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為抗日英雄徐驤塑像 「通靈」還原容貌(圖)

2020-12-24 央視網

臺灣為抗日英雄徐驤塑像 「通靈」還原容貌(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7: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徐驤塑像(圖:臺灣東森新聞)

    中新網7月23日電 臺灣「客委會」最近籌設抗日英雄徐驤紀念館,在塑雕像時卻遇到難題。因為徐驤沒有留下任何照片,容貌不可知,徐氏宗親會只好以「通靈」方式還原樣貌。

    據臺灣東森新聞報導,徐驤生於清朝末年,日軍侵臺時,他在苗慄組成義勇軍抗日,結果壯烈犧牲。但日軍刻意隱瞞史實,導致徐氏宗親會遍巡徐驤的功績,卻非常有限。直到在一次「超度」法會中,藉由八仙宮住持林瑞廷才得以「了解」。

    經林瑞廷口述徐驤的「長相」後,雕塑師傅做成了有形的塑像。雕塑師傅陳世政表示,考慮到時代背景、衣著,還有裝飾,他著重呈現的是徐驤當時那種愛國情操。

    當負責塑雕像的文史工作者將泥像粗胚拿給林瑞廷看時,住持還煞有其事地指出,他覺得無論神韻還是面貌,已經有七八分像,「五官很像,臉頰比較瘦。」

    據悉,臺灣「客委會」還有意開拍電視劇,將客家人徐驤沉寂一百多年的英勇事跡搬上螢屏。

責編:李興存

相關焦點

  • 臺灣抗日義軍領袖徐驤贏回大甲溪,日軍佔領新竹城
    哈嘍,大家好,歡迎大家觀看小編的文章,今天小編為您帶來一篇歷史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徐驤徐驤(?一公元1895年)臺灣苗慄人,清朝臺灣民眾抗日武裝首領。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政府把臺灣割讓給日本,徐驤組織起一支義軍,奮起抗日。最後終因寡不敵眾,義軍失敗,徐驤壯烈犧牲。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圖)
    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
  • 日本早期對華侵略:臺灣軍民抗日之戰(組圖)
    抗日名將黑旗軍將領劉永福  1895年5月25日,在丘逢甲等人的推動下,臺灣官紳組成了「永隸清朝」的「臺灣民主國」,推舉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義軍統領,著名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為大將軍。臺灣民主國成立後立即立即向清政府表示:「臺灣紳民,誓不臣倭,願為島國,永戴聖清」,同時宣示中外,「臺灣土地政令非他人所能干預,設以幹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臺灣民主國是在臺灣民林被日本佔領的危急關頭,臺灣同胞自發保衛臺灣,反抗侵略而成立的抗日救亡政權,「以獨立之名,行抗日之實」。臺灣人民也紛紛組成「平倭團」,抗擊日本侵略者。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爭奪新竹城
    臺灣民主國所任命的臺灣知府黎景嵩,聞義軍沿途截擊敵人,頗有斬獲,以為恢復有望,便召集臺灣、彰化、雲林、苗慄四縣官紳會議,籌款守御,並開設籌防局,招募土客各勇,命名為「新楚軍」,以副將楊載雲注1為統領。 楊載雲,原籍湖北,從軍來臺,積功至副將。日軍佔領臺北後,曾奉黎景嵩之命,率一營北上禦敵。
  • 臺灣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我以中華民族為榮
    其先祖父羅福星烈士參加過「黃花崗起義」,1913年到臺灣領導臺胞抗日革命,是維護國家統一併且為海峽兩岸人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抗日烈士。    民國建立後,她祖父仍放棄在印尼優渥的生活回臺灣抗日,單只有一年就號召上萬抗日誌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犧牲。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1902年5月30日,林少貓大張宴席為母祝壽,蘇貞昌祖父蘇雲英(林少貓老鄉),叔祖父蘇雲梯向日軍出賣林少貓和數百抗日英雄,被日軍乘機攻入山嶺, 導致林少貓等數百人抗日英雄被殺。 1895年6月3日,基隆失守,6月6日唐景崧逃回廈門。1895年6月8日,漢奸李春生、辜顯榮等迎日軍進臺北城。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他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臺灣遺民」。《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
  • 【原創】瞻仰抗日英雄節振國塑像 /王玉良
     金色的朝陽親吻著燕山,玉般的塑像巍然屹立冀東抗日硝煙滾滾,身先士卒,凌然大義。
  • 他是抗日英雄卻以撿垃圾為生,一生未娶,至今思念69年前日本女友
    他是抗日英雄卻以撿垃圾為生,一生未娶,至今思念69年前日本女友愛情之中,不乏一見鍾情的戀人。抗日英雄周福康的愛情故事,就是一見鍾情來得。他的戀人,是他無比憎恨的人,但是他對於這個戀人又是無比的喜愛。究竟一個什麼樣的女人,能夠讓堅硬如鐵的抗日英雄念念不忘?周福康出生於浙江省,年輕時候,目睹了日軍的醜陋行徑,於是便投身於抗日事業之中。周福康參加革命之後,表現得非常英勇,很快成長為一個獨擋一面的抗日英雄。
  • 渦陽這所學校的英雄塑像哪去了?
    英雄塑像哪去了?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抗日時期的臺灣然我政府,尤復交鄰以道,在在讓人,彼旋認為奇貸可居,節節辱我。▲抗日時期的臺灣究其處心積慮,非一撲而亡中國必不幹休。嗚呼!蔑視國權,亙古橫今孰若,破壞公理,朝侵暮逼誰堪。我政府愛整戈矛,集吾師旅,以三十省芸芸之眾,未必不堪一戰以圖存,若能徹底堅持,當尚可操最後之勝利。惟是政府,義當前敵,勞苦何辭。然而後盾需人,國民是賴,用申衷告,願共勉旃。抗日空軍英雄莫更莫更,又名莫運烈,蒙縣陳塘寺村人。1930年考入縣立初級中學第一班。
  • 現代京劇《在路上》 為反腐英雄塑像
    這部戲講述了一名鐵骨柔情的女紀檢幹部在調查一樁暗藏貪腐的人命案時,直面親情、友情、人情的壓力考驗,克服重重壓力與腐敗分子鬥智鬥勇、激烈較量,最終為黨清汙、為民除害的故事。    此劇由湖北省紀委監委支持,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化廳指導,湖北省京劇院主創。
  •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專程從臺灣來滬的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秘書長方守仁(左)代表該會,向淞滬會戰紀念地上海寶山區政府捐贈了「侵華日軍罪證——〈中支方面日支兩軍態勢要圖〉(1937)」。中新社發 潘索菲 攝  臺灣抗日誌士後人臺北座談:臺抗日史不應被埋沒  來源:東南衛視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記者 邢利宇 石龍洪)「臺灣民眾抗日的歷史不應被埋沒,」對於日前李登輝「臺灣抗日不是事實」等媚日言論,臺灣知名歷史學者戚嘉林29日在臺北強調,「我們只有恢復歷史記憶,才會贏得尊重
  • 歷史上的今天,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臺灣人民奮起抵抗
    1895年3月26日(距今123年) 日本派兵佔領臺灣島和澎湖列島,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讓臺澎,舉國同憤。5月20日 清政府勒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內渡大陸,決意放棄臺灣。5月25日 邱逢甲等地方紳民出面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以之抗擊日冠侵佔臺灣。邱逢甲等舉唐景嵩為「臺灣民主國總統」,劉永福為「臺灣民主國大將軍」,邱自任「義勇統領」守臺中,建號「永清」。6月3日 基隆失守。
  • 「臺灣民主國」抗日史——大甲溪伏擊戰和彰化陷落
    黑旗軍福字先鋒營當其衝,與敵相抵,徐驤等率眾左右迂迴,攻敵兩腋。日軍不支,開始退卻。適在此時,忽聞後路大營陷敵,各軍震駭,遂撤出陣地。此乃敵人所用釜底抽薪之詭計。原來,利瓦伊義雖在頭份山之戰中棄軍奔逃,黎景嵩卻仍然引為親信,「介諸(劉)永福,率軍為大甲溪後繼。」
  • 老照片:抗日女英雄被抓後真實情景,最後一張讓人熱血沸騰
    圖為抗日女英雄姚英,個子不高,日軍卻刻意將一支長長的步槍,反掛在她身上。 圖為抗日女英雄魏文全,被捕前是軍統抗日女便衣隊長,在日軍進攻杭州時,她沒有逃離自己的崗位,堅持與日軍戰鬥,最後被俘。照片中她背後是日軍的牢籠,被捕後衣服上貼有醒目的編號5。
  • 南澳總兵劉永福抗日保臺 120年前臺灣御倭氣壯寶島
    120年前,以民族英雄南澳總兵劉永福為首、千名潮勇為主力,在臺灣義軍配合下,與日本侵略者激戰,掀起抗日保臺的浪潮。  劉永福(1837.9.11—1917.1.9),原名義,別字淵亭,生於廣東欽州城司古森洞小峰鄉(今廣西防城那良鄉)。道光二十四年(1844)隨父劉以來、母陳氏遷居廣西上思村新圩八甲村,務農。是在越南抗法「黑旗軍」首領,威震中外。
  • 臺灣民眾抗日大事記
    4月17日 清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日本總理大臣伊藤博文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割臺兇耗傳至臺灣,全省悲憤,怒斥國賊,誓死守臺。5月20日 清政府勒令臺灣巡撫及大小官員內渡大陸,決意放棄臺灣。5月25日 地方紳民丘逢甲等創議成立「臺灣民主國」,抗擊日寇侵佔臺灣。唐景崧為「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丘逢甲為「義勇統領」,立年號「永清」。
  • 抗日保臺志士、臺灣第一才子:丘逢甲
    晚清時期反對割臺讓日,英勇抗日保臺的愛國志土、著名愛國詩人、教育家,當時被稱為臺灣第一才子的丘逢甲,便是蕉嶺臺胞中的傑出代表之一。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這首《春愁》抒發了丘逢甲強烈的愛國情懷,也曾讓溫總理為之動容。  丘逢甲,祖籍廣東蕉嶺,1864年出生於臺灣苗慄縣銅鑼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