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連官兵鬥志昂揚奔向演訓場。攝影:陳昌帥
人民網廣州 7月28日電 (黃子娟、陸張良、鍾雨芳)六月的嶺南腹地,驕陽似火,一場五公裡武裝越野比武正激烈展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始終保持領先的一支分隊,他們高擎「硬骨頭六連」戰旗,第一個衝過終點。走下訓練場,該連指導員馮傑說:「今年年初,習主席給我們回信,勉勵我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革命戰爭年代,我們信念堅定,在炮火硝煙中立下赫赫戰功;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我們要傳承鐵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做聽黨話、跟黨走的『硬骨頭』戰士!」
硬骨戰士永向黨,「硬」字戰旗別樣紅。在「硬骨頭六連」採訪,一個感受愈發深刻:六連的「硬」是一種黨旗所指、軍旗所向的硬。80餘年來,官兵聽黨話、跟黨走的忠誠本色沒有變,為全軍部隊樹起了一面永不褪色的戰旗。
硬骨溯源:鐵心向黨勇擔當
在「硬骨頭六連」有這樣經久傳誦的一句話:「鐵心跟黨聽指揮,萬難不屈硬骨頭」。上世紀六十年代,六連面對複雜形勢,注重打牢官兵忠誠底色,備戰不忘學習,深厚的理論素養成為連隊一個閃亮的名片。
時代變遷,六連用黨的創新理論鑄魂育人的傳統沒有變。黨的十九大召開後,連隊第一時間組織官兵學習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理論學習蔚然成風:板報牆刊載著學習動態;電視播放著講話視頻;網絡上交流著學習心得;教室排房裡傳來朗朗的讀書讀報聲……
「在連隊,深讀歷史、學研理論成為新風尚。」指導員馮傑說,連隊堅持每日讀書、每周評書、每月薦書、每季購書,官兵靠著「讀書」這一法寶,扎牢對黨忠誠、聽黨指揮的思想根子,使頭腦更加清醒、立場更加堅定。無論在哪,只要條件允許,讀書成為六連官兵每日必做的一件事。
2019年8月,旅裡開展「不忘初心再長徵」主題實踐活動,在重走長徵路途中,六連排長高博文帶著理論書籍一路思一路學,理論筆記記了一大本。回到營區後,高博文代表單位參加集團軍理論骨幹集訓,以滿分的成績奪得第一名。他說,這次重走長徵路,是一次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回顧,加深的是對黨的感情,延續的是信仰之魂。
如高博文所說,六連官兵學理論始終帶著感情、飽含深情、滿懷熱情,還把每天的工作感受、生活感想、成長感悟等寫在學習筆記上,用理論解答平時遇到的思想困惑。如今,說起理論熱點,連隊人人都能談出深刻體會。
大學生士兵劉思實,剛下連時面對緊張的訓練生活不適應,為了逃課經常藉故站崗、幫廚,一坐進教室就哈欠連天,大家給他取了個外號「逃課分子」。
時任指導員熊維將他拉到學習室,用新時代奮鬥故事教育劉思實,讓他深受觸動。從此以後,劉思實暗下決心、奮起直追。黨的十九大召開後,劉思實如饑似渴學習盛會精神,不僅光榮地當上連隊十九大精神宣講員,還被戰區陸軍表彰為「理論學習之星」。退伍後,他憑著深厚的理論功底考上公務員。
「『學理論、育傳人』是六連的優良傳統,他們總在第一時間傳達學習黨中央指示精神。」旅領導說,革命戰爭年代,六連官兵將鐵心向黨的堅定信念視為「命根子」,在生死考驗中浴血奮戰;走進新時期,他們把向黨看齊作為凝心聚力的「傳家寶」。
「新時代發揚『硬骨頭精神』,就是要把咱們連鍛造成聽黨話、跟黨走的過硬連隊……」這天下午,六連戰士王冬林在士兵講堂上的演講,贏得大家掌聲。今年習主席給六連官兵回信後,大家爭相傳閱、抄寫銘記,同時,連隊組織官兵圍繞信中每一句話展開討論,把主席的深情囑託轉化為投身強軍實踐的不竭動力。
連隊廣泛開展「學習近平強軍思想、做新時代的好戰士」崗位實踐活動和「強軍有我、使命在肩」群眾性實踐活動,人人定下目標,寫下承諾踐諾書。
「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走出校園的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在『硬骨頭六連』當兵時我就明白一個道理,跟黨走準沒錯!」北大燕園,百年講堂,一位學子關於「青春的顏色」的演講激情澎湃。他叫李波,北京大學在讀碩士生。令聽講者更為關注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硬骨頭六連」退伍戰士。李波說,六連是自己人生的另一所「北大」,在那裡,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六連是一座思想大熔爐,在六連堅定理想信念、取得成長進步累累碩果的不止是李波。近年來,連隊先後5人考學提幹,6人被表彰為優秀共產黨員,有6名退役戰士在政府單位就職。
戰術演習。攝影:張永進
硬骨本領:矢志打贏礪刀尖
六連是戰場的血與火鍛造出來的,連隊厚重的戰鬥歷史,在官兵的靈魂深處打下了戰火烙印,他們深知,真實的戰場有多殘酷,磨礪鋒刃就有多重要。
2017年,旅隊剛組建,轉型重塑還未滿月的六連與兄弟單位偵察連展開對抗演練,六連以一班為主體組建特戰小組,擔負偵察襲擾任務。不料小組長林新祥帶領特戰小組剛進入襲擾前沿,就被兄弟單位先進的偵察儀器捕獲行蹤,「包了餃子」。
信息化素養不足、協同意識不強、偵察裝備使用不熟……回來後,六連官兵在一次次痛定思痛的復盤檢討中找問題、定措施,並定下決心練精手中武器。在不久之後的對抗演練中,雙方再次不期而遇,林新祥奇招頻出,直指「敵」指揮所。此役,完勝!
「戰爭不會選擇環境氣候,我們必須儘快適應這種差異,找回最佳狀態。」連隊移防後首次組織武裝5公裡越野考核,全連平均成績較以往慢了整整3分鐘,給全連敲響警鐘。訓練形勢分析會上,時任連長胡遲帶頭反思。他們不斷挑戰,邊訓練邊摸索,常態開展耐熱訓練,並將以往單純的核心力量訓練,變為速度與力量兼備,且具有快速反應能力、能適應各種戰場環境的功能協調性訓練,僅僅兩周,官兵的身體機能就有了明顯改善。
從傳統步兵到新型陸軍下的裝甲步兵,從單一地面作戰到陸地海上兩棲作戰,六連歷經多次轉型重塑,多次破繭成蝶,磨礪出連隊官兵遇難不退縮、敢闖深水關的品質。
70年代,六連第一個研練「三防」條件下的班進攻,摸索出和過去戰術「五個不同」的新道道;80年代,他們又第一個探索連進攻中的接敵、破障等課題,創造出開闢「樹杈形」通路的新戰法……面對改革重塑,六連官兵深知,只有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節」之痛,步子才能邁得更大一些。
——中士崔源改革後轉崗擔任狙擊手,為更快適應「新夥伴」,他每天抱著狙擊槍仔細琢磨研究,認真翻閱資料,請教偵察營優秀狙擊手,並在一次次實彈射擊中不斷校對摸索;
——上士徐銘銘從軍械員轉崗成為自動榴彈發射器射手,為了儘快掌握「快瞄、穩跟、巧擊」等射擊技巧,別人練一遍,他練十遍,終於摸索出了一套有利用提高射擊成績的訓練方法……
然而,轉型挑戰不僅如此:新裝備無教案無教員,訓練開展舉步維艱;新編制打破了傳統訓練模式,一切尚在摸索。
「沒有經驗可循,咱們就趟出一條路來!」移防後首次訓練形勢式分析會上,時任連長胡遲把問題擺在臺上,決定從苦練中摸出「真經」:訓練中連長胡遲帶領支委率先學、搶先練,白天鑽進40多度戰車內練實操,一練就是一整天;晚上加班加點組織研究戰術戰法、編寫相關教案;為每名戰士人人定下小目標,每天理論多學一點,實操多練一手,訓練問題不過夜。4個月後,連隊受領營戰術考核任務,歷時2天1夜,成功檢驗新編制下的作戰能力,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
六連堅持轉型先轉腦、研訓先研新,不斷尋求戰鬥力新的增長點和突破點。
「全排注意,成『一』字戰鬥隊形,迅速佔領進攻陣地!」夏日炎炎,一場裝甲步兵排射擊綜合檢驗戰鬥,在山林腹地間打響。
隨著三排長高博文一聲令下,4臺裝甲車猶如出山猛虎,直撲「敵」陣地。
「發現敵集群散兵、敵火箭筒!」「323,執行!」指揮車內,高博文根據敵情變化,快速分析並下達命令。他說,「如今多了一臺車的戰鬥,對戰法、協同、單兵的考驗卻是N次方的遞增。」
新編制下排戰術課目演練示範,這是六連最新受領的一項任務。
班排協同、人車協同、十餘種火器交替運用……20分鐘的激戰過後,連長趙松神情凝重。載員過於注重射擊,敵情意識不強;火器使用不夠科學,協同不緊密……一個個問題浮出水面。
看到趙鬆緊皺的眉頭,官兵知道,這次綜合演練並不理想,「老把式」遇到了新問題!
如何提升新編制下建制班排的精準協同、整體作戰能力?怎樣讓各類武器平臺形成合力、釋放最大作戰效能?當夜,六連會議室內燈火通明,趙松帶著骨幹針對演練中暴露的問題逐一復盤檢討。
「傳統戰法跟不上轉型步伐,作戰理念停留在老步兵思維」「新兵協同意識不強,老兵過分依賴個人能力」……一場演練,讓六連官兵深刻認識到:改變,迫在眉睫。
連續好幾天,他們白天訓練、晚上復盤,一個難點一個難點攻,一個問題一個問題過,重點練協同、練謀略、練指揮。最終,實彈檢驗得到驗收小組一致好評。
關鍵時刻攥指成拳,源於平時訓練中並肩同行。調整改革以來,六連官兵先後主動與海軍某登陸艦支隊、空軍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隊、武警某支隊等軍兵種部隊開展聯學聯訓,參與探索攻關戰場信息共享、近距火力支援、聯合指揮通信等多種實戰課題,在聯演聯訓中效果明顯。
轉型面前不皺眉,尖刀淬火更鋒利。這些年,無論環境條件怎麼變,作戰任務怎麼調,六連官兵都堅持把訓練當作打仗,一招一式向實戰對接、與打贏對表,敢於快速「換腦」「轉身」:積極開展訓法創新、戰法研練,將訓練課題劃分到班排,探索走出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訓練路子,實現全連85%以上官兵精通2種以上主戰專業;積極發揚軍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項任務、演習演練、比武考核後,都會召集官兵分析訓練形勢,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訓練質效;紮實開展「研究強敵、打贏強敵」活動,探索研練戰時快速集結、夜間車上車下協同等10餘個新型課題,加速提升連隊備戰水平……
「靶架目標有規律可循,炮手只要摸準了,很容易就打出好成績,可這樣的標準經得起戰爭檢驗嗎?」一次炮瞄訓練,火炮技師鄭錫鑫一針見血指出,戰場上的敵方目標沒有規律可言,但傳統訓練器材「出靶順序固定」「目標區域固定」,不符合實戰要求。
寧要暴風驟雨中的良好,不要風平浪靜中的優秀。在鄭錫鑫主導下,六連官兵集智攻關,自主研發了一種新式雷射快瞄器,不僅增強了目標的隨機性,還增加了不同角度下的運動目標。
初次訓練,便令多名炮手鎩羽而歸。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在實踐中找尋方法,經過一段時間強化訓練,大家的成績穩步提升。隨後,在全旅實彈射擊考核中,六連先後斬獲海上、陸上戰鬥射擊第一。
「訓練越貼近實戰,打贏就越有底氣。」該旅旅長蘇祥定介紹,無論環境條件怎麼變、作戰任務怎麼調,六連官兵始終保持一種「言必謀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態,在真打實備中夯實硬底子、在創新突破中提升硬實力,讓這把尖刀越磨越快。
精武強能、苦練本領。攝影:李彬
硬骨風採:血性守紀強作風
英雄的連隊,堅強的「堡壘」。
這個誕生於抗戰烽火中、在挑戰考驗中歷練成長的英雄連隊,歷經風雨卻永葆先進、長期過硬,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支部這個「戰鬥堡壘」堅強有力。
在六連,幹部黨員管事,戰士黨員管事,沒有不管事的黨員;管戰士黨員,管幹部黨員,管支部書記副書記,沒有管不了的黨員……
連隊堅持43年開好兩個組織生活「例會」:幹部調入調出召開「接風洗塵會」,圍繞講政治、強素質、練打贏提建議送諍言;完成重大任務取得成績進步召開「慶功揭短會」,查不足找短板,助力黨員幹部涵養政治定力、強化政治擔當、永葆政治本色。
去年6月,老連長胡遲越級提升任旅偵察營營長,連隊按慣例召開黨員大會,組織21名黨員和3名群眾代表給老連長「洗塵」。從新兵代表到老兵黨員,批評不留情面、一針見血,一連指出了「對班長骨幹信任不足、放權不夠」「五同六到位落實不嚴格」等批評建議,胡遲聽後頓時滿臉通紅、淚溼雙眼,哽咽道:「感謝大家的諍言,這些火辣味的聲音將不斷激勵我成長進步。」
同樣,連長趙松懷揣滿腔抱負走馬上任不久,連隊就為他召開「接風會」。「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聽取別人的意見」「出了問題不問原因,張口就批評,缺少人情味」「為人過於強勢,凡事沒有商量、沒有餘地,與大家的交流太少」……每條意見後面,還講了具體事,語言犀利、直擊問題,沒有一句恭維客套。
那天夜裡,趙松輾轉難眠。一連幾天,他甚至不好意思見大家。痛定思痛,趙松很快調整心態,給自己制定了整改計劃,並請大家監督。
如今,這78條意見建議被工整地寫在趙松的筆記本上,隨身攜帶,時刻鞭策自己。
「戰士問題不出班排、黨員問題不出小組、幹部問題不出支部」,這是六連的一條管理經驗。黨員身上出現毛病,黨支部就帶著「顯微鏡」看、拿起「放大鏡」糾,無論是誰,都要交清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風「四筆帳」。
「當面不說好話、背後不說壞話,依靠組織管幹部、嚴格制度管黨員,這個傳統已經在連隊延續了 43年。」指導員馮傑說,黨員幹部是連隊建設的「領頭雁」,只有把他們的作用發揮好了,讓支部堡壘堅強了,連隊才會更加興旺。
今年年初,連隊有一個推薦學習衛生員的名額。支委會上,書記和副書記的意見很一致:「下士樊錚鋒專業技能不突出,送學是個機會,給他提供一個成長進步的平臺……」
然而,士官支委唐雄卻有不同意見:「作為新晉士官,樊錚鋒軍事素質不過硬、日常表現難服眾,應該多下功夫彌補不足。」
對要成績有成績、要口碑有口碑的唐雄,連隊兩個主官既"怕"又"愛"。"怕"他直言不諱,有時讓人下不來臺;"愛"他心系連隊建設,意見說得中肯、建議提得在理。
「每個崗位都事關連隊發展,送學本身也是樹立一個導向……」唐雄力陳自己的理由,並建議推薦素質全面的下士廖飛作為人選上報。最終,經支委會研究,採納了唐雄的意見。
對人不分幹部戰士,一把尺子量長短;對事不論黨員群眾,一個標準定是非。這是六連的一條鐵律。
去年,中士向開行向黨支部遞交了入黨申請書。沒想到,在民主測評這一關就被卡住了。
由於擅長藝術設計製作,向開行長期擔負榮譽室、活動室等場地建設完善工作。「本以為自己為連隊做了些貢獻,大家會看在我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份上,給個機會……」
「每個人都是連隊的建設者,不能借著工作之由鑽小空子,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更是對連隊的不負責。」班長一一點出他融入集體不夠、訓練勉強達標等多個問題,讓向開行啞口無言,意識到自己和黨員標準還有一些差距。
隨後,在大家的幫助下,向開行加強學習訓練,一步步朝著黨員的樣子靠近。前段時間,正在休假的向開行接到連隊通知:經過黨支部研究,確定他為重點培養對象。
去年10月,一排整治環境衛生,一名上士藉故「溜號」偷懶。部隊帶回後,第一黨小組組長唐雄立即召開黨小組會對其進行教育幫帶。那名上士很快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誠懇的在全排黨員面前作深刻反思。
六連堅持嚴格落實組織制度,始終做到「建制打亂、制度不亂;人員分散、組織不散;點線再長、標準不降」。
去年7月正值野營駐訓期間,支委成員分散在4個點位,每個點位黨員都不足半數。有的支委建議,這個月連隊發展勢頭很好,支委會往後推一推,但支部書記馮傑態度堅決:「黨的組織生活制度有規定,必須嚴格落實!」他們利用視頻系統的形式,開了一次特殊的支委會。
「堡壘」強有力,連隊堅如鋼。六連就像一個大家庭,把官兵緊緊凝聚在一起。節假日黨員替戰士站崗執勤、幫廚做飯;營內、外訓甚至演習場上,黨支部都堅持給戰士過集體生日;傳統節日走訪看望烈士親屬,或以書信電話等方式向戰鬥英烈家庭表達慰問……
生活上關心、工作上支持、困難上幫扶。六連官兵認為,平時互助互愛、同甘共苦,戰時才能齊心協力、生死與共,打贏強敵。
下士鄢樹清參加上級組織的比武期間,母親發生車禍,連隊黨支部及時靠前開展思想幫帶,並向上級申請經濟補助。組織的關心激發了鄢樹清精武建功的動力,他及時調整好心態,不畏強手、奮勇爭先,與戰友一同奪得優異成績。
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體現在生活中的點滴細節上。2018年初,六連一班參加「嶺南尖兵」比武競賽。深夜,上士黨員唐雄剛躺下不久,天空突然下起陣雨,帳篷外的衣物被淋溼。為了不讓隊員穿溼衣服,唐雄尋柴生火,將隊員的衣服、裝具一一烘乾,一夜未眠之後,又轉入新一輪的考核。事後,有人問唐雄當時為什麼不叫大家一起來烘衣服?唐雄回答道,「我是黨員就該比別人付出更多!」
不久後,唐雄回老家結婚。婚禮當天,全連官兵為遠在千裡之外的他送去特殊禮物——黨支部委託參加婚禮的士官向他表達誠摯慰問,連隊還以視頻的形式,為他送上美好祝福,令他深受感動。
蹈海踏浪,履險礪劍。在六連,打頭陣的永遠是支部一班人。一次實兵對抗演習,到了關鍵階段,馮傑臨陣掛帥。旅黨委考慮,要不要減輕六連的任務?然而,連隊黨支部態度堅決,主動要求擔負前沿防禦任務。馮傑帶領官兵勘察地形、研究敵情,制定方案、擺兵布陣,7次擊潰紅軍進攻。
比武考核,支委跑第一棒、打第一槍;險難課目,主官駕第一車、乘第一舟……排長李錫超是從連隊當兵提幹的,一直堅持訓練標準高於戰士、自身要求嚴於戰士、平時付出多於戰士。他說:「不敢叫響『看我的』,就不會有人『聽你的』,上了戰場更不會『跟你上』。」
風正人心齊,心齊事業興。近3年來,連隊選晉士官56人、發展黨員18人,立功嘉獎76人,評上的硬氣、落選的服氣。官兵都說:在六連雖然很苦很累,但有人愛、心裡暖,苦得值、累得值。
革命戰爭年代,六連鍛造形成了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昂首闊步新徵程,六連牢記領袖囑託,扛起時代使命, 用實際行動證明,硬骨雄風的本色始終旺盛不衰:「永不服輸地挑戰,永不滿足地超越,永不停步地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