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我以中華民族為榮

2021-02-22 華文NEWS


    羅秋昭,1946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1947年隨父母到臺灣。其先祖父羅福星烈士參加過「黃花崗起義」,1913年到臺灣領導臺胞抗日革命,是維護國家統一併且為海峽兩岸人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抗日烈士。

▲羅秋昭

    她的祖父羅福星在荷蘭殖民地印尼出生,高祖父在印尼鋪鐵路,高祖母是外國人,當時劉銘傳想在臺灣鋪鐵路,所以她祖父18歲時隨高祖父到臺灣,在私塾念4年書,發現日本對臺灣採高壓殖民統治,殘酷不人道的對待,臺灣人沒有自主權、不受尊重,遠不如荷蘭對待印尼人,還是她祖父22歲去廈門參加同盟會,後來回印尼號召民兵到大陸參加革命。

    民國建立後,她祖父仍放棄在印尼優渥的生活回臺灣抗日,單只有一年就號召上萬抗日誌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犧牲。 

▲羅福星

    綠營質疑「教育部」頒定高中國文、社會學門課綱微調在去臺灣化,臺灣統派團體邀請廣邀學者專家舉辦座談探討,鹹認綠營真正目的是想維持「去中國化」。與會的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臺籍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羅秋昭表示,中華民族長期經營五千年值得驕傲,每個人都應積極維護民族長存,她以身為中華民族為榮。

    羅秋昭曾在臺灣多所學校任職,於2004年退休。羅秋昭強調,日本人侵略臺灣、韓國,韓國人看到日本人恨透了,為何臺灣人對日本有這麼多的嚮往與期待?看了令人覺得悲哀,民進黨執政時的教育目標說是認識臺灣、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但認識臺灣卻扭曲臺灣歷史,對真正為臺灣奉獻的人不提,真的很奇怪;不管再怎麼民主,也不能違憲、違法,違憲是一種叛國、違法要判刑。

    羅秋昭在教育界服務37年後從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其課餘鑽研中國花鳥畫,曾在海內外有多次聯展與個展。其畫風隨意自然,著重墨趣與神韻,尤其荷花、牡丹別有特色。此次是羅秋昭首次在家鄉梅州舉辦個人書畫展。 

▲羅秋昭的畫集

    她一直致力於羅福星事跡的宣傳,並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曾將畫展作品義賣所得捐於蕉嶺中學興建三層圖書館,以紀念羅福星烈士。 

    羅秋昭曾在她的個人畫展中表示,畫展首先是把祖父羅福星烈士的詩用書法作品呈現,讓人們學習烈士的精神;其次是了解到梅州有很多的書畫家,這次是向梅州的書畫家及愛好者求教和交流;第三,想把回家鄉辦展覽作為新的起點,今後繼續鑽研書畫藝術。

▲羅秋昭的畫展報導

    羅秋昭介紹,展出的78件書畫作品都是近年創作的,除了畫作之外,最重要的是用書法作品的形式來呈現和展出祖父的詩,通過這種方式來弘揚羅福星的愛國精神。羅秋昭將畫展義賣所得捐於羅福星故居(位於蕉嶺縣大地村),用於故居的維護及內容充實;另外,部分作品還將捐給蕉嶺縣圖書館等公益機構收藏、展出。  

    據媒體報導,在兩岸同時慶祝國父孫中山150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羅秋昭和孫中山孫媳婦林倫可在臺北市民生社區活動中心羅秋昭畫展中會面,林倫可談起她們倆人有三代情誼,並預留羅的一組四幅荷畫吊軸,為其好友加油鼓勵。

▲談「荷」容易 孫中山與羅福星的三代情

    國父孫中山孫子孫治強是生於1915年與羅秋昭結識至今,羅秋昭表示,先祖羅福星參與黃花岡起義後,帶領族人百餘人,準備再發動革命,但因武昌起義成功,一部分同志到蘇州,一部份返臺定居,與國父仍持續推動革命大業,來臺予以接待,孫家人事後在臺,私交甚篤。

    1913年國父來臺返內地後,林倫可說,1915年是她先生孫治強出世,隨後移民到美國,此次應國父紀念館邀請返臺,而洽逢羅秋昭是在臺相識多年的老友,抽空來參觀其畫展,並預留四幅荷花聯作,對於三代人的情感都非常的珍惜。

    據羅秋昭本人透露,畫展不日將在大陸舉辦,華文NEWS會持續跟蹤,第一時間為大家呈現。

   ▲ 國父孫媳林倫可(左)、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右)

主編 | 公孫俊     監製 | 廖諾臣

編輯 | 宋小軍     陳歌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勿忘先輩奮爭史 牢記寶島中國心——訪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
    勿忘先輩奮爭史 牢記寶島中國心——訪臺灣抗日烈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 2018年10月25日 08:53:00來源:新華社 我為有這麼一位偉大的祖父而感到榮耀。」10月25日臺灣光復紀念日前夕,抗日烈士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在臺北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先輩們的理想抱負和對中華民族的情懷,值得後人永遠敬佩和銘記。  羅福星是廣東蕉嶺「抗日三英傑」(丘逢甲、羅福星、謝晉元)之一。1912年,他受孫中山先生委派,秘密赴臺成立同盟會支部,組織抗日運動。
  • 「夜半騎鯨夢渡臺」——臺灣抗日誌士後人「回家」憶先人
    「漂零剩有鄉心在,夜半騎鯨夢渡臺」,6日在廣東梅州蕉嶺舉行的「客家精神與臺胞抗日運動」座談會上,臺灣抗日誌士親屬協進會(以下簡稱「抗日協」)理事長丘秀芷(丘逢甲後人)展示了丘逢甲生前所作的最後一首詩,並將放大的影印本匾額贈予丘逢甲祖籍地——蕉嶺縣政府。  丘秀芷現場誦讀了這首詩的全文:萬事都應付酒杯,眼見雲合又雲開。中天月色雨餘好,大海潮聲風送來。
  • 中國臺灣悲壯抗日史
    英勇的臺灣人民為保衛祖國領土,用劣勢裝備抗擊日本侵略軍近5個月,打死打傷敵軍3.2萬人。日本最精銳部隊侵臺主力軍近衛師團被殲滅近半,師團長中將能久親王、旅團長少將山根信成先後重傷斃命。臺灣軍民的武裝保臺鬥爭,開啟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先河,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由於敵我力量懸殊,義軍孤立無援,彈盡糧絕,死傷嚴重,保臺抗日終告失敗。
  • 臺灣各界紀念光復75周年:統一不是選擇題,是歷史的趨勢
    我們要喚醒臺灣人民在反對殖民統治時所追求的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精神。兩岸統一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關鍵。臺灣抗日英雄羅福星的孫女羅秋昭在於25日舉行開幕儀式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圖文展上說,我的祖父羅福星是生在印尼的華僑,但他得知中國受到侵略,變賣家產投身臺灣的抗日運動,可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愛國心。很可惜現在的臺灣課本裡已經不寫這樣愛民族愛國家的故事,卻回到「皇民時代」的那種史觀。
  • 臺灣民眾抗日大事記
    同日,臺灣同胞渡海回祖國大陸的有7000多人。當日,簡大獅、詹振等率領抗日武裝6000餘人襲擊臺北,衝進市區,一度佔領奎府街、大龍峒等。同年陳少白受孫中山之命入臺建興中會臺灣分會。1898年(清光緒二十四年)2月 日陸軍中將兒玉源太郎為第四任臺灣總督。
  • 「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演講在臺灣苗慄舉行
    新華社臺北7月14日電(記者何自力 石龍洪)由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策劃的「反殖民與臺灣光復」系列主題演講近日在臺灣苗慄舉行,吸引聽眾關注和反思臺灣的歷史與現實問題。身為客家人的藍博洲通過臺灣民眾抗爭史的研究,從南北二路客家民眾反日軍佔領的武裝遊擊,到辛亥革命前後客家民眾的反日起義,從「武鬥「到「文鬥」,還原從大陸原鄉移墾臺灣的歷史過程中的客家人。作家藍博洲正在演講。
  • 臺灣為抗日英雄徐驤塑像 「通靈」還原容貌(圖)
    臺灣為抗日英雄徐驤塑像 「通靈」還原容貌(圖)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23日 17:2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徐驤塑像(圖:臺灣東森新聞)    中新網7月23日電 臺灣「客委會」最近籌設抗日英雄徐驤紀念館,在塑雕像時卻遇到難題。
  • 「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原標題:人物特寫:「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說起臺灣的抗日英雄,人們會聯想到蔣渭水、羅福星與李友邦等,其實李友邦的妻子嚴秀峰,也是巾幗不讓鬚眉。1日,嚴秀峰女士的公祭儀式在新北市板橋殯儀館舉行。   儘管經常以抗日將領李友邦遺孀的身份出現,嚴秀峰本身就是一位勇敢的抗日女戰士。
  • 人物特寫:「抗日花木蘭」嚴秀峰的傳奇人生
    嚴秀峰、李友邦(圖片來源於網絡)   說起臺灣的抗日英雄,人們會聯想到蔣渭水、羅福星與李友邦等,其實李友邦的妻子嚴秀峰,也是巾幗不讓鬚眉。   李友邦1906年出生於現在的新北市蘆洲,曾加入臺灣抗日誌士蔣渭水創辦的「臺灣文化協會」,在日據時期多次參與抗日運動,高中時曾夜襲日警派出所,後因遭通緝轉往大陸,就讀於黃埔軍校,積極從事抗日運動。
  • 史海鉤沉:孫中山與臺灣的不解之緣
    在臺灣,民進黨上臺後操弄「去孫中山化」,企圖令社會陷入淡漠和遺忘的氛圍。然而,昭昭青史不容成灰,臺灣同胞對這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尊敬與愛戴,對其革命思想和奮鬥精神的繼承與弘揚,均有史實為證。「史料記載,孫中山先生曾三度到訪臺灣。在其思想感召下,臺灣湧現了羅福星、蔣渭水等一批青年志士,或奔赴大陸投身革命,或在臺組織反日鬥爭,書寫下可歌可泣的篇章。
  • 翁萬達後代在臺灣抗日故事
    翁萬達後裔遍布海內外,是否有移居臺灣者?答案是:有,並且在120年前抗日保臺和民國時期抗日復臺鬥爭中,湧現了像翁紹煥(1858—1925)及其子翁俊明(1892—1943)之類豪傑,為先祖爭光。明末清兵入關,翁萬達在澄海的後人,追隨到粵東南澳島招兵舉義、於潮州府各縣抗清復明的鄭成功,在家鄉領導鄉民抗清。
  • 抗日護臺的民族英雄丘逢甲
    他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臺灣遺民」。《馬關條約》籤訂後,為抗擊日本對臺灣的侵佔,丘逢甲親率義軍,與日軍抗爭。護臺失敗後,他內渡大陸,廣興新學,以圖強國。逝世前,丘逢甲仍不忘光復臺灣。丘逢甲至今仍為臺灣人民所深深敬仰。
  • 世界壽鄉藏客情 抗日英烈赤子心
    蕉嶺先後湧現出嘉應州第一位進士宋代的藍奎,晚清抗日保臺志士、愛國詩人、教育家丘逢甲,辛亥革命的愛國志士羅福星,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修明,抗日英雄謝晉元,當代舉世聞名的科學精英、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化學家丘應楠等。
  • 中國臺灣抗日五十年史記(上)
    我認為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講清楚中國臺灣抗日史。  中國臺灣抗日可分為三個階段:1895-1915年為武裝抗日階段;1915-1937年為民族運動階段,臺灣民人通過政治鬥爭尋求反抗日本統治,爭取回歸祖國。1937-1945年為迎接解放階段,為祖國抗戰作出貢獻。
  • 蒙山人民對日本侵略的反抗——抗日英雄記
    ▲抗日時期的臺灣然我政府,尤復交鄰以道,在在讓人,彼旋認為奇貸可居,節節辱我。我政府愛整戈矛,集吾師旅,以三十省芸芸之眾,未必不堪一戰以圖存,若能徹底堅持,當尚可操最後之勝利。惟是政府,義當前敵,勞苦何辭。然而後盾需人,國民是賴,用申衷告,願共勉旃。抗日空軍英雄莫更莫更,又名莫運烈,蒙縣陳塘寺村人。1930年考入縣立初級中學第一班。
  • [聞人留影]李友邦與臺灣抗日義勇隊(完)(2003.30)
    為充實「臺調會」的力量,1944年9月25日,蔣介石同意將「臺調會」委員名額增為11人,批准李友邦等臺籍人士為委員;同時臺灣義勇隊總算擺脫了原先「身份未明」的尷尬地位,正式隸屬於國民黨「中央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擴編為「臺灣義勇總隊」,李友邦升任為中將總隊長。總隊下設4個支隊,活躍在抗日前線,聲勢不斷壯大。
  • 臺灣民眾登長城感慨萬千:成為中華民族脊梁一分子
    中新網1月25日電臺灣《旺報》25日刊登臺南市民眾納蘭採桑的文章稱,做為東方大國的一條巨龍,長城在歲月的磨礪中,依舊堅挺著中華民族的脊梁。站在長城久了,彷佛自己也與長城融為一體,成為了中華民族脊梁的一分子。
  • 小金子:中國最小的抗日英雄,只有5歲,犧牲時高呼,媽媽抱緊我
    我王鳳閣通化生,通化長,就是我的小名大家也知道。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為了把日本鬼子趕出中國去,我和日本鬼子戰鬥了這些年,不幸被俘,現在我要和鄉親們永別了。希望大家不要洩氣,一個王鳳閣倒下去,還會有千萬個王鳳閣站起來!人心不死,國必不亡!鄉親們戰鬥啊!中華民族萬歲!」[ii]妻子張氏看著將軍,將孩子小金子抱在了懷裡,輕聲問:「孩子,你怕嗎?」
  • 梁曉聲最有爭議的小說:抗日「英雄」還是卑躬屈膝的「懦者」?
    文學界稱梁曉聲為是知青小說家,但梁曉聲自己卻說「知青小說」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只佔到很少的一部分。2013年在出版了《返城年代》後,梁曉聲表示:這是他最後一部知青小說,以後不再創作此類題材。「我想說的都說了,不打算再寫」。《重生》是梁曉聲潛心多年創作的轉型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