節,僅用一半時間就答出了所有詩句,董卿都一邊鼓掌一邊讚嘆:「非常輕鬆,答得漂亮!」比賽過程中,陳瀅沉穩冷靜的大將風度,非常圈粉。
最後,作為成績最好的四位選手之一,陳瀅進入了決賽。但卻因為一道有爭議的題目惜敗,淚灑當場。為此董卿安慰道:
「雖然很遺憾,但是我們要從詩詞裡汲取力量,成為更寬廣的人。好好讀書,我們期待你的回歸。」
說起自己在《詩詞大會》上表現如此優秀的原因,陳瀅表示,從三年級開始,他的爸爸就堅持陪他學習詩詞,而自己也一直非常努力,希望能夠讓爸爸覺得自己很厲害。
2
除了陳瀅,這次詩詞大會中還有很多同樣優秀的孩子。
節目組透露,為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對青少年群體的影響,他們這次特意大幅增加低齡選手的比例。在「百人團」裡,18歲以下青少年選手人數高達53人。要知道,能進入百人團是要接受層層選拔的。
所以,你會看到:河南13歲的鄧雅文,以紮實的詩詞功底,小小年紀成為連續四期的擂主。
網友給她的評價是「洛陽女兒面似花,腹有詩書氣自華」。不管比賽多麼緊張,鄧雅文臉上總是帶著讓人如沐春風的微笑。看得出她不僅對自己的詩詞儲備非常自信,也是真正在享受比賽中暢遊詩詞海洋的過程。
初二的陸浩騫,儒雅博學,風度翩翩,書生氣十足,被稱為「校園小說男主角」,他因為詩詞大會愛上古詩;也在詩詞大會收穫了無數粉絲。
除了小朋友們,詩詞大會上的成人選手也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季的冠軍陳更,是北京大學機器人女博士,身上兼具著理性和感性兩種氣質。她連續4年都參加了《中國詩詞大會》。前幾季的比賽失利,並沒有讓她灰心,而是越戰越勇,很多人都讚揚她的堅韌與執著。這次的獲勝,也讓人覺得實至名歸。
亞軍孫曉婧,同樣是一位讀理科博士。她和陳更最後一場比拼,難度高、對決太精彩,兩個人又都非常沉穩,被大家稱作「神仙打架」。
從這些年齡或大或小的參賽者,我們都不難看出:詩詞,會滋養人的靈魂。讀詩的人,會活得更加高級,行走世界時也多了一份從容、篤定的氣度。
3
從這次的《中國詩詞大會》,我們也能看出一個大趨勢:
家長們對於孩子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
從實際的角度看,學好古詩,能拿高分。最新版的部編版教材,最重要的變化就是傳統文化篇目增加。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古詩文,整個小學六年共包含古詩文124篇,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
從長遠的角度看,從小學古詩的孩子,在品格、抱負、修養、思維格局上,肯定都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孩子多學些古詩詞,是一生都受益的儲備與修養:
首先,學古詩,能讓孩子感受到世界更多的美好。
在熟讀詩文的孩子眼中,一草一木不再尋常,而是自帶「詩意」的濾鏡。
看到落日,普通孩子說「真美」,讀詩的孩子說「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寒冬時節,普通孩子說「好冷」,讀詩的孩子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失意時,普通孩子說「真倒黴」,讀詩的孩子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開心時,普通孩子說「哈哈哈哈」,讀詩的孩子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那種感覺,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這些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轉的詩句會讓孩子更加善於發現美、感悟美。
其次,學古詩,可以提高孩子的談吐與口才。
著名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詩比別的文學都要更謹嚴、更純粹、更精緻。」中國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在古詩詞中體現的最為淋漓盡致。那些對古詩詞信口拈來的人,都是豐富閱讀與背誦之後的知識沉澱。這些,無形間都可以讓人在工作與生活中受益匪淺。
第三,學古詩,可以培養孩子的文化修養。
在詩詞中浸潤的童年,對孩子的氣質塑造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還記得第二季《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武亦姝麼,她擁有被詩詞塑造出來的優雅氣質和強大內心。網友說,她滿足了人們對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點擊播放 GIF 0.7M
還有本屆的陳瀅、鄧雅文、陳更、陸浩騫等等,看著他們比賽時沉著自信的樣子,你會明白:從小讀詩的孩子,格局氣度真的比別的孩子高。
評委酈波曾說,「詩詞從來不是決定輸贏、提供炫耀的。它們只給人以修養,給心靈以港灣,給靈魂以芬芳。」
評委康震也說,「《中國詩詞大會》最大的貢獻,就是讓人感受親情、友情、愛情,分享愜意、美意、詩意,成就生長、生活、生命。」
但是,有些家長說,
「我家孩子一見古詩就犯愁,怎麼辦呢?」
康震表示:
很簡單,讓孩子感興趣就好。
興趣是一種帶情緒色彩的認識傾向,只有對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孩子才會主動集中注意力去學習和記憶。
4
大家對于康震的印象,大都來源於電視節目。
他有個外號——自帶流量的「詩詞男神」。2005年,《百家講壇》的老師們都在講歷史,他首開先河講起了詩詞,李白、杜甫、蘇東坡、李清照等名家如數家珍。近兩年,他又出現在大熱的《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節目裡,圈粉無數。
在詩詞大會裡,
他時而慷慨激昂,用豪放詩句令大家熱血沸騰;
時而一針見血,從詩人本身經歷與歷史背景解讀詩句,讓人茅塞頓開;
時而幽默風趣,用一些典故軼事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中國詩詞大會:康震老師解讀「春風」,看詩人賀知章的童真一面!
觀眾都說,「康震老師知識淵博、語言生動,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對詩詞產生了興趣。」
除此之外,現實生活裡的康震,還是一位能講、會講的好老師。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他的《唐詩選讀》公選課,350人的教室能擠進去400人,還有不少未選上課的學生站在過道裡聽。他的學生助教甚至不願意透露上課的具體時間,「怕來的人太多搶不到座」。
在學生眼裡,他總是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又不乏幽默詼諧,博學而風雅。那些流傳千年的古詩詞在他的講述中,攝人心魄,奪人眼目,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康震老師部分作品)
5
所以,為了讓更多的孩子對古詩、對中華傳統文化感興趣,康震花了半年的時間,打造了《康震·趣說唐詩》。他說,「我的初衷是讓孩子通過這堂課,與唐朝偉大詩人做朋友。」
這門課程最大的特色,就是它不是簡單的唐詩品鑑,而是精選10位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偉大詩人,通過講述每個人經歷,自然而然地聯繫到他們的經典作品,讓孩子不但更容易了解各個詩人的特點、理解詩歌的內涵,還能迅速提高對古詩的興趣。
康震曾經給自己的課程定下過這樣的標準:
純粹為吸引眼球的東西我不講;
超出我專業領域、知識範圍的內容不講;
不了解、不清晰、不確定的內容不講;
不譁眾取寵,不自我炒作。
講解詩歌的課程很多,參差不齊。很些甚至照搬語文教材的賞析思路,同質化非常嚴重。原因很簡單:這樣做是最省事、最功利的。但這樣很難講出新鮮感和創意來。
所以,康震決定這次,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他選定了唐詩作為切入口。因為唐詩無疑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是中華文學寶庫裡最燦爛的明珠。讀懂唐詩,孩子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然後,他按照唐代「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來劃定,精心挑選了每個階段最有代表性的詩人,一共十位。
選定了詩人之後,第三步是要選擇到底要講哪些詩。康震定下了兩個標準:第一,不選特別簡單、婦孺皆知的詩,要跟市面上已有的很多唐詩課程做區別,有一定的深度和內涵,對用戶起到進一步提升作用;第二,選擇能代表詩人性格和秉性的作品,通過講解,既能學習詩歌創作的技巧,更能了解詩人的創作理念和背景,進而了解整個時代的背景。
家長們最擔心的就是課程會不會太枯燥,如何能激起孩子對於中國經典文化的興趣。此次課程採用視覺化思維學習方式,使用孩子們便於收聽與觀看的音頻+視頻+動畫的學習形式。
「希望孩子學完這門課後,不僅僅只是會多背幾首唐詩,還有詩歌背後的人和事,對整個唐詩的發展脈絡都有一個了解。這些東西,會融入到他們的談吐與氣質中,受益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