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焦慮

2020-10-12 在上海外企做HR的阿芳

今天打開今日頭條,看到這樣一則新聞,說全世界現在已經有約2.5%人患有抑鬱症,這個數據確實震驚到了我。

雖然抑鬱不等於焦慮,但,頭條裡剛好有「一起面對焦慮」這樣的話題討論,所以,我來談談我是如何避免焦慮的。

每個人都會焦慮,或是因為工作、生活、家庭問題等,你找不到解決方案、方向和答案,你可能就會焦慮。

直接說我的方法。

避免陷入過度沉思和糾結。

有些我碰到的朋友常常會陷入一個很糾結的怪圈。一個無法處理的問題一直想,一直纏繞自己。而有些事情,它不是以自我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改變不了,譬如壞的天氣,你再焦慮也沒用。

其次,想想你能做什麼?你可以做什麼?

有些問題或事情現在可能沒有方案,但隨著你的進一步細化或定下心來整理,又可能時間的推移,它或許就會有進展或是答案,這比起你無故的幹糾結好太多了。

另外,想想這件事會帶來的最壞影響。

譬如你的車子亂停放在外面。你能接受被貼條的風險麼,你是否能接受被剮蹭的問題?剮蹭後,你怎麼處理有把握麼?

把最壞的打算做好,我想,這會讓你少一分焦慮。


讓自己自信一點。

很多事情大家都會是第一次做,沒人能在第一次做的完美無缺。

就像我剛做HR時招人一樣,電話詢問人家時,自己都講不清話題內容,而對於一些專業和行業知識都是懵懵懂懂。但,自己還是要自信的去面對,且內心告訴自己,我是可以的。然後我在私下裡,再去慢慢的努力和提高。以至於現在算是職場老手了吧!


保持良好的心態。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古人都這麼說了。

譬如你出去旅遊,今天突然下雨了,行程有變化了,沒關係啊!可能在酒店的慢時光會讓你帶來更別樣的體驗。

又譬如你要的那件衣服沒有你的尺碼,或賣完了,你只能買那樣。沒關係啊!可能另一件更適合你。

正確地、良好的擺正心態去看待每一件你開始認為的遺憾,可能會給你帶來更別樣的美好!



其次,你還可以像我這樣:

吃個好吃的!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與朋友聊聊天!

出去曬曬太陽。

等等。。。

只要讓自己的心情變好,都可以!


亂七八糟說了那麼多,希望我的內容對你有幫助!

減少一份焦慮,讓你的生活多一份美好!

以上!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著許許多多的困難,有時沮喪,有時開心、有時歡樂,有時痛苦......面對這些紛繁複雜的生活,當我們承受不了時,我們就會變得沮喪、不願意接觸人,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的演化為一種心理的疾病,那就是抑鬱症。
  • 焦慮是怎麼產生的?如何面對焦慮?
    所有人的焦慮,都發源於一段沒有意義的時間。內心深處會知道,這相當於浪費了一定當量的生命。然後,這焦慮轉化成了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偽裝成正面情緒的負面情緒,在微不足道的事態中,暴戾的轉移到他者。於是變成更沉重的負擔,更偏狹的想法,更執拗的任性,一切向深淵沉陷。
  • 想開店日記,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
    有位朋友給我的留言,感覺和我的現在的心情很相似,有點倦怠,有點焦慮。有點想做什麼事情都不「得勁」的感覺。所以最近也在思考,要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應對惶恐與焦慮的第一步,是承認、理解、面對自己的情緒。
  • 視頻 | 一起面對焦慮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2013年9.3%的人患有精神障礙,其中以焦慮最為突出。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信息爆炸、信用卡帳單、社交媒體等等,都可能帶來精神困擾,包括焦慮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社交隔離、收入減少都可能加重人們焦慮的風險。有些人因為精神困擾還出現酒精和藥物使用、失眠、軀體不適等情況。我們該如何識別焦慮,如何區分焦慮情緒和焦慮障礙,進而,如何管理焦慮,照顧好自己?希望下面這個視頻能夠給你一些幫助,讓我們一起面對焦慮。
  • 健康閱讀|如何面對焦慮和恐慌
    《活出健康——免疫力就是好醫生》選登25 如何面對焦慮和恐慌 主審: 王隴德 鍾南山 李蘭娟 執行主編: 汪光亮 出版社: 人民衛生出版社 面對重大生活事件
  • 正確面對焦慮
    兩種極端的方式讓人焦慮加重。3.對健康的擔憂。有的人在檢查結果還沒出來前,就懷疑自己有很嚴重的問題。自己嚇自己,焦慮成病。4.「看起來更完美」讓人壓力大。1/3的人表示,外貌形象會讓他們感到焦慮。人們對外表越來越關注。比上不足」而厭惡自己的外形,成為焦慮的根源。社交媒體也助長了這種焦慮和專注。5.年輕人壓力越來越大。一項調查發現,焦慮症患者的主要症狀從22歲開始,在32歲左右達到峰值。
  • 焦慮來襲,如何面對?
    很多知識付費機構就是在販賣焦慮。焦慮,人人皆有,但並非人人顯現。有時候出現了,很快就消失了。那些長期困擾人們,讓大家吃不好、睡不好的焦慮不是好東西。知行捕手焦慮,是什麼東東?焦慮意指由於情緒或心理上產生內在衝突,進而引發非理性的憂慮或恐懼感受。
  • 疫情之後,我們如何面對分離焦慮,如何實現無為而為的家庭教育?
    如何幫助幼兒緩解分離焦慮4月29日周三,19:00-20:00生活中,我們可能看見或經歷過這樣的情境,當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開後,就會哭鬧不停,他們不願待在陌生的環境中,更不願與不相熟的人相處。孩子所經歷的這種情緒困擾,就是分離焦慮。不同幼兒分離焦慮的表現也不一樣。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顯示:中國家長整體上處於比較焦慮的狀態。超半數家長因為孩子的學習、成長和未來感到焦慮;75%的家長已開始為孩子的教育&34;。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小歡喜》裡面的宋倩一樣,他們對孩子的教育總是非常的焦慮。
  • 世界精神衛生日 | 一起面對焦慮
    中國精神衛生調查顯示:2013年9.3%的人患有精神障礙,其中以焦慮最為突出。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信息爆炸、信用卡帳單、社交媒體等等,都可能帶來精神困擾,包括焦慮。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社交隔離、收入減少都可能加重人們焦慮的風險。有些人因為精神困擾還出現酒精和藥物使用、失眠、軀體不適等情況。 我們該如何識別焦慮,如何區分焦慮情緒和焦慮障礙,進而,如何管理焦慮,照顧好自己?希望下面這個視頻能夠給你一些幫助,讓我們一起面對焦慮。
  • 如何面對工作中的壓力和焦慮?
    觀察周圍面對壓力和焦慮處理較好的管理者,往往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較好: 01、事先規劃和明確目標 以前遇到一個新上任的主管,剛上任非常想好好表現。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歡迎本期跟我們一起共讀楊蓓老師的《勇氣與自由》,「面對恐懼」這一章節。事實上,生存焦慮和恐懼是一體兩面,生存焦慮的背後即是恐懼,恐懼於人沒有能力決定自己要不要被生下來;生下來後,又被逼著往前走,為了活下去,只好東抓西抓,否則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從這兩位媽媽的對話之中,便能夠感受到家長對於孩子未來的焦慮。他們希望孩子成為社會中有身份的人,希望孩子能夠超越自己。其實這種焦慮,根本的原因是家長對於身份的焦慮。他們想要更加體面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想要獲得有價值,被人尊重。但這種為以後焦慮的狀態是好的嗎?
  • 面對疫情很焦慮?如何破解焦慮?先要了解關於焦慮之苦的3個真相
    最終都沉澱成我們的「焦慮「。焦慮和痛苦相生相伴,是種病,得治!作為「焦慮「的長期晚期患者的我們都知道,「焦慮「的折磨與頑固遠比「冠狀病毒「更毒!這次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鏡,將人們的「焦慮症「重新曝光在我們的面前。那麼應該如何破解焦慮?
  • 一起面對焦慮
    於是我開始焦慮了。我想我得儘快開始著手動筆,緩解焦慮的情緒。焦慮是什麼呢?百度百科裡說焦慮是對親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運等的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其中含有著急、掛念、憂愁、緊張、恐慌、不安等成分。它與危急情況和難以預測、難以應付的事件有關。時過境遷、焦慮就可能解除。
  • 如何面對孩子的分離焦慮?
    許多孩子都會遇到分離焦慮問題,令這個問題讓很多家長非常不知所措,一時間不知道怎麼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最經常遇到這個問題的情況時是孩子要上幼兒園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在進入幼兒園的時候都會哭嚎著,拉著這父母的衣角,這也是分離焦慮的一種表現。那我們應該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 全球有10億人患有精神障礙,需要面對焦慮,打破焦慮!
    這種焦慮是由於外界影響所形成的,同時自己內心的脆弱,以及擔心形成的焦慮的不斷蔓延和擴散。然而經過新冠肺炎的發展,研究與抗疫工作等,一些國家取得了防疫的基本成功。這說明你當時的無比焦慮,經過與事物的接觸和抗爭,在最後實際上也只是一件小事兒,如果你沒有平和的看待,過度的焦慮下去,那麼你的生活和工作如何開展?
  • 如何克服焦慮情緒?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和成長過程中 ,難免會因為某些事情導致自己的情緒焦慮,那麼當自己的情緒出現焦慮時,你是如何進行自我情緒控制,使自己從焦慮的情緒中走出來的呢?當一個人感到焦慮時,我們需要了解他是屬於那種的焦慮情緒,找到焦慮的原因是我們面對焦慮情緒最基本的認識,這裡我們可以通過時間性來判斷
  • 如何面對焦慮?不是所有的焦慮都需要治療,但焦慮症一定需要
    而這種令人不安,甚至可以對我們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造成影響的情緒就是我們說的焦慮情緒,但焦慮情緒一般不會長時間存在,更不會對生活產生明顯的影響,那麼如果長時間存在,還對生活造成明顯的影響,很可能就達到了醫學上說的焦慮障礙的程度,是需要系統的治療方法去治療的。
  • 面對疫情的恐慌心理,更多的是死亡焦慮
    ,我們的內心被這種不知道在哪裡,不知道如何治癒的病毒折磨,人們變得更加敏感。平日裡「我是安全的」「家人和朋友以及社會是安全的」這樣的信念被動搖,很多人陷入了莫名的焦慮。 人們面對危險,最本能的反應是「戰」或者「逃」,所以不難理解武漢封城的前一天「逃離武漢」成為一個熱門詞彙。病毒看不見摸不著,通過呼吸和接觸就可以感染,而且在潛伏期未發病就不易發現,這種無形的危險,瀰漫在空氣中,在潛意識裡影響著人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