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2020-05-14 茜家有熊娃

文丨茜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在《心若向陽,何懼悲傷》這本書中,有一句話值得人們的深思,那就是: 一些事,看開了,卻總是不能放下;一些情,明白了,卻總是無法放棄;一些人,看清了,卻總是不忍離棄。

或許對於每個人來說,放手都是一個比較艱難的課題,很多時候人們都希望把所有的東西牢牢抓在手裡,可是到了最後,往往失去得更多。

家長對待孩子也是如此,很多家長都捨不得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所以他們往往管得太多。而家長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引來孩子的厭煩,導致親子間產生衝突。因此,對於家長而言做一個負責的父母很簡單,那就是做一個學會不管教的父母。因為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不管。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管的越多,孩子越叛逆,脾氣越暴躁

張老師是一名中學老師,今天早上到學校的沒多久,門口就來了一位家長。張老師了解之後,才發現這是自己學生小明的媽媽,媽媽之所以會來學校,就是因為她發現孩子一大早就沒有在家,擔心不已的她才找來了學校。

孩子為什麼沒有在家?在張老師的詢問下,媽媽才說了出了事情的緣由。原來,小明在小學的時候,還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學習成績優異、懂事聽話。可是上了初中之後,小明的性格發生了360度的轉彎。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不僅開始逃課,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這不昨天晚上小明一回家就開始打遊戲,媽媽去管教他的時候,引發了小明的暴脾氣,於是他便揚言自己再也不上學了。今天早上,媽媽就發現小明不在家了,想到他昨天晚上說的話,她才趕到了學校,可是發現孩子並不在學校,這讓她非常焦慮。

張老師聽了小明媽媽的陳訴之後,告訴小明媽媽,小明並不是一個壞孩子,這時候的孩子叛逆心比較重,所以對於父母的管教,他們往往聽不進去,因此家長與其每天管著孩子,還不如學著放手,給孩子自我思考的空間。只有孩子自己想明白了,他才可能真正變得懂事。

聽了老師的話之後,小明媽媽便開始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事情再也不多過問了。果然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好像自己想明白似的,再也不做出以前那種偏激的行為了。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小明媽媽遇到的問題,很多家長都遇到過,但是只有少數的家長能夠找到問題的癥結。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往往就是父母管得太多,因為很多時候,父母管得太多,反而是在害孩子,是在製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矛盾。

因為事實證明管的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

1.剝奪孩子自主能力

在很多父母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所以他們沒有自主決策的能力。家長的這一想法未免太過低估了自己的孩子,因為孩子的自主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如果家長事事包辦,那麼孩子就得不到鍛鍊,他也就會逐漸失去這一能力了。

2.激發孩子叛逆心

面對家長的管教,懦弱的孩子可能會完全聽從於家長,但是對於那些強勢的孩子,如果家長一味地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只會引來孩子的反感與對抗。在家長和孩子爭執的過程中,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叛逆,越來越難以管教,甚至到了最後,孩子和家長還可能成為仇人。所以父母管太多,反而會得不償失。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既然這種教育方式不好,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一個不管教的父母呢?

(1)給孩子足夠的自由讓他們自己選擇

很多父母善於安排,特別是安排孩子的人生,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他們所安排的生活。這種想法本身就是大錯特錯的,因為它剝奪了孩子的自由。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因此家長應該給予尊重。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2)合適地放手

放手的真正含義是指當孩子具備獨立能力之後,家長就不要過多幹涉孩子的生活。而不是指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放手。這時候的放手只能夠被稱作不負責任。只有在合適的時候放手,才是真正為了孩子好。

管得太多,是父母和孩子的衝突點,努力做個不管教的父母

臺灣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對於孩子,家長不應該把他們牢牢抓在手心不放,而是應該學會鬆手,讓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本文由茜媽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做愛學習的父母,做不管教的家長
    前兩天和一個高中同學打電話。高中同學結婚很早,現在孩子也已經三歲了。電話那頭,大概是因為孩子一直吵吵鬧鬧惹得同學心煩,索性同學便乾脆大聲呵斥了一句孩子。事實上,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並非簡單粗暴,但對於家長們來說,教育上遇到的困難,走入的誤區也依然並不少見。疫情期間幾乎成了家長們和孩子共處最長的一段時間,而許多教育方面的問題也隨之暴露:為什麼我管得越多,孩子反而學習效果越差?為什麼我和孩子共處的時間越長,關係反而越僵硬?
  • 心理學:孩子缺乏主動性,根本原因是父母管得太多了
    但是在網絡上,可以發現有些人對「父母」這一社會角色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把孩子所有的缺點和問題都歸因於父母是不正確的,孩子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都賴父母?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或是因為自己的人生就是被父母操控的人生,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有些家庭中的父母則成為了決定者,從孩子出生開始,他們就給孩子制定各種規則,下達各種命令,如果孩子不服從,輕則責罵、訓斥,重則鞭打,甚至打得傷痕累累。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滑,管不管?心理學家告訴你怎麼管
    「管教」其實也是門學問,一些家長管教孩子從生活到學習無差別地去管,所帶來的後果或許會導致孩子缺乏自主能力,長大後難以離開父母獨立思考、生活;一些家長著重抓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嚴加管教帶來的是反感和牴觸,加強「管教」也可能導致親子關係惡化,孩子對學習興趣減弱等等問題。
  • 不管教的勇氣!父母這樣協助孩子,才是打開2020高考的正確方式
    02 有助於父母冷靜面對孩子而非批評說教岸見一郎在書中提到一種現象,很多焦慮型的父母,在去找他諮詢育兒問題的時候,往往都是一直在抱怨自己的孩子這裡不好、那裡不行,仿佛自己已經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卻還沒有把孩子教育好,滿腔的失敗感讓父母失去理智,他們很願意聽見這樣的安慰:「是啊,你已經做得很好了,是你的孩子的問題
  • 不「管」孩子,才能真的「管好」孩子
    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太希望孩子成才了。可我們這樣無微不至地操心孩子,仍然有很多父母覺得不夠。但其實,很多家庭親子關係的問題,不是父母做得不夠,恰恰是因為做的太多。整整提前3年開始「牛蛙計劃」,因為上海有個不成文的說法:小孩考上四大民辦小學,是牛蛙,若沒考上,是青蛙。然而,3歲的孩子不堪重負和壓力,意外患上了「小兒抽動穢語綜合症」,孩子會不由自主地挑眉毛、眨眼、亂蹬腿。這種慢性神經精神障礙疾病,似乎是孩子潛意識裡最無可奈何的反抗。抽動症雖不嚴重,卻很難治癒。最後孩子接連被幾所小學歧視和拒收,入學無門。
  • ​《狼王夢》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幹預孩子的婚事,管得太多嗎?
    《狼王夢》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幹預孩子的婚事,管得太多了嗎?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狼媽紫嵐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付出的艱辛的努力,在各種事情上都是很上心,為什麼最終沒有達到理想效果呢?不得不說,這個家長是非常上心的。為黑仔排除方圓幾裡的危險,父母認為這樣就足夠了嗎?
  • 《不管教的勇氣》:孩子成績下降
    其實,「管教」也是一種紀律,有的家長管教孩子從生活中去學習不加選擇,後果可能導致孩子缺乏自主性,長大之後很難離開父母獨立思考和生活;有的家長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嚴格的管教帶來厭惡和牴觸,而加強「管教」也可能導致親子關係惡化等。
  • 《不管教的勇氣》:最高階的管教方式是不管教
    與很多華而不實的育兒書籍不同的是,《不管教的勇氣》從家長的關注點出發,不但教父母如何「不管教」孩子,還考慮到了父母關心的採取不管教的育兒方式後有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對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議。不管教並非放任,而是不幹涉。看完《不管教的勇氣》後,我深切體會到,岸見一郎所說的不管教,並非放任,而是不幹涉,這是一種在基於尊重、平等和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上,不去幹涉孩子的學習,讓孩子自己體會學習的樂趣的「高階管教」方式。和很多育兒書籍教我們「如何去做」不同的是,岸見一郎反其道而行之,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去做什麼」。
  • 青春期的孩子老和父母吵架,怎麼管?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們,家長們總是束手無策,說話嚴厲一點怕傷害他的自尊心,不管教又怕他走彎路,那麼到底該怎麼辦呢?如何恰到好處的去和他溝通?青春期的孩子有點象婦女更年期,他們的心理與生理方面開始發生不由自主的變化。他們會與家長產生隔閡,覺得長期受父母約束很不自由。
  •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父母怎樣做,孩子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1.價值觀的衝突:父母不理解孩子在乎的價值,強迫孩子接受父母在乎的價值。2.代溝:人生經歷不同,內在經驗不同,父母不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感受和需求。3.強迫的愛:父母把自己認為好的強加給孩子,孩子不接受,父母就不高興。4.堅持「我是對的」:父母不肯認錯和改變,讓孩子心裡不服,卻不好說什麼。
  • 《不管教的勇氣》:尋找管教的邊界,賦予孩子直面人生的勇氣
    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中,"養不教父之過"是大多數父母和教育者的共識。我們無法想像父母在教育中實行"無為而治",任由孩子探索。但是,一本名為《不管教的勇氣》的書出版,作者岸見一郎用阿德勒心理學闡述了不管教的意義,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管教不是萬能的,而且對孩子不管教還能賦予孩子更多益處。
  • 父母與孩子有衝突怎麼辦?
    當父母與孩子有衝突的時候,父母要意識到孩子長大了,因此,家長要想解決與孩子的衝突要遵循兩個原則:一是首先檢討自己的言行;二是讓孩子認識他(她)的缺點。  和孩子在一起時,很多父母不忘自己長輩的身份,對孩子也通常會使用命令、權威的口吻:「聽話」、「這是不對(好)的」、「你不可以這麼做」、「你不懂」等等。
  • 李玫瑾:孩子6歲前,父母「狠管」這4個方面,孩子將來更優秀
    傍晚放學,我們常常在奶奶家玩到七點再回家,回家看本書、畫個畫、玩個遊戲、寫個數字,8:30準時洗刷聽故事,9:00關燈睡覺,每天都過得充實快樂。十一過後,孩子爹工作清閒了下來,孩子便交給了他負責。但是實際上, 3-6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是性格形成和塑造的最重要階段,如果父母錯過這個階段,不管教孩子,以後再管就難了!
  • ​《狼王夢》父母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仍然不優秀,管得太多嗎?
    相信大家都或多或少的讀過《狼王夢》,雖然在這本小說中講的是藍狼的故事,但是給我們投入出來的卻是很多的育兒道理,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狼媽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對孩子的很多事情都非常的上心,從來都不讓孩子受到任何的傷害,但是後來得到的結果卻並不是她所想要的,這是為什麼呢?
  • 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廢柴」,明智的父母懂得適時退出和放手
    做父母的總是各種擔心孩子,擔心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擔心孩子無法照顧自己,擔心孩子摔跤摔傷身體,擔心孩子在外邊受欺負等等。然而,實踐表明,被父母管得越多的孩子,越容易變成「廢柴」,一無是處,不懂感恩,甚至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
    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不打不罵,用你的行動去影響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管孩子。你讓他自己做作業,半個小時過後,一個字都沒寫!要他多吃青菜和水果,他不聽,總是偷偷吃零食!
  • 「從父母管」過度到「自己做」
    「從父母管」過度到「自己做」這樣做的好處是,到了青春期,當父母樂於把空間給到孩子的時候,他們不至於迷茫或者驚慌失措。這樣做有一個關鍵的時間點:三、四年級的時候,是放手讓孩子去嘗試的最好時機。一、二年級重點培養孩子好的學習習慣,父母可以多盯一些;到了三、四年級時,根據孩子的狀況,父母可以撤出來50%讓孩子去做;慢慢地到五、六年級的時候,孩子就可以獨立學習了。剛開始上學,父母管理的是學習時間,到三四年級的時候,就要從「時間管理」過度到「目標管理」。 你的目標是什麼,你做到了嗎?
  • 《不管教的勇氣》:高曉松的育兒經,教女兒混日子
    孩子突然意識到和朋友們的差距。開始自發的奮起直追,直到被美國的學校錄取。在兒子即將遠赴大洋彼岸上學的前夕,麥家將信悄悄夾在本子裡,有太多囑咐的話想要說出口,怕被嫌煩,而選擇了用文字。父母的小心翼翼不是出於一份恐懼,更多的是出於一份愛。
  • 孩子厭學,學習成績差?《不管教的勇氣》帶你走出教育焦慮的情緒
    「你以為陶淵明種豆種得蠻好,實際上呢?草盛豆苗稀!種得個鬼田,要是我種得這個水平,我絕對不寫詩。」沒錯,這就是「國民教授」戴建業幽默淳樸的教學風格。戴建業,1956年4月生於湖北麻城,現為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文學學術帶頭人。
  • 父母,孩子和教育
    這個需要我們的家長和社會共同來關注。我遇到好多腦子特別靈光的,數學、編程特別好的學生,但是活的並不快樂,對父母意見比較大,親子矛盾衝突較大。要我用一句話來區分現在的父母和我那個時候的父母,那就是: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學習盯的更緊、管的更多、對孩子的學習更焦慮。中年父母的焦慮很多都是來自於對孩子學習的種種不確定性的焦慮,這個成為了很多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矛盾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