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秋昭,1946年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1947年隨父母到臺灣。其先祖父羅福星烈士參加過「黃花崗起義」,1913年到臺灣領導臺胞抗日革命,是維護國家統一併且為海峽兩岸人民所熟知的民族英雄、抗日烈士。
▲羅秋昭
她的祖父羅福星在荷蘭殖民地印尼出生,高祖父在印尼鋪鐵路,高祖母是外國人,當時劉銘傳想在臺灣鋪鐵路,所以她祖父18歲時隨高祖父到臺灣,在私塾念4年書,發現日本對臺灣採高壓殖民統治,殘酷不人道的對待,臺灣人沒有自主權、不受尊重,遠不如荷蘭對待印尼人,還是她祖父22歲去廈門參加同盟會,後來回印尼號召民兵到大陸參加革命。
民國建立後,她祖父仍放棄在印尼優渥的生活回臺灣抗日,單只有一年就號召上萬抗日誌士為中華民族的生存而犧牲。
▲羅福星
綠營質疑「教育部」頒定高中國文、社會學門課綱微調在去臺灣化,臺灣統派團體邀請廣邀學者專家舉辦座談探討,鹹認綠營真正目的是想維持「去中國化」。與會的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臺籍抗日英雄羅福星孫女羅秋昭表示,中華民族長期經營五千年值得驕傲,每個人都應積極維護民族長存,她以身為中華民族為榮。
羅秋昭曾在臺灣多所學校任職,於2004年退休。羅秋昭強調,日本人侵略臺灣、韓國,韓國人看到日本人恨透了,為何臺灣人對日本有這麼多的嚮往與期待?看了令人覺得悲哀,民進黨執政時的教育目標說是認識臺灣、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但認識臺灣卻扭曲臺灣歷史,對真正為臺灣奉獻的人不提,真的很奇怪;不管再怎麼民主,也不能違憲、違法,違憲是一種叛國、違法要判刑。
羅秋昭在教育界服務37年後從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其課餘鑽研中國花鳥畫,曾在海內外有多次聯展與個展。其畫風隨意自然,著重墨趣與神韻,尤其荷花、牡丹別有特色。此次是羅秋昭首次在家鄉梅州舉辦個人書畫展。
▲羅秋昭的畫集
她一直致力於羅福星事跡的宣傳,並積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曾將畫展作品義賣所得捐於蕉嶺中學興建三層圖書館,以紀念羅福星烈士。
羅秋昭曾在她的個人畫展中表示,畫展首先是把祖父羅福星烈士的詩用書法作品呈現,讓人們學習烈士的精神;其次是了解到梅州有很多的書畫家,這次是向梅州的書畫家及愛好者求教和交流;第三,想把回家鄉辦展覽作為新的起點,今後繼續鑽研書畫藝術。
▲羅秋昭的畫展報導
羅秋昭介紹,展出的78件書畫作品都是近年創作的,除了畫作之外,最重要的是用書法作品的形式來呈現和展出祖父的詩,通過這種方式來弘揚羅福星的愛國精神。羅秋昭將畫展義賣所得捐於羅福星故居(位於蕉嶺縣大地村),用於故居的維護及內容充實;另外,部分作品還將捐給蕉嶺縣圖書館等公益機構收藏、展出。
據媒體報導,在兩岸同時慶祝國父孫中山150年誕辰紀念日之際,羅秋昭和孫中山孫媳婦林倫可在臺北市民生社區活動中心羅秋昭畫展中會面,林倫可談起她們倆人有三代情誼,並預留羅的一組四幅荷畫吊軸,為其好友加油鼓勵。
▲談「荷」容易 孫中山與羅福星的三代情
國父孫中山孫子孫治強是生於1915年與羅秋昭結識至今,羅秋昭表示,先祖羅福星參與黃花岡起義後,帶領族人百餘人,準備再發動革命,但因武昌起義成功,一部分同志到蘇州,一部份返臺定居,與國父仍持續推動革命大業,來臺予以接待,孫家人事後在臺,私交甚篤。
1913年國父來臺返內地後,林倫可說,1915年是她先生孫治強出世,隨後移民到美國,此次應國父紀念館邀請返臺,而洽逢羅秋昭是在臺相識多年的老友,抽空來參觀其畫展,並預留四幅荷花聯作,對於三代人的情感都非常的珍惜。
據羅秋昭本人透露,畫展不日將在大陸舉辦,華文NEWS會持續跟蹤,第一時間為大家呈現。
▲ 國父孫媳林倫可(左)、羅福星孫女羅秋昭(右)
主編 | 公孫俊 監製 | 廖諾臣
編輯 | 宋小軍 陳歌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