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連隊這樣煉成

2020-12-20 人民網

「硬骨頭六連」結合主題教育,組織官兵向連旗宣誓。鍾志光攝(新華社發)

這是一支英雄連隊,誕生於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以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享譽全軍。

1964年1月,國防部發布命令,授予解放軍某部六連「硬骨頭六連」榮譽稱號;1985年6月,中央軍委授予該連隊「英雄硬六連」榮譽稱號。

80多年來,六連始終保持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轉戰南北、功勳卓著,打出了「硬骨雄風」的赫赫威名。

今年1月1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給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全體官兵回信,勉勵他們牢記強軍目標,傳承紅色基因,苦練打贏本領,把「硬骨頭精神」發揚光大,把連隊建設得更加堅強。

建功新時代,逐夢新徵程。

如今,六連官兵依舊保持著壓倒一切敵人的狠勁、百折不撓的韌勁、堅持到底的後勁「三股勁」,和戰備思想過硬、戰鬥作風過硬、軍事技術過硬、軍政紀律過硬「四過硬」,在新時代的強軍之路上拼搏奮鬥。

「三股勁」和「四過硬」構成的「硬骨頭精神」,也成為六連官兵矢志強軍、接續奮鬥、砥礪前行的精神之源。

傳承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

北大百年講堂內,一名學子關於「青春的顏色」的演講讓聽眾心潮澎湃:「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走出校園的我們應該有怎樣的價值觀?當兵時我就明白一個道理,跟黨走,準沒錯!」

他叫李波,是北京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令聽講者更為關注的,是他的另一個身份——「硬骨頭六連」退伍戰士。李波說,六連是一座思想大熔爐,也是自己人生的另一所大學——官兵們的忠誠和信念,在這裡經過淬鍊,變得愈發堅定。

目光穿越歷史的烽煙,六連自誕生那天起,血脈裡就奔湧著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革命戰爭年代,六連在生死考驗中浴血奮戰,將鐵心向黨的信念視為「命根子」,堅決服從黨的領導。

黨旗所指心所向。走進新時代,六連官兵始終把聽黨指揮作為凝心聚力的「傳家寶」。

在連史館,一張2017年的照片引人注目:火車站臺上,幾名軍嫂抱著孩子,擦著眼淚揮別身著軍裝的愛人。

講解員介紹,六連的前駐地位於風景秀麗的杭州市區。改革大幕拉開,一聲令下,六連官兵「舍小家、為大家」,踏上南下的列車,移防至嶺南鄉村。不少官兵家屬前往送別,於是有了照片中的感人一幕。

「打起背包就出發,放下背包就訓練,黨讓我們去哪我們就去哪。移防換了環境,不耽誤我們苦練打贏本領。」經歷了移防的八班班長史衍凱說。

堅定的政治信念,源於六連官兵不斷從「硬骨頭精神」中汲取營養。為了了解連史,指導員馮傑任職第一天就打背包住進了連史館。白天訓練,晚上徜徉在連史館,一幅幅照片、一行行文字跳進馮傑的眼中,也烙印在他心裡。

馮傑深刻感慨:「革命戰爭年代,前輩和先烈們信念堅定,在炮火硝煙中立下赫赫戰功。從戰火硝煙中走來,我們更要傳承鐵心跟黨走的忠誠基因,做聽黨話、跟黨走的『硬骨頭戰士』!」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六連官兵不僅對優良傳統如數家珍,而且個個通曉連史,人人都是連史館解說員。

「新兵下連第一天,我就學習了連史。連隊的光輝歷程讓我心潮澎湃,英雄事跡讓我無比感動。『硬骨頭精神』,那一天就印在我心裡。」六連一排排長王剛說。

就這樣,紅色基因在一代代六連官兵心裡紮下了根,忠誠於黨和人民的信念,深深融入他們的血脈。

磨礪壓倒敵人、不懼一切強敵的英雄氣概

鐵甲滾滾,戰旗獵獵。2019年10月1日,戰旗方隊亮相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鋼鐵洪流中,「英雄硬六連」戰旗迎風飄揚。

戰旗美如畫,因為英雄用鮮血染紅了它。六連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洗禮,參加戰役戰鬥161次,湧現出劉四虎、尹玉芬等一批「特等戰鬥英雄」。官兵們對連隊的戰鬥英雄如數家珍,每個排、每個班都以這些英雄的名字命名。遇到困難,戰士們想想這些「老班長」當年如何英勇無畏、堅韌不拔,就增強了攻堅克難的勇氣。

歷史證明,威武之師,就要有壓倒敵人、不懼一切強敵的英雄氣概。

連長趙松的微信名叫「奔跑的鋼腕兒」。看到這個名字,記者好奇地詢問理由,趙松爽朗地笑著指了指手腕說:「因為我這兒釘了一枚鋼釘。」

2018年4月,時任副連長的趙松組織官兵訓練。陰雨天,訓練場地比較滑。聚精會神講解的他,手一滑從器械上跌落,左手撐地造成骨折。

醫生根據經驗告訴趙松:「你這個情況,靜養短則半年、多則一兩年才能恢復。」作為一名軍事幹部,靜養一兩年,對趙松來說是無法接受的。

於是,他在確保傷情不加重的情況下,根據醫生的指導制定了一個科學的訓練計劃,每天堅持單手拉單槓訓練,左手腕以舉啞鈴的方式進行恢復性訓練,不斷增加訓練強度。

趙松告訴記者,計劃再科學,每次訓練完,手腕都像針扎一樣疼,還會腫脹。「想想賀炳炎將軍鋸臂,這樣的傷不算啥。」他說。

後來,旅裡進行「特三級」體能考核,為了給戰士們做個表率,趙松帶著傷參加,一口氣拉了44個單槓,成為旅裡第一個達到「特三級」體能水平的連隊主官。

2019年,連隊所在旅組織比武。「單槓卷身上」項目,需要參賽官兵先引體向上,再舉腿、腹部貼槓,身體繞槓轉動一圈。

五班班長張亞秋,在拉到60多個時,手已經被鐵槓磨掉了一塊皮,依然繼續拉槓。就在大家感覺他快堅持不住的時候,他拉了一個又一個……263、264、265!成績最終定格在265個,刷新了旅裡該項目紀錄。

「訓練最苦的時候,我想到的是『硬骨頭精神』,想到的是先輩們的堅毅,想到的是連隊『堅持到底的後勁』。這些提醒著我——我是六連出來的,不能輕易服輸。」張亞秋說。

更高的標準,是為了在實戰中多一分打贏的底氣。如今,張亞秋手上的傷口早已恢復,只留下了一塊黑色的印記。那處傷疤,是證明他軍人血性的「勳章」。

疾風知勁草。在六連營房公示欄上,常年貼著一張軍事訓練紀錄表。五公裡、十公裡、炮手快瞄……3年來,連隊先後19人次打破旅紀錄,全旅共同課目紀錄,近六成由六連創下。

鍛造敢打必勝的威武之師

2017年六連移防來到新駐地之後,便來到粵東某海域開展海上訓練,適應新的戰場環境。

當地海況複雜,正值颱風季,海上風急浪高,氣候條件惡劣,此時戰車下海安全風險大;海域不熟,沙灘更陡峭,首次訓練心裡不託底。

「這次海訓,我們申請打頭陣!」移防後首次全營訓練準備會上,六連官兵表態。

挑戰重重,六連卻敢衝鋒在前,底氣從何而來?參加那次海訓的戰士告訴記者,剛進駐海訓場那幾天,六連官兵就利用休息時間,勘探地形、分析海況,密密麻麻記錄了好幾頁紙。別人眼中的陌生環境,在他們眼裡,已經很熟悉。當時,六連駕駛戰車,時而推上浪尖,時而跌入波底,不停與風浪搏擊。他們率先完成多個險難課目試訓,為其他連隊作出表率。

經歷了移防的三班班長唐雄表示:「戰場不會讓你挑環境。移防,鍛造了我們適應新環境、迅速形成戰鬥力的能力,為陌生地域作戰打下基礎。」

海訓最熱的時候,裝甲車內氣溫能達到60攝氏度。在「悶罐」一般的駕駛艙,官兵每一次訓練都是汗流浹背。六班班長王飛說:「這些年每天圍著裝甲車,在車上吃過飯、流過汗。裝甲車是『鐵疙瘩』,在我們心裡也是『肉疙瘩』。」

長期的戰備思想灌溉,讓六連官兵逐漸養成敏銳的戰備警覺。2019年5月,正值連隊外訓,留守的六連官兵突然拉起警報。整理物資、請領武器……5名官兵動作利落、有條不紊。

有人感到不解:「這麼一點人,有必要拉動嗎?」面對疑惑,戰士黃銀栓的話擲地有聲:「留守人員也是戰鬥員,同樣要時刻準備戰鬥!」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2017年,六連所在部隊調整改革,官兵們深知,要轉型重塑、破繭成蝶,必須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節」之痛。

如今,根據實戰化要求,在全體官兵的鑽研下,六連擔負裝甲乘員的官兵,基本都做到了車長、駕駛員和炮手三個專業全部精通。高標準、嚴要求,錘鍊出六連敢打必勝的決心信心。

錘鍊注重細節、較真碰硬的過硬作風

1962年,六連在福建漳州執行戰備任務時的一件小事,在當時傳為美談。

一次集體觀影中,六連官兵周圍坐滿了群眾。電影劇情精彩之處,群眾激動地起身觀看。官兵視線被擋住,但始終沒有一個人站起來,沒有人有怨言和責怪,隊伍依然整齊劃一。他們端坐兩小時,「聽」完了一場電影。

過硬的作風,一直在傳承。

在營房前接受採訪時,戰士艾力扎提·艾合買提突然說:「聽,我們連隊的腳步聲。」隊伍緊接著出現在我們眼前,果然是六連的官兵。

僅憑腳步聲,如何判斷是六連?隔壁連隊的一名戰士說:「他們迎面走過來,遠處你能看出來是六連,隊伍整齊劃一;近處你能聽出來是六連,步伐和口號『齊刷刷』。」

細節關係成敗。2019年9月退伍季,幾名駕駛員退伍前,夜裡加班到凌晨,只為把裝甲車保養完,用最認真的態度向裝備「告別」。「我們必須時刻注意戰備細節,才能拉得出打得贏。」班長王一村一邊檢查裝甲車的車況,一邊對記者說。

走進六連營房,記者看見,每名官兵的床尾都放著一個行軍背囊。隨手打開一個背囊,裡面大到帳篷小到針線,戰備物資一應俱全。

戰士曾偉介紹,類似的細節還有很多:衣物全部按穿戴順序疊放,拿起來順手;床下的鞋子,幾十年如一日保持著就寢後「上鋪鞋尖朝裡、下鋪鞋尖朝外」;戰備檢查量背帶長短、看鞋襪型號、算備品消耗、掐時間節點……早在上世紀60年代,六連依據這些戰備經驗,總結出的「三分四定」,被寫入條令、成為全軍規範。

「當兵只有兩種狀態,打仗和準備打仗。」曾偉說:「可別小瞧這個細節。打仗的時候,鞋的方向擺對了,一拱就上腳,不然緊急集合時沒有燈光,找鞋子都要手忙腳亂。」

過硬作風,根植於點滴中、融入到細節裡。

趙松懷揣滿腔抱負擔任連長不久,連隊就為他召開「接風洗塵會」。會上不說客套話,而是指問題、提要求、送諍言。這一傳統,已經堅持了40多年。

會上,官兵們紛紛提出意見。「出了問題不問原因,張口就批評」「過於強勢,凡事沒有商量、沒有餘地」……78條意見建議語言犀利、直擊問題,沒有一句恭維客套。

夜裡,趙松輾轉難眠,制定了整改計劃,並請大家監督。如今,這些意見建議被他工整地記在筆記本上,時刻鞭策自己。「批評較真,反映的是黨性,體現的是責任,流露的是真情。」趙松說。

過硬作風,在關鍵時刻得到檢驗。

2019年8月,一場實兵對抗演習,六連擔任藍軍。戰鬥呈膠著狀態,連隊受領突襲重任,5人偵察小組悄然穿插至紅方指揮所附近。為了等待戰機,他們硬是在悶不通氣的地下工事內,頂著40攝氏度高溫,潛伏了3個多小時,沒有一人出來透口氣,終於找到機會一招制敵,扭轉了戰鬥態勢。

作風代代傳承,精神不斷賡續。如今的六連,帶著幾十年如一日堅守的「硬骨頭精神」,正以昂揚的鬥志,發起新的衝鋒。

《 人民日報 》( 2020年07月28日 01 版)

相關焦點

  •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文/劉開)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文/劉開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是由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基於自身的經歷改寫而成。主要內容是保爾歷經重重磨難,最終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戰士的故事。也被譽為「社會主義的教科書」。 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不同於其他五花八門的小說。它所反映的現實意義是無法比擬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並不是什麼達官顯貴。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根據自身經歷寫的人物形象,下面電百科就來介紹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好詞好句。@c1717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本積極向上的書,主人公保爾更是有比鋼鐵還要堅強的意志,他出生於貧困的家庭,做過苦工當過火車站的雜役。水兵朱赫來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鬥爭的許多道理,在這樣一個年輕健壯有力的革命戰士的影響下保爾加入了革命。」
  • 湖南師大附中:「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在做好疫情防控等各項準備工作之後,G1914班全體同學在班主任謝美麗和9位家長的陪伴下,奔赴偉人故裡湘潭市,在湖南華菱湘潭鋼鐵有限公司、湖南華康恆健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嶽塘區陽光社區,開展了「『鋼鐵』是這樣煉成的」主題社會實踐活動。
  • 好書推薦《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煉的不是鋼鐵,煉的是鋼鐵意志
    01.推薦書目:《鋼鐵是怎樣煉成的》02.作者介紹: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布爾什維克戰士,代表作品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暴風雨所誕生的》 。04.推薦理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小說講述了一個主題:人的一生應該如何度過,這對於正在塑造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關鍵期的青年一代具有很好的教育指導意義。
  • 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歷史的車輪滾過,在文學的長途中留下了一件瑰寶——《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誕生在蘇聯的戰爭年代,在殘酷的戰爭與戰火的硝煙中,他決定持筆戰鬥於文學,一篇篇文章字裡行間都住滿了革命的熱血,他就是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一位蘇聯的文學巨匠。這本書,幾乎可以看作是作家的自傳。
  • 兩棲鋼鐵勁旅是怎樣煉成的
    8年多以來,全旅官兵始終把習主席的殷切囑託銘記在心,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光榮傳統,為鍛造能打仗、打勝仗的兩棲鋼鐵勁旅提供不竭動力。也就從那個時候起,前輩們用鮮血熔鑄而成的「永遠向前衝鋒」的精神,成為60多年來連隊建設發展的連魂,化為連隊一代代官兵的紅色基因。在「煙臺峰英雄連」的榮譽室裡,珍藏著一把軍號。據講解員介紹,關於這把軍號,還有著這樣一段戰鬥故事:在抗美援朝戰場,連隊堅守陣地五天五夜,連長、指導員和班排長全部犧牲,只剩下包括8名傷員在內的19名戰士。
  • 讀後感: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有感
    讀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受益匪淺,內心震撼,心潮洶湧,激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堅硬,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毅進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連環畫原稿展出(圖)
    「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保爾的名句,相信很多伴隨著共和國成長起來的人都能脫口而出。昨天,《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著名的毅進版本連環畫原稿開始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那些連環畫裡藏著的「青春記憶」讓很多現場的觀眾唏噓不已。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不止在書裡……
    卻曾被質疑生產不出原子筆上的「圓珠」經歷「十三五」期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淬鍊鋼鐵行業浴火重生面對能源、環境、成本多重束縛智能製造打破傳統「天花板」指引鋼鐵行業尋求光明在極不平凡的2020年裡中國鋼鐵業實現超預期增長「鋼與城」「鋼與韌」「鋼與綠」「鋼與智」的故事見證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最近有個板塊,算是異軍突起,就是鋼鐵板塊。很多個股已經漲到天上,還有些開始啟動。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啟動?顯然和未來政策面有關。我們可以關注補漲個股機會。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譯者黃樹南去世   為南師大教授,其全譯本12年再版印刷30次  影響三代中國人的外國文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譯本譯者,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俄羅斯語言文學專業教授、碩士生導師黃樹南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8月24日7時25分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逝世,享年77歲。
  • 如何評價奧斯特洛夫斯基及其著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影響了幾代人!那真是激情燃燒的歲月,我們從小熟讀《鋼鐵》一書,書中很多情節至今都記得,此書對我影響很大很大!保爾?柯察金的精神和毅力以及愛情觀都深深的影響並激勵了幾代人!那是有信仰的年代!現在都應該大力提倡青少年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八年級下冊:名著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但鐵路還是如期修通了,已升為省委委員的朱赫來為他們的革命熱情深深感動,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由於成績突出,保爾被任命為某鐵路工廠的團委書記,女政委麗達經常幫助保爾,幫助他提高認識,搞好工作。保爾漸漸愛上了麗達,但又以革命為由放棄了自己第二次萌動的愛情。
  • 河鋼舞鋼告訴你:鋼鐵這樣煉成!
    今天推出第41篇,人民網記者為你講述鋼鐵是如何煉成的故事。 詩人禮讚的,是共和國寬厚板的長子——河鋼集團舞陽鋼鐵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河鋼舞鋼)。1978年9月8日,我國第一臺被譽為中國「軋機之王」的4200mm寬厚板軋機在河南省舞鋼建成投產,結束了中國不能生產特寬特厚鋼板的歷史。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最美的風景就在奮鬥過後的腳下
    奮鬥這一精神,是文學作品最喜歡歌頌的主題,但如果要在世界文學作品之中挑選一本將奮鬥精神貫徹到極致的書的話,一定是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一度風靡全國,就算是今天也是中小學生必讀的100本好書之一。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書筆記1000字(精選3篇)
    但是,保爾·柯察金從未向困難低過頭,像鋼鐵一樣忍著,再堅強不屈地去面對困難。這種可貴的精神打動了我。我覺得這就是煉成鋼鐵的精髓,對生活、學習的挫折要作堅硬的鋼鐵,要百折不撓地克服它。  保爾·柯察金是一個有著不怕命運挫折、為理想頑強奮鬥、不畏艱難困苦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人。他是一個剛毅堅強的革命戰士,在人生各個方面都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
  • 2020年中考語文基礎知識:名著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第一部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導讀     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_1936),蘇聯著名的布爾什維克作家,自他的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問世以來,他就同書中的保爾.柯察金一道,成了世界上千萬千萬有志青年的朋友和楷模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全文在線閱讀(共二部十九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小說通過保爾.柯察金的成長道路,告訴人們,一個人只有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的時候,才會創造出奇蹟,才會成長為鋼鐵戰士。     「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它才能成為堅硬的,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驗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學會了在生活面前不頹廢。」
  • 讀後感:《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後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初讀書名時還以為這書講的是怎樣煉鋼。讀了這本書後才知道這說的是像保爾這樣的人怎樣在革命戰爭中成長為真正的鋼鐵戰士。這本書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雙目失明全身癱瘓時歷時三年創作的。他在回答記者問題時說過:鋼是在烈火與驟冷中鑄造而成的,只有這樣他才能堅強,什麼都不懼怕。我們這一代人,也是在這樣的鬥爭中,在艱苦的考嚴中鍛鍊出來的,並且在生活面前不頹廢。」我想他想要傳達的就是這種鋼鐵般的意志。在這本書裡,保爾在社會最底層受到了折磨和侮辱,因為他對地球的認識與神甫所教的聖經不同,遭受了毒打,最後不得不退學當了童工。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內容梳理+考點匯總,趕緊收藏!
    但鐵路還是如期修通了,已升為省委委員的朱赫來為他們的革命熱情深深感動,說「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由於成績突出,保爾被任命為某鐵路工廠的團委書記,女政委麗達經常幫助保爾,幫助他提高認識,搞好工作。保爾漸漸愛上了麗達,但又因為革命的原因犧牲了自己第二次萌動的愛情。保爾因肺炎再次住進醫院,肺炎好了,但醫生又在脊椎上發現了彈片的傷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