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
表示季春時節正式開始
除了是節氣之外
清明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身份
它——也是一個節日
既是節氣又是節日
這可是二十四節氣中獨一份喲
春光明媚,微風和煦
春暖花開,萬物復甦
明天清明小長假就開始啦
除了清明可以放假的福利外
你知道清明的由來和傳統習俗嗎?
快跟小編來看看吧
【清明習俗】「三月清明烏筍香,家家爭說上墳忙。」上墳,是寧波人對清明掃墓的稱呼。寧波人重祭祀,每年到了清明這一天,在外的遊子都要趕回故裡上墳、祭祖。
時至今日,寧波人上墳仍遵循舊俗:新墳必須在「正清明」,也就是清明當天去掃。而親人離世,心中難免悲切。詩人杜牧那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也是戳中淚點。
上墳總歸要準備一些祭品。寧波人的傳統祭品中,少不了青團和麻餈。
這兩者都跟「青」或「艾」有關。將採摘來的艾葉洗淨後,與糯米粉一起揉搓,具有獨特的香氣,是屬於清明特有的味道。
上墳前,寧波人通常要先做「清明羹飯」。
「清明羹飯」有幾道必不可少的菜:黃豆芽,寓意興旺發達;豆腐,代表地田發達;烤麩,則寄託富裕之願。
由此可見,「清明羹飯」不僅是為了祭祀先祖,更是為了給後人祈福。
【清明美食】清明時節,除了祭祖緬懷,還可以踏青出遊,品嘗美味。一方面,清明是一個略帶傷感的節氣;另一方面,它又飽含春天的氣息,帶來這個季節最美的饋贈。對於吃貨來說,一年中的鮮美盡在其中……
壹——青團圖/詩畫浙江文旅資訊
讓人看了就直流口水的青團,素來是南方地區在清明時節必吃的美食之一。剛蒸好的青團雖然有一點黏,卻也沾不上牙齒,軟軟糯糯、筋道又帶著餡兒的香甜氣息,沁人心脾。
貳——青麻餈清明時節,艾草新鮮,寧波人的麻餈也成了美食的一道風景線,特別是東錢湖現做的麻餈,切一小塊粘上黃黃的松花粉,吃一口,不甜不膩不粘牙,清香撲鼻,軟糯適中,絕對是這個季節最美味的東西了!
叄——黑米飯【節氣隨手拍】節氣隨手拍之清明:
今年清明,解一解「清」「明」兩個字。
「青」,依其甲骨文字形判斷,青字,上面部分的指意為「生發」,下面部分的「月」,本為「井」。上下得意,「青」為某種產自礦井的東西,自然,這東西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其顏色。故,後世生「丹青」「垂青」「青睞」之組合。青下面的「井」,後錯成了「月」。將錯就錯,青字就這樣「郁郁青青」起來。故,後世有「青春」「青年」「青雲」「青山綠水」……不管怎麼組合,帶「青」的都是美好的。
加上三點水,便是「清」。不難想像,這字本是指水清之色和水亮狀態的。自然,和「清」相連的,也都是美好的。如清流,清和,清幽,清泉,月白風清,連一個朝代也以其為名:清朝。
日月為明,太陽在天,月亮在天,日月輝映,是正能量,更是高大上。嘿嘿,連一個朝代也以其為名的:明朝。有趣的是,在中國五行中,明屬火,清帶水,水滅火,於是,明以後便是大清了。
清是一種色、一種狀態,明是太陽月亮合體。在天地之間,在九州之內,如此清如此明,合起來便是「清明」。當然,兩字之美妙加在一起會有新的美妙之意的。如明月清風清明在躬——這是個人修為之美好。如清正廉明政治清明——這是社會進步之高妙。
解清解明知清明,統而言之,清明是大自然的清潔而明淨,清明,也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追逐的一種美好美妙之境界。
今日清明,梨花風又起,梨花風起正清明……「尋春去呀…」草就此篇,停筆之際,我低語了一句:「尋春去呀,寫什麼文字喲?!」 ——《中國年輪》作者三耳秀才
春天,是我們合夥盼來的。
這當然是唯心的說法。繼續唯心,越臨近清明,我越覺得我們需要清明,需要清明節。
之前,春天的麻煩不斷。立春立意,雨水滴答,春的步伐,細碎搖擺,我們陪著寒一陣熱一陣。驚蟄打雷,春分來電,雷電之間,春天趔趄、跳踉,還偶露崢嶸。我們跟著熱一陣涼一陣。乍暖還寒,最難將息。
太陽懸空走,到達黃經 15 度,人間得清明。古書明言:「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我的感觸是:走過四個節氣的希望,走過四個節氣的麻煩,到了清明,要清有清,要明有明,天地通泰,我們要的春天,好「透」了。清明第三候,還規定「虹始見」,連彩虹都有了,it can’t be better。
這時,最應該來的是雨。這雨,是文化上的雨。文化軟實力,連綿、持續給力,年年清明盼望的雨,僅僅因為一首詩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有趣的是,這首名詩卻是一樁美麗的錯誤。據專家考證,她既不是為清明節上墳而作,也不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所作。
文化上,人們常常是不要真相要傳說,口頭上、文字上的傳說。所以,不管有多少專家多少次指正,每逢清明節,人們還是會念叨這首詩的。其因很簡單:人們鐵定認為這首詩反映了清明時節人們的共同心聲。這錯那錯,心聲不會錯。
看出來沒有?因為需要,所以這首詩就是杜牧寫的,就是寫給清明節的。其實,從文化史角度講,這早已成為規律了。你說一說,真實的三國, 《三國志》 裡的三國, 《三國演義》 裡的三國,哪一個三國對中國人的影響大呢?連在 《演義》 中走麥城的關羽,也在 《演義》之後的歷史演義中,被請入武廟成了神喲!
到了清明,我們要老天配合下雨,其實,我們更要自己表達「思時之敬」—— 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節氣,更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掃墓便是這個節日的核心元素。
春天要清明,中國要清明節。看似兩回事,但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內在相通的。「梨花風起正清明」「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及清明節,是外在的,自然的,也是內在的,人文的;是傳統的,集體的,也是當下的,個體的。
生而為人,向上仰望,一條生命的長度,讓我們夠得著的一般不會超過四代。再往上溯,便會模糊。因而,人們的「思時之敬」,可分為抽象和具象兩類。
已故去的、和自己的生命交叉過的親人,清明祭掃時,我們懷著更加強烈的感情。這是很自然的事。這裡,我要說的,不是這類,而是抽象一類的「敬」。
模糊了或本來就抽象的故人或神,我們怎麼起「思時之敬」?在這方面,我覺得我們中國有化抽象為具體的諸多辦法。比如,清明掃墓,我們會在墓園植棵樹,每年都會極認真地查看墓碑上的文字,通過墓志銘,我們無形中就在確定我們家族的傳承。再比如,平時的修家譜翻家譜祠堂祭祀等等,都是。這是從小家的角度來說的。從大家、國家來說,我們祭掃烈士陵園、走訪名人故裡、祭拜黃帝陵等等,都是懷念共同的前輩,追溯我們共同的祖先,都是把抽象化為具體的行為方式。
中國人中國心,「思時之敬」,不管具體和抽象,都是我們中國人血脈相通的證明和表達。
需要清明,需要清明節。需要就是一種力量。在這種力量推動下,我學著作首詩,展示我的中國心。《清明·掃墓》 詩云:
以上節選自《中國年輪》
【延伸閱讀】《中國年輪》是一本節氣隨筆集。
該書以隨筆之體寫生活、寫傳統,甚至寫各種文化事件,讓作為自然知識的節氣更可讀,語言簡練而幽默,獨具個性,而作者對節氣的文化思考,又使節氣具有了形而上的美感。
全書包括6篇「頌神曲」、24篇「節氣隨筆」、24幅節氣繪畫,以及若干節氣詩書法。作者從傳統寫到當下,從節氣的自然變化寫到人的生活、寫到中國文化的特質,在觀察、思考之後,提出「中國年輪」這一文化概念,來標示二十四個節氣所內含的或代表的中國文化道法自然、敬天愛人的特質,以及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從而直達中國節氣文化的核心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