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的過程通常讓寶媽筋疲力盡,坐月子對於寶媽來說是恢復身體的關鍵時期,傳統坐月子,會要求寶媽少走動,還有很多寶媽是躺過「月子」的。
執筆:安野風
編輯:安野風
定稿:歐陽比文
寶媽產後下床走動太疼,「躺過」整個月子
文嬌性格比較柔軟,還比較怕疼,生寶寶的時候因為胎位不正,還慶幸自己的剖宮產,不用體驗順產那種撕裂的疼痛。
生完寶寶之後,文嬌就後悔了,麻藥過了,傷口一陣一陣的疼。忍著疼給孩子餵奶就算了,還要被護士催著下床活動、排氣。
剛一下地,就疼的一身汗,眼淚都下來了。後來說什麼都不肯下床活動,醫生每次查房都要叮囑她,有時候想著硬著頭皮下床活動,但剛下床,就疼伴隨著一聲慘叫。
老公和媽媽、婆婆看著心疼,只能無奈的安慰文嬌:「不下床就不下床吧,沒事兒。」
文嬌坐月子過程中,除了出院這種必要的走動,基本上都是「躺過」整個月子的。
坐月子期間,是需要適當的下床走動的。「躺過」月子雖然是傳統中提倡的一種,但不利於產後恢復。
可以想像一下,一個人長期不運動,在床上躺過一個月,肌肉群和身體的免疫力一定會有所下降的。更何況是剛剛生完孩子的寶媽。
醫生會催著產婦下床走動,順產和剖宮產區別在這裡
▲有利於產後排惡露
分娩之後,寶媽體內還有很多胎盤碎片、胎膜還有宮頸分泌物等,通常是通過惡露的形式一點一點的排出體外的。
一般需要持續3-4周的時間,但根據寶媽體質的不同,周期也不同。
產後及時下床走動,更有利於子宮的修復和惡露的排出,有效減少感染的機率,還會減少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順產和剖宮產的區別:
如果寶媽是順產的話,產後6-8小時就可以坐起來,12小時之後就可以下床走動了;
剖宮產媽媽因為刀口的原因,通常是產後24小時可以下床走動。
▲有利於產後排尿
很大寶媽都覺得生完寶寶之後就「萬事大吉」了。但如果產後不注意的話,可能有很多疾病等著你。
產後儘快排尿,也是用來觀察產婦健康情況的一個標準。
順產和剖宮產的區別:
一般順產媽媽在分娩後4-6小時會排尿;剖宮產媽媽在拔掉尿管後4-6小時,也需要排尿。
如果無法及時排尿的話,很容易引發尿瀦留,還可能導致泌尿系統感染,嚴重的話會出現子宮出血的問題。
▲減少產後便秘問題
產後便秘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問題,哺乳期的寶媽,會受到分泌激素的影響,減緩腸胃的蠕動,便秘情況時常發生。
產後及時下床活動,可以促進腸胃的蠕動,增進食慾,還可以減少便秘的發生。
剖宮產寶媽及時下床走動,可見減少腸粘連的發生。
▲促進盆底肌恢復
盆底肌是用來託住女性子宮的肌肉,關係到女性子宮的健康。
寶媽順產的時候,寶寶通過產道,很容易出現撕裂盆底肌的情況,也是產後恢復的一項很重要的參考。產後及時下床走都,有助於盆底肌的恢復,還有筋膜緊張度的恢復。
剖宮產的寶媽生產的時候,雖然寶寶出生的時候不會對盆底肌產生傷害,但在孕期中,由於胎寶和子宮的重量過大,向下的壓力會對盆底肌群產生巨大壓力,導致盆底肌受損,所以產後盆底肌的恢復也是同樣重要的。
產後下床活動要注意以下三點:
1)主要活動範圍以床上為主
除了必要的下床活動時間外,寶媽在產後的一周裡要注意活動範圍,主要還是以床上為主,不要做劇烈運動,注意控制活動量。
2)產後第二周不要太辛苦
很多「心急媽媽」,產後在床上躺了到了第二周就已經躺不住了,覺得自己都好了,什麼事兒都能做了。
產後42天,被稱為產褥期,是寶媽子宮自我修復的一個關鍵時期,寶媽這一階段不適合過度勞累,會影響到子宮的恢復。
還是要注意多休息,不要過度勞累,以免出現月子病。
3)產後兩周後可以小幅度運動
產後兩周後,寶媽身體恢復大半,可以適當的下床走動,做一下小幅度運動,來幫助自己的身體在產後更好的恢復。
糖果愛嘮叨
產後寶媽不僅僅要照顧好寶寶,更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只有身體好了,才能看著寶寶一天天的茁壯成長。
糖果互動:你的產後多久下床走動的?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