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許多人還沉浸在馬保國老師「閃電五連鞭」和「耗子尾汁」的鬼畜視頻中時;
央視的點名批評,一下給這場愈演愈烈的鬧劇踩了一腳急剎車。
很快的,B站、微博等平臺也對其相關內容進行了下架與屏蔽限制。
但一個熱點下去了,後頭仍然還有千百個熱點排隊等著冒頭。
對熱點的追逐,始終是許多網際網路人、許多內容平臺離不開的話題之一。
因此本文將嘗試從幾個不同的視角切入,與讀者一起聊聊關於熱點運營的那些事。
01 熱點的誕生
事實上,早在半年多以前,有關馬保國的相關事跡便已開始在網上流傳。
然而直到最近一個月,其熱度才達到頂峰。
以至於呈現出「現象級」潮流般引發全網熱議,各路人馬紛紛造梗與玩梗。
許多公眾號文章,無論是標題還是正文,都帶有「馬保國」相關字樣及其相應的內容。
各種衍生而來的表情包、經典語錄等被廣泛應用於不同的場景之中。
通過梳理其傳播路徑,我們會發現:
包括馬保國等相關熱點內容,常常首先是在B站、豆瓣小組等平臺進行較小範圍的內部發酵;
再經過許多微博博主們的搬運之後,逐漸擴大其影響面,登上熱搜、熱榜等;
而微博熱榜則是許多公眾號運營者們每日素材、選題的重要來源之一。
基於公眾號長圖文內容承載的優勢,通常會較為詳細的替讀者介紹熱點事件、熱梗之所以誕生的前因後果等,起到教育用戶的作用。
由此形成了一條熱點傳播鏈路:B站->微博->公眾號。
在馬爾科姆的《引爆點》裡,「個別人物法則」介紹了引爆潮流的三種角色:
內行人:即「什麼都懂的人」,這個角色對某件事情的狂熱,使他所發掘出來的事情成為有價值的。
推銷員:雖然沒有很深的知識,但善於說服、使人信任。這個角色能夠把內行發現的東西與人們以簡易的語言溝通。
聯繫員:即那種「認識了很多人的人」,這個角色可以把信息快速的散布出去。
光看理論,我們或許會覺得有些乾巴巴不太好理解。
但如果結合上面的傳播途徑分析,則會發現有較為合適的指代性:
B站(內行):作為一個具有較高內容原創度的平臺,B站的UP主們通常對各種流行文化十分敏銳,擅長挖掘和製造具有高度傳播性內容,如鬼畜、二創等。
微博(推銷員):處於公域流量的內容分發場景,可將內容用較為簡單的方式推廣出去。
公眾號(聯繫員):基於熟人社交的內容分發場景,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內容的分發裂變。
而當某些事件或內容達到一定傳播熱度,又會反哺到熱點最開始的誕生地。
即當消費熱點的人數呈現大規模增長的時候,此時內容呈現出供不應求的狀態,促使更多的作者加入到熱點內容的創作中去,由此形成一個內容創作、傳播與消費的閉環。
02 為何人人都愛蹭熱點
這我還不知道,讓內容被更多人看到唄。
內容,作為一種虛擬商品,如同水果蔬菜一樣並非憑空而來。
無論是UGC、亦或是PGC,都是通過內容創作者生產出來的。
但與實體商品相比,內容又具有可被重複消費、「平均成本」無限低的特點。
假如一條抖音視頻製作成本為100元,當其被100人觀看時,其平均成本為1塊錢;而如果將人數擴大到1萬人,其平均成本則為1分錢。
相當於一個蘋果被複製了1萬份,賣給了1萬個人。(如果內容進行批量化生產,也可以結合邊際成本進行討論。)
首先,站在內容生產者的角度,當內容被更多人看到時,可以降低的是其平均成本。
而人均收益=人均價值-平均成本↓(即當平均成本無限低時,人均收益≈人均價值)
其次,內容收益=人均收益*有效消費次數
不同的內容生產者對於人均價值、有效消費次數或許會有不同的定義。
如對於在公眾號發布軟廣的品牌方而言,內容被觀看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用戶有沒有產生實際的購買行為。核心看的還是客單價、轉化率等。
而對於頭條號、西瓜視頻等平臺的創作者而言,只要內容被觀看了,其流量就會直接轉化為收入。核心看的是播放量、千次閱讀單價等。
不過最終的效率計算方式是相同的,即ROI=總收益/總成本
而蹭熱點的成本,遠比製造一個熱點的成本要低得多。
因此基於放大內容價值的角度來看,蹭熱點的本質則是為了提高ROI。
簡單聊完蹭熱點的價值之後,不妨再聊一下蹭熱點的時機:
一、對於消費者來說
當一個事件、話題或流行語已被廣泛討論時,其勢能已處於一個較高水平;此時用戶無非處於兩種狀態:一種是已消費過熱點、另一種還未消費。
已消費熱點:當用戶已閱讀過熱點的相關信息,對事件的前因後果有了一定了解時,說明用戶已被「教育」過,此時植入跟熱點有關的內容,有利於提高內容消費效率、轉化率等;
未消費熱點:此時與熱點相關的關鍵詞在各平臺均處於較高的檢索水平,通過植入跟熱點有關的內容,可提高內容被檢索的機率,相當於免費的SEO。
二、對於創作者來說
蹭的太早:用戶還沒有接受這些新內容,事件的真實情況如何,可能還沒有完全顯露,萬一文章剛發完,事件出現反轉呢?
蹭的太晚:流量已經被搶光了,用戶面對鋪天蓋地的同款內容,早已出現閱讀疲勞。
理論上雖如此討論,但實際上:面對流量焦慮,每當一有點風吹草動,各路大V、機構媒體等便會進行熱點搶發,而一旦事件出現反轉,那打臉聲則宛如春節放鞭炮一般啪啪響。
從內容所傳播的社會價值考量,這顯然並非一種良性循環。
熱點真的非蹭不可嗎?
賣內衣的、賣汽車、賣保健品的,好像無論是啥熱點,只要老闆一聲令下,都得半夜爬起來蹭一下,希望能有個10W+。
又或者是通過拼湊熱點、羅列素材的手段,讓其內容獲得更大的曝光量。
結合實際案例來看,會發現各平臺的搞笑類、泛娛樂帳號,無論是其內容轉化率,還是其CPM,通常都處於一個較低水平。
因為這一類帳號並無十分明顯目標人群,屬於什麼熱點都能蹭一下的那種。
即內容表面數據(閱讀量、播放量等)很高,但實際人均消費價值較低。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反問:
即使真的通過熱點蹭到了10W+,其中人均價值有多少?有效消費次數又有多少?
因為這才是運營工作者應該關注的核心數據,而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或過程數據。
03 產品和運營人眼中的熱點
構成內容的要素有許多種,如內容的形態、品類、角色方、商業化、內容價值等。
以下結合熱點、內容的時效性兩個要素簡單進行討論。
在平臺運營角度,通常將內容分為兩類:一種為時效性內容,另一種為非時效性。
時效性內容:如社會熱點、每日突發新聞、時令節假日等相關信息;其內容生命周期一般較短。
非時效內容:即內容在消費層面受時間因素的影響較小,如影視劇、搞笑內容等;其內容生命周期一般較長。
而與熱點、非熱點兩兩相組合,我們便會得到四種不同的結果,分別對應不同的內容運營手段和產品展現機制。
如同超市的理貨員,需要對各種商品進行合理的擺放與銷售一樣,對於不同類型的內容也是如此。
時效-熱點內容:容易過期、有很多人消費的內容。
如某某明星出軌、奧運會舉辦城市公布、社會突發新聞等;
由於同時具備熱點與時效性,因此該類內容通常需要用最短的途徑、最快的方式觸達到用戶,如通知欄推送、全站熱搜榜、首頁置頂等。
非時效-熱點:不容易過期,但有很多人消費。
舉一個比較極端一點的例子,如抖音的內容展現機制。
由於抖音的交互模式為上下單列展示,因此留著用戶的選擇空間很小,進一步則導致內容的容錯率遠小於以快手、小紅書等雙列產品的內容展現模式。
因此抖音首頁展示的大多數內容均為被大多數用戶驗證過的、具有高熱度的爆款內容。
時效-非熱點、非時效-非熱點:
這兩類內容通常佔據平臺內容庫的較大比例,屬於常規內容。
在許多內容平臺的展現頁,都會有內容按時間排序、按熱度排序等展現方式:
按時間排序的展示機制,一定程度上給了部分影響力、粉絲數量較小的創作者更多的內容展現機會。
但由於內容展示資源位有限,因此通常算法會給予新發布的內容一定的展示時間與曝光量,但如果在展示時間內沒有達到相應的數量標準(如點讚、播放等),那麼對不起,下一位。
當然,以上四種組合併無絕對明顯的界限。在這裡僅作為思考和討論之便加以簡單區分。
每天都會數以億計的新內容產生,而過往的內容堆積起來又會形成一個數量龐大的內容庫,即內容的存量與增量的問題。算法則需要對這些內容進行去重、索引、下發等。
產品頁面展示的內容數量始終只是佔據這個龐大內容庫的冰山一角,而算法又往往更傾向於推薦發布時間更新、熱度更高的內容給到消費者。
因此基於平臺內容運營的角度,核心需要關注的還是如何通過不同的運營手段和產品展現機制,對內容加以幹預,以便提高內容整體的消費效率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