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但是又不是一個個簡簡單單的節氣,更是我國一個傳統節日。清明節之所以成為節日,和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
寒食節是古人們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設立,相傳晉文公為了迫介子推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在介子推死難的那一天,人們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在漢朝山西地區的百姓為了祭祀介子推,一個月都不使用火。
寒食節禁火的習俗則比寒食節的歷史更加悠久,遠古時期的人們在使用火的過程中見識到火帶來的好處,自然也看到大火燒毀家園的事情,便認為是火中有神明的存在,祭祀火便成了一個很重要的事,人們固定在春季的一天歇火,然後再進行祭祀活動重新點燃。介子推被火燒死之後,慢慢的晉國地區將禁火的日子和祭祀介子推放在一起,到了司馬建晉朝,寒食節便在全國推廣起來。到了唐朝,官方乾脆將寒食節和清明聯繫在一起,規定寒食節熄火,清明節點火,「自今以後,寒食並禁火三日」,「寒食清明,四日為假」,「大致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合而為一」。
既然清明節是清明和寒食節合二為一的節日,那麼清明節的習俗自然是以兩者各有的習俗相結合。在眾多習俗之中,分量最重的自然要數祭祀。
寒食節前往墓前拜祭祖先的活動早就在民間流行,不過真正被官方頒布詔令,承認寒食節祭祀則是在唐朝,「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世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用拜掃禮……食餘於他所,不得作樂,仍編入禮典,永為常式」。北宋時期,人們將老墳和新墳的祭祀分開,寒食節第一天祭祀老墳,第三天祭祀新墳,「寒食第三節,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慢慢往後發展,一些地區都是在清明當天進行祭祀,不過就小佛了解,四川東部地區二月二到清明節都是可以上墳祭祀,不過小佛家還是習慣於清明節當天祭祀。
很多人都知道中元節是我國的鬼節,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清明節也是鬼節之一?據說受佛教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驅鬼,畢竟觀音大士的淨瓶中插的就是柳枝。既然柳枝可以驅鬼,那麼在清明節這個鬼節正是柳條發芽扽時候,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一來為闢邪,二來希望將柳樹的勃勃生機轉到自己身上。
既然清明節吸收了寒食節禁火的習俗,那麼為了防止吃冷東西傷身,古人在清明節會有各種文娛活動。
北宋詞人張揮就曾寫了一首《訴衷情·寒食》描寫西湖寒食遊覽之盛況:湧金門外小瀛州,寒食更風流。紅船滿湖歌吹,花外有高樓。晴日暖,淡煙浮,恣嬉遊。三千粉黛,十二闌幹,一片雲頭。人們乘船出遊,享受春色,滿湖都是遊船和絲竹之聲,然而這都是富人們的節目,普通百姓溫飽尚且艱難,難能有錢乘船聽曲。
普通百姓更愛的則是放風箏、鬥草等幾乎不用花錢的活動。我們現在一個風箏可以放多年,而古人放風箏的時候會故意剪短風箏線,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穢氣,風箏放上天后,故意剪斷風箏線就能消災祛難,故而清明祭掃墓時,大人帶小孩在野外放風箏。
清明節已經接近暮春,這個時候草木茂盛,小佛讀宋詞的時候有注意到寫清明節的詞中,有不少「鬥草」的身影:「西園鬥草歸遲…… 寒食清明都過了」,「……梨花落後清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鬥草分文鬥和武鬥,文鬥是比試誰採摘的花草多,誰採摘的花草更新奇;武鬥小佛以前都玩過,幾個人分別採同一種一定韌性的草,然後相互交叉成「十」字狀並各自用勁拉扯,草沒有被扯斷的人為贏家。
除了以上小佛提到的之外,清明節還有這些習俗,譬如:蹴鞠(踢足球)、蕩鞦韆、植樹、鬥雞、吃清明蛋、吃青團、吃清明饃饃(小佛最喜歡吃了,加上艾草和棉花草,正是這個季節上天最好的饋贈)……
清明節有了那麼多豐富的習俗,儼然成了一個風格快活的節日,好不愜意。
參考資料:《全宋詞》,《清明時節話「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