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在《心若向陽,何懼悲傷》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值得人們的深思,那就是: 一些事,看開了,卻總是不能放下;一些情,明白了,卻總是無法放棄;一些人,看清了,卻總是不忍離棄。
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放手都是一個比較艱難的課題,很多時候人們都希望把所有的東西牢牢抓在手裡,可是到了最後,往往失去得更多。
家長對待孩子也是如此,很多家長都捨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所以他們往往管得太多。而家長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引來孩子的厭煩,導致親子間產生衝突。因此,對於家長而言做一個負責的父母很簡單,那就是做一個學會不管教的父母。因為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不管。
張老師是一名中學老師,今天早上到學校的沒多久,門口就來了一位家長。張老師了解之後,才發現這是自己學生小明的媽媽,媽媽之所以會來學校,就是因為她發現孩子一大早就沒有在家,擔心不已的她才找來了學校。
孩子為什麼沒有在家?在張老師的詢問下,媽媽才說了出了事情的緣由。原來,小明在小學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懂事聽話。可是上了初中之後,小明的性格發生了360度的轉彎。
不僅開始逃課,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這不昨天晚上小明一回家就開始打遊戲,媽媽去管教他的時候,引發了小明的暴脾氣,於是他便揚言自己再也不上學了。今天早上,媽媽就發現小明不在家了,想到他昨天晚上說的話,她才趕到了學校,可是發現孩子並不在學校,這讓她非常焦慮。
張老師聽了小明媽媽的陳訴之後,告訴小明媽媽,小明並不是一個壞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叛逆心比較重,所以對於父母的管教,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因此家長與其每天管著孩子,還不如學著放手,給孩子自我思考的空間。只有孩子自己想明白了,他才可能真正變得懂事。
聽了老師的話之後,小明媽媽便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事情再也不多過問了。果然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好像自己想明白似的,再也不做出以前那種偏激的行為了。
小明媽媽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但是只有少數的家長能夠找到問題的癥結。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往往就是父母管得太多,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管得太多,反而是在害孩子,是在製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1.剝奪孩子自主能力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所以他們沒有自主決策的能力。家長的這一想法未免太過低估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自主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如果家長事事包辦,那麼孩子就得不到鍛鍊,他也就會逐漸失去這一能力了。
2.激發孩子叛逆心
面對家長的管教,懦弱的孩子可能會完全聽從於家長,但是對於那些強勢的孩子,如果家長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只會引來孩子的反感與對抗。在家長和孩子爭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難以管教,甚至到了最後,孩子和家長還可能成為仇人。所以父母管太多,反而會得不償失。
(1)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自己選擇
很多父母善於安排,特別是安排孩子的人生,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他們所安排的生活。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它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尊重。
(2)合適地放手
放手的真正含義是指當孩子具備獨立能力之後,家長就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而不是指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放手。這時候的放手只能夠被稱作不負責任。只有在合適的時候放手,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對於孩子,家長不應該把他們牢牢抓在手心不放,而是應該學會鬆手,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