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以接近60公裡的時速向前行駛,道路兩旁的風景在車窗外向後掠過。汽車時不時地變道,轉彎,並在靠近終點的地方掉頭,靠邊平穩停下——短短幾公裡的行程看起來與平日裡的開車、打車沒有什麼不同,唯一的特殊之處在於,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乘坐的這輛車,是自動駕駛的。
10月10日,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免費搭乘體驗活動在北京開啟,北京也成為繼長沙、滄州後,百度Apollo GO 自動駕駛計程車開放常態化服務的第三個城市。10月12日上午,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就在北京海澱體驗了一把免費的自動駕駛計程車。
打車流程上,自動駕駛計程車與常見的打車軟體基本相同,只是多了掃碼確認等環節。乘坐體驗上,車輛行駛也較為平穩,全程沒有出現急剎或劇烈變道等不合理行駛行為。隨車的安全員坐在駕駛位上全程監護了車輛的自動駕駛,隨時準備接管車輛,這一安排讓坐在後排的記者感到少了一點科技感,但也多了一分安全感。
定點叫車,響應迅速,安全員全程監控車輛狀態
據了解,北京此次開放的Apollo GO測試區域總長度約700公裡,覆蓋亦莊、海澱、順義的生活圈和商業圈等數十個站點。不過,在10月12日記者進行體驗之際,還只有亦莊和海澱兩個片區可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順義地區的服務還在完善之中,尚未開放。
測試階段,百度自動駕駛計程車還無法支持在測試區域內的任意地點進行打車,而是只能像坐公交一樣,在固定的上下車地點打車。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選擇了地鐵16號線溫陽路站B口這一上車點,通過百度地圖APP選擇自動駕駛汽車開始叫車。系統提示乘車人必須年滿18周歲,在叫車之前也需要乘車人填寫相應的身份信息。
在記者選擇了目的地並填寫了相應信息後,系統很快派了單。雖然接單車輛要8分鐘才能趕過來,但派單速度還是相當快的。接單後,隨車的安全員也打電話過來與記者確認了行程信息。不過,在官方的測試體驗群裡,也有體驗用戶表示自己等待了很長時間也沒能被接單的。據了解,這與目前Apollo GO車輛數量有限有關,隨著測試的進行,車輛數量還將繼續擴張。
過了不久,一輛藍黑配色、印有「自動駕駛測試」的林肯汽車出現在記者視線裡。除了車頂搭載的自動駕駛設備和車身醒目的塗裝外,它看起來與普通汽車基本無異。而另外一個不同之處在於,車輛牌照是特殊的以「試」字結尾的臨時牌照。
上車後,乘客還需要通過掃碼來進行人機配對——這或許是為了以後完全無人的狀況下能夠準確識別乘客而設置的步驟。除了掃碼外,系統還可支持人臉識別來確認乘客,不過這需要乘客提前將人臉信息輸入系統。
隨後的行程中,安全員都坐在駕駛位上,監控著車輛的狀態,並將雙手放在方向盤附近,隨時準備接管車輛。不過,在本次行程中,並未發生需要安全員幹預的情況。百度方面的運營說明指出,應自動駕駛測試法規要求,自動駕駛計程車內均需要配備安全員。行駛過程中安全員並不會駕駛車輛,而是作為額外的一道安全保障存在。
環境感知實時精確,操控順暢,美中不足是噪音較大
坐在自動駕駛計程車的後排座位上,記者面前的顯示屏清晰地顯示出接下來要行駛的路線和周圍的車輛和行人位置。通過與車窗外看到的景象對比,記者發現,系統不但可以精確地定位各種車輛的實時位置,甚至還能體現出車輛的大小和形狀,從而區分出小汽車與大貨車等不同的車型。
而每逢路口,車輛也都能識別信號燈信息,作出停車、直行以及轉彎等動作。全程沒有出現急剎、劇烈變道等不合理的駕駛行為,也沒有出現起步慢、行駛慢或者動作猶豫等影響行車效率的現象。車輛全程都在60公裡每小時的限速以內行駛。安全員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60公裡每小時是普通限速,遇到有更低限速的路段,車輛還會以該路段的限速為準調整行駛速度。
臨近終點,Apollo GO進行了一系列難度頗高的動作——靠最左側車道行駛,掉頭,向右併線,並在路旁緩緩停下。整個過程中,汽車的方向盤飛速轉動,有條不紊,安全員全程也沒有幹預,新京報記者首次自動駕駛計程車體驗之旅就這樣順利結束了。
在行駛過程中,有一個美中不足的體驗在於,汽車後備廂位置噪音較大。車上的安全員表示,這是給自動駕駛設備進行降溫導致的。可見這套設備在運行過程中的數據傳輸和計算量是相當大的,以至於需要強力的風冷系統對其進行降溫。不知道後續是否會有改進,能夠實現大幅度地降噪或者隔離噪音,以避免影響車內乘客的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Apollo GO自動駕駛計程車目前是免費體驗的,對於距離測試區域不遠或者喜歡嘗鮮的北京居民來說,這無異是一個不花一分錢就能體驗科技前沿的機會。在訂單完成後的用戶評價中,也出現了用戶是否願意為未來的自動駕駛計程車付費的問題。顯然,如果自動駕駛計程車能夠大規模地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將勢必改變現有計程車和網約車的市場格局,引發出行領域的劇烈變化。
距離規模商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今後還將落地更多城市
不過,從目前測試和體驗的情況來看,自動駕駛計程車距離規模商用還有相當長的一條路要走。走出固定區域,實現任意地點打車,確保行車安全,收益覆蓋自動駕駛產生的成本——這些都是其商業化道路上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考慮到過去幾年中無人駕駛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似乎都不是難以逾越的問題。
2013年,百度的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在北京開啟,百度也成為國內最早布局自動駕駛的企業。在今年9月的百度世界2020大會中,Apollo在北京首鋼園區完成了全球首次全無人駕駛直播。Apollo Go 搭載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是 L4 級別,能夠應對海量的城市道路場景,擁有自動駕駛測試牌照150張、技術專利1800件、自動駕駛裡程數也達到了600萬公裡。
在2019年12月份,百度Apollo獲得了北京自動駕駛車輛道路載人測試牌照,在接下來的半年的時間裡,就完成了超過50萬公裡的累計安全測試裡程,在此測試完成之後,百度因此可以在北京地區進行面向公眾開放的載人測試階段。
隨著測試階段「進度條」的不斷推進,自動駕駛離尋常百姓的生活越來越近,其顛覆現有出行格局的可能性也在逐漸變大。在載人測試階段中發現的種種問題,也將為自動駕駛產品和服務的進一步改進提供大量的反饋。據了解,除了已經落地的長沙、滄州和北京外,Apollo Go自動駕駛計程車還將陸續落地國內其他城市。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許諾 編輯 嶽彩周 徐超 校對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