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5月28日1時50分在吉林松原市寧江區發生5.7級地震,震源深度13千米,震中位於北緯45.27度,東經124.71度。
地震造成當地大部分地區有感,許多市民從睡夢中被震醒,紛紛逃到室外。
附近高校的學生下樓避震
幸運的是,吉林松原的這次5.7級地震並未造成人員傷亡,然而,在地震發生後,又發生了一種現象……
視頻截圖
在震區的幾處稻田地裡出現了這樣一些深坑,有的還不斷地冒出泥漿和水,這令當地市民惴惴不安,有些害怕……
這究竟是什麼現象呢?
——這就是砂土液化。
砂土液化是指在地震波的作用下,飽水砂土受到強烈振動而喪失其抗剪強度,處於流動狀態,沒有承載能力。砂土液化的主要表現是噴沙冒水,地表開裂,極易造成地基失效,使建築物下沉、傾斜。
事實上,地震後發生砂土液化的現象並不罕見,國內1966年的邢臺地震,1975年的海城地震和1976年的唐山地震等幾次大地震中,都發生過砂土液化的現象。
砂土液化現象
這次松原5.7級地震後出現的砂土液化現象使當地農民十分憂心。昨天下午,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李志強趕赴現場,就村民關注的問題進行了科學的解答。關於村民們擔心的「是否會出現更大的坑,人是否會陷入其中」這兩個問題,李志強的回答是:「我們的地是越往下越硬,密度越高,不會隨隨便便就空了一塊,人也不會掉下去,這個概率是非常非常小的。」
最後,李志強也表示,將來把農田推平,還是可以繼續耕種的!
所以,大家盡可以放寬心啦~
知道多一點:
影響砂土液化的因素有哪些?
(1)沙土的組成
一般來說,細砂比粗砂容易液化,級配均勻的比級配良好的容易液化,細砂比粗砂容易液化,主要原因是粗砂較細砂的透水性好,即使粗砂有液化現象發生,但因孔隙水超壓作用時間短,其液化進行的時間也短。
(2)相對密度
松砂比密砂容易液化。在粉土中,由於它是粘性土與無粘性土之間的過渡性土壤,因而其粘性顆粒的含量多少就決定了這類土壤的性質,從而也就影響液化的難易程度。
(3)土層的埋深
砂土層埋深越大,即有效覆蓋壓力越大,砂層就越不容易液化。地震時,液化砂土層的深度一般是在10m以內。
(4)地下水位
地下水位淺的比地下水位深的容易發生液化。對於砂類土液化區內,一般地下水位深度<4m,容易液化,超過此深度後,就沒有液化發生。對粉土的液化,在7度、8度、9度區內,地下水位分別小於1.5m、2.5m、6.0m,容易液化,超過此值後,則未發生液化現象。
(5)地震烈度大小和地震持續時間
多次震害調查表明:地震烈度高,地面運動強度大,就容易發生液化。一般5~6度地區很少看到有液化現象。實驗結果還說明,如地面運動時間長,即使地震烈度低,也可能出現液化。(中國地震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