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實習生 姜舒寧
旅遊業經歷的主要社會發展階段,是1978年從中國改革開放開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
旅遊業直接為人服務,「貼身」感受到整個社會需求提升帶來的改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0年的旅遊業發展其實是一個行業樣本,社會主要矛盾的重大轉變包含在裡邊,「吾變」因為「爾變」,桴鼓相應,枝幹相持:我們的需求升級了,除了「吃沒吃」「吃得好不好」,有了更多的關切,關切「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這些「關切」是經濟發展的進步,更重要的是人的格局的展開。今天的國人不僅關注怎麼活著,還普遍關注個人的發展,社會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的需要從物質文化領域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拓展。這正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進入一個新的發展平臺,看到的風景和要解決的問題屬於新的階段。
旅遊業作為直接為人服務的行業,「貼身」感受到整個社會需求提升帶來的生活觀念、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各種改變。市場的爆炸式發展,需求的各種演變,原來尚可掌控的產業如今是「混沌世界」。業者學者研究者,唯在歷史和趨勢的大層面上,從社會發展和人民需求的這個「歷史巨變」中,「對標」旅遊的「吃喝玩樂」之閒事的「標度」「方位」和「節點」,能比較簡明梳理出旅遊業在「混沌世界」發展的基本軌跡。同時,旅遊產業的「軌跡」和「定位」,也標記和標註了「社會發展階段」主要矛盾之變。
旅遊業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40年旅遊業發展的格局是逐步展開的,旅遊業跟隨國家戰略,不斷嵌入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進程,不斷調試和提升旅遊業的定位,大致10年一次提升,40年經歷了四大階段:
第一個10年是初創階段。1978年、1979年,國家為改革開放大局所需提出「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旅遊業出生就有一個「為什麼幹」「怎麼幹」的問題,需要國家從戰略上明確旅遊業的性質和定位。國家第一個關於旅遊業發展的戰略性文件——《國務院關於加強旅遊工作的決定》(1981年國務院80號文件)有兩個定位:第一個是雙重性質雙重目標,「旅遊事業在我國既是經濟事業的一部分,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旅遊業發展要「政治經濟雙豐收」,這是用以確定旅遊業「中國式道路」特徵的定位;第二個是把旅遊放在經濟領域中比較、調試後的定位,「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這也是第一次關於產業重要性的精準定位,為旅遊業在40年「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大發展中「選對跑道」「對上表」。
第二個10年是產業化進程階段。這個階段也可以前後拉長一點,從1986年國民經濟「七五」計劃,到199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旅遊業明確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1981年,國務院主持制定了旅遊業第一個發展規劃,在5年後列入國家第七個國民經濟發展計劃。5年實踐、5年探索有多難可以想見,最終這個《規劃》敲定了作為「國民經濟一個組成部分」的產業應該有的基本政策體制保證,旅遊業在國民經濟的軌道上開始了產業化進程。旅遊業產業化進程和國家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的擴大內需和經濟結構轉型同軌同頻同行。旅遊業隨著1992年國家市場機制的完善而轉型,主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承擔更大的責任。這10年,是開啟產業化市場化發展進程的10年。
第三個10年,是旅遊業市場化進程深入的階段。從1998年到2009年,「假日制度」推出,大眾旅遊風生水起,旅遊市場繁榮興旺。在國家整體轉型繼續深入推進經濟結構轉型的大背景下,為充分發揮旅遊業在「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2009年國務院《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30年後又是一次「雙目標定位」,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旅遊法》頒布,第一部《國民休閒綱要》出臺,共同體現旅遊業對國民經濟作用的「增強凸顯」,同時也是旅遊業對國民生活重要性的「深度顯現」。
第四個10年,是「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國家《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旅遊業以主動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結合的更大格局,以對經濟社會文化生態多方協同的改革精神,全面融入國家戰略體系,在推動「旅遊+」「大旅遊」「全域旅遊」的過程中,轉型升級形成了新格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發展要求,「全域旅遊」不僅是符合旅遊業規律的發展要求,而且是促進經濟社會統籌推進和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全域旅遊,路子是對的,要堅持走下去」。「大力發展全域旅遊」成為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旅遊業定位的重要肯定。
社會主要矛盾的漸次變化,決定了旅遊發展的「力點」「亮點」和「爆點」
40年旅遊業的發展明顯是一條非均衡發展的軌跡,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市場發展,逐步到三大市場全面發展;從重點地區率先發展,到全域發展;從旅遊行業發展到旅遊產業發展,再到「旅遊+」的產業集群發展;從單領域突進到全域發展,從單一功能到多功能的綜合性,旅遊產業的定位是不斷提升,旅遊產業的能量、規模、效能是不斷增強的。
拿著40年的成績單,很容易形成一種虛妄的驕傲認識,認為旅遊業的順利發展在於「人力」,甚至認為是部分人的「人力」,其實不是,是「趨勢」。這40年國家發展的大勢決定了旅遊業的發展必然從單領域突破到全方位提升,大趨勢中的「大事件」形成了旅遊業的各種「力點」「亮點」和「爆點」。
然而最根本的,這40年間幾次大的歷史跨越、變化的決定因素,是人民群眾成長中的需求。在第一個10年初創發展期,中國人均GDP只有154美元,很窮,旅遊和人民群眾是「絕緣的」。但是改革開放的雙向效應直接啟動了中國人的旅遊需求,如同山頂的雪球,最初推動這個雪球的時候,還沒有人看到雪道到底有多長。
到第二個10年,1994年開始研究推動國內旅遊發展時,人均GDP才317美元,而到1998年研究「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的時候」,人均GDP已經達到873美元。這個期間是國家轉軌變型啟動內需的經濟發展階段。記得當時我們在研究中大膽預測,「中國人均GDP即將達到1000美元,其中部分人群已達3000美元以上,這是一個國內興起的階段。」奮力推動旅遊業這個大雪球從「先導性產業」軌道拐進了國內需求的「大產業軌道」。
再到第三個10年,國家經濟持續發展,2006年人均GDP超2000美元,2010年超4500美元,2015年超7000美元,而2017年已經8800美元,這個跑道越來越長,雪層越來越厚,旅遊市場需求催動,雪球已經大到超過所有人的預想。
旅遊業的跨歷史發展,是走在一條人民需求的「漸變線上」,和這個需求恰當配伍的發展定位,不是人為定位或拔高的過程,社會主要矛盾的漸次變化決定了旅遊業的作用位點不同。旅遊業的定位過程,是不斷深化的旅遊業和經濟社會關係的一個認識過程。
(作者為原國家旅遊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