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開店日記,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

2020-08-28 熊熊大貓咪

有位朋友給我的留言,感覺和我的現在的心情很相似,有點倦怠,有點焦慮。

有點想做什麼事情都不「得勁」的感覺。

所以最近也在思考,要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焦慮?

應對惶恐與焦慮的第一步,是承認、理解、面對自己的情緒。其實,在危機中「惶恐感」與「焦慮感」是有價值的。


cool~

面對危機時,我們心理上都會產生「壓力應激反應」。它會在我們的行為、身體、心理、思維等各個層面對我們產生影響。因為這種應激反應,我們可能會體驗到衝動、失眠、心悸、擔憂、哭泣、憤怒等各種各樣的情緒。

它提醒我們:

應該花精力來保護自己,審視自己,並做出思想與行為層面的改變。

焦慮大部分來源於想了,沒做,就是懶,苦於生命中少了點什麼,卻不採取行動。

就像最近一直在想的事情,「要不要開店?」,應該下一個決定。

猶豫不決

坦然面對不確定的未知,坦然面對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冷靜的分析這是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這件事我需要花很多精力,但卻不會得到任何報酬,我還會全身心的去做麼?經過不斷的這樣捫心自問,能夠剩下的事情不會太多。真正有信心而做的事情,是不懼怕未知的。

更多的情況,其實是我們內心知道,一件事只要堅持是會有很大好處的。只是我們一直處於各種糾結之中:萬一堅持不了半途而廢怎麼辦?萬一別人知道我從零開始怎麼辦?萬一我投入了,最後效果不好怎麼辦?

其實,最大的焦慮是只琢磨而不行動行動是解決焦慮的良藥

前方的風景可能更好。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焦慮
    雖然抑鬱不等於焦慮,但,頭條裡剛好有「一起面對焦慮」這樣的話題討論,所以,我來談談我是如何避免焦慮的。每個人都會焦慮,或是因為工作、生活、家庭問題等,你找不到解決方案、方向和答案,你可能就會焦慮。直接說我的方法。避免陷入過度沉思和糾結。
  • 開店日記:如何開一家艾灸館(兩位大學生的創業筆記)
    灸開店日記只是現在這個領域還處於魚龍混雜的時期,社會上養生治未病的觀念也還未完全普及,所以我們想為之努力一把,為中國的大健康產業貢獻一點力量。我們想通過我們的成功,幫助10,000家店實現年入百萬的夢想。
  • 被焦慮摧殘的你,到底該如何走出焦慮的圈套?
    焦慮的情緒被無限放大,充斥著整個社會的角角落落。被焦慮摧殘的你,到底該如何走出焦慮的圈套!1、長時間處於焦慮、恐慌和緊張情緒,常坐臥不安,缺乏安全感;2、內心壓力非常大,被糟糕的情緒填滿,一點就燃,挫敗感更加強烈;3、經常失眠、做噩夢、易驚醒,甚至影響到身體健康等等二、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傾訴是解決心理焦慮的很好的一種方法,可以把自己內心的想法都表達出來,可以找自己最信任的知己來當傾聽者
  • 面對死亡的恐懼,生存的焦慮,如何做自己的主人?
    正好延續上周「恐懼」的主題,這期一起看看恐懼的正向意義,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跟生存的焦慮。歡迎本期跟我們一起共讀楊蓓老師的《勇氣與自由》,「面對恐懼」這一章節。事實上,生存焦慮和恐懼是一體兩面,生存焦慮的背後即是恐懼,恐懼於人沒有能力決定自己要不要被生下來;生下來後,又被逼著往前走,為了活下去,只好東抓西抓,否則隨時都可能面臨死亡的危險。
  • 疫情之下,如何化解內心焦慮,打好心理戰「疫」
    一些人內心焦慮,感嘆「這世界會好嗎」?疫情何時才能真正結束?可以說,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既是我們與新冠病毒之間的較量,也是我們內心的一場戰「疫」。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談談疫情之下,如何化解內心焦慮,打好心理戰「疫」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正確認識焦慮。
  • 焦慮是怎麼產生的?如何面對焦慮?
    所有人的焦慮,都發源於一段沒有意義的時間。內心深處會知道,這相當於浪費了一定當量的生命。然後,這焦慮轉化成了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偽裝成正面情緒的負面情緒,在微不足道的事態中,暴戾的轉移到他者。於是變成更沉重的負擔,更偏狹的想法,更執拗的任性,一切向深淵沉陷。
  • 孩子多愁善感,可能源於內心焦慮,良好的引導有助於孩子成長
    1.內心焦慮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多愁善感的狀態,就是因為他們的內心實在是太焦慮了。這類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不論在想什麼事情都會不由自主的往壞的方向去考慮,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可能變得順利。因為大多數孩子之所以產生這種焦慮的內心,就是因為家庭不幸福所導致的。當他們逐漸感受到了家庭不幸福,那麼就會與父母的距離變得越來越遠,甚至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想法,變成一個紈絝的孩子。
  • 焦慮來襲,如何面對?
    想早起的話,需要給自己設定一個目標。這個目標是自己發自內心認可,即使夢中也會朝著目標努力。如果早起能夠與這個目標捆綁在一起,那就很簡單了。也許,你沒有體驗過,那就趕緊試試吧!早起20分鐘,你會覺得一天的時間都被拉長了。早起需要目標,還需要榜樣。
  • 你的內心受過傷嗎?如何面對自己內心的傷痛?
    不但不像女人,連一個活人都稱不上,於是我心裡很空虛,想找人填補失去老公的愛。開始經歷各種不同的人生,我想追回如夢幻般的愛情,但屢遭挫敗。她遇到過有婦之夫,騙她說自己是單身,後來被人家老婆找上門結束關係。又遇到一個富二代,因為她是喪偶而且還帶著一個兒子,被人家嫌棄。也交往過比自己小十歲的男生,明明被劈腿,還答應一起開公司,結果人財兩空。
  • 如何才能讓自己的內心變得強大?
    這個跟成功日記的道理類似,我們把自己做過的比較有成就感的事情記錄下來,每當缺乏勇氣或動力不足的時候,翻出來看看,可以幫助自己恢復動力,也可以不斷地增強自信。2、多了解和自己經歷相仿人的經驗很多事情我們覺得自己做不到,但是看到和自己差不多,甚至內心深處覺得還不如自己的人都做到了,馬上就會莫名地燃起行動的欲望。
  • 正確面對焦慮
    (二)廣泛性焦慮障礙1.精神性焦慮2.軀體性焦慮3.神經、肌肉及運動性不安症狀 有哪些讓人焦慮的原因呢?1.離不開智慧型手機。他讓我們交往便利,卻比以往更孤獨。感官的交流的巨大作用被忽略了。2.過著「雙重生活」。臨床心理學家發現,許多人都過著雙重生活:外邊風光,內心孤獨、苦悶,甚至違反法律等等。
  • 中國式父母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並不見得,長時間處於焦慮之中,不僅會影響到自己,更會影響到孩子。身份的焦慮是如何形成的?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學原理》中寫道:「如果可行,對一個人最殘忍的懲罰莫過於如此:給他自由,讓他在社會上逍遊,卻又視之於無物,完全不給他絲毫的關注。」
  • 如何面對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面對著許許多多的困難,有時沮喪,有時開心、有時歡樂,有時痛苦......面對這些紛繁複雜的生活,當我們承受不了時,我們就會變得沮喪、不願意接觸人,隨著時間的延續,慢慢的演化為一種心理的疾病,那就是抑鬱症。
  • 焦慮的中國父母,正在廢掉下一代:面對焦慮,我們該如何"自救"
    我們當然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夠越來越好,更希望孩子的生活能夠超越自己。因為我們的時代在一天天的進步,我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一天天的提高,所以太多的家長才會對自己有要求,對孩子有要求,認為愛拼就能贏,付出總會得到回報。但是殘酷的現實卻總是在提醒著人們,人與人之間從出生就不同,有的人歷經千辛萬苦,嘗試不同道路,都無法最終到達羅馬。
  • 焦慮,是因為你內心荒草叢生
    而今天我想談的是一種泛化的焦慮狀態,基本就是處於一種著急的、不安的狀態,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應對將來的某些事,甚至不知道為什麼焦慮,心浮氣躁,做什麼集中不起精力,無法專注的投入一件事情之中,然後脾氣變得易激惹、為一點小事就暴怒,事後有非常後悔的感受,對未來充滿了迷茫,做事情比較盲目,而且不能夠堅持自己。
  • 心理學:人們內心的恐懼,來源於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會感到恐懼,是因為對未體驗情境的焦慮。當你沒有做過某件事,且判斷這件事會讓你陷入危險之中時,你就會對此感到焦慮。根據每個人焦慮的程度不同,內心所感受到的恐懼也是不一樣的。那麼,到底該如何克服恐懼呢?
  • 《跳出猴子思維》:教你如何打破內心焦慮,重獲內心平靜
    就目前這種焦慮其實就是「猴子思維」,正是因為這種思維的存在,使得現代人深陷焦慮。如果你能夠把這本書讀懂,那麼就可以識別你內心的小猴子,停止餵養你那顆焦慮的心!如果你打算徹底改善焦慮症狀,那麼《跳出猴子思維)是你的不二之選。珍妮弗·香農將會幫你從忐忑憂慮的迷思中解放出來,並教會你如何踏上自己心之所向愛的生活軌道。裡德·威爾遜博士,著有《關掉腦中的味聲》《跳出猴子思維》思路清晰、簡單易懂。你將從中學會以簡單有效的策略來減緩恐懼和擔心。珍妮弗·香農教您如何踢開思維中的焦慮之猴,並改變人生走向。
  • 我覺得寫日記是一個有效緩解迷茫焦慮最好的方法
    毛主席經常加班熬夜寫詩歌,創作了大量氣勢磅礴的文章;蔣介石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也堅持寫日記,從1915-1972年沒間斷過。我曾經在圖書館看過他的日記,有成就有反思,讓我感受很深。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文字可以讓我們回歸,且可以治癒焦慮,現在寫頭條或者日記並把它發到網上,我認為是緩解迷茫焦慮的最好的方法。
  • 面對疫情很焦慮?如何破解焦慮?先要了解關於焦慮之苦的3個真相
    最終都沉澱成我們的「焦慮「。焦慮和痛苦相生相伴,是種病,得治!作為「焦慮「的長期晚期患者的我們都知道,「焦慮「的折磨與頑固遠比「冠狀病毒「更毒!這次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鏡,將人們的「焦慮症「重新曝光在我們的面前。那麼應該如何破解焦慮?
  • 父母的焦慮,孩子的焦慮
    焦慮本身是一種情緒,是面對棘手的問題或者壓力很大的時候產生的情緒,孩子成為焦慮的影響者,對孩子而言並不是太好的事情。初衷沒有錯,但錯在引導的方式,從孩子內心接收到的信息顯示:父母在乎的是更好,而不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