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陰縣安城鎮張天井村西南方,原本有一條窄窄的土路,它串聯起了全村幾乎所有耕地,卻因泥濘難行困擾了幾代村民。這輪秋收前,全體村民出錢的出錢、出力的出力,誓要讓土路變成坦途。
    修路工期預計15天,記者按約定時間前去採訪,卻沒有捕捉到一個熱火朝天的施工場面——村民太積極,7天就收了工!
    一條泥巴路
    盼修盼了幾十年
    「你看看,就是這條路,我們盼著修路盼了幾十年!」
    張天井村村民張述濤打開手機,翻出修路前他特地拍下的照片。一條最寬處2米左右、最窄處不足1米的土路,彎彎曲曲向山上延伸。路兩旁長滿雜草,路面上儘是碎石,可偏偏是這條路,關係著全村幾乎所有人家的勞作——村裡的土地絕大多數都在山坡上,這條土路是必經的生產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冰雪天栽跟頭」,這是村民們對這條路最生動的描述,「路上還有一段坡度挺大,不少人都在這人摔過跤,電動車上不去、三輪車錯不開,趕上農忙的時候別提讓人多難受了,剛收的滿車糧食,不留神就歪了車撒一地!」修路,大家早就「盼紅了眼」。
    受限於資金問題,村裡以前每年都只能在雨季過後,填補雨水衝刷造成的路面溝壑,硬化、拓寬一直沒能實現。今年,村黨支部書記張令華下定決心,這個秋收絕不讓村民再受罪!
    
    從擔心沒人幹
    到村民搶著幹
    經過計算,修好這條土路預計需要花費45萬元左右,這其中最大的支出當屬購買混凝土所需的30多萬元。張令華經營了一家商砼廠,這幾年剛剛做成規模、掙了錢,他心裡早就暗暗下定決心,所有混凝土都從自家廠裡免費出!
    
    「修路的工人從哪來?要是從外面僱人,工錢可是個不小的開支,村『兩委』一商量,決定讓村民自己上!」張令華說,修路是關係到全村人的大事,為了在節省開支的同時凝聚村民的心,他們想了法子,按照每人每天50元的標準籌資,但只要來幹活,就可以不交錢!
    這個辦法剛開始也有個別「雜音」傳來:「出門打工一天還能賺一兩百塊,憑啥在村裡幹一天才頂50塊錢?」張令華和其他村幹部心裡開始打鼓,萬一沒人來幹可咋辦?
    
    讓他們沒想到的是,開工以後不僅有人幹,而且是爭著搶著、排著隊來幹!「不光是青壯年,那些我們都通知不需要來的老人非要來,我管他們叫『鬍子兵』!」張令華說,自己在村裡輩分小,來幹活的都是他的爺爺奶奶輩,這讓他心裡特別感動,「還有幹不了活的婦女義務給俺們蒸大包子送來呢!」
    初秋的日頭烈,可混凝土容易幹中午不能停工,於是路兩邊成了「大通鋪」,村民們就在樹下小憩……
    修好致富路
    發展多了更多可能
    「一點也不累,越幹心裡越高興!」
    「俺們書記出錢了,俺們就出力,應該的!」
    「一想到以後不用再走泥巴路,別提多歡喜了!」
    說話的是村民張昭儀、刁桂停和張昭山,他們的年齡分別是72歲、65歲、62歲。站在如今平坦、堅硬又寬闊的路上,他們用滿臉笑意與記憶裡那條土路告別。
    
    修好的路總長2400多米,面積達6500平方米,預計工期15天。記者來到現場後,張令華帶著得意的笑容調侃,「你們來晚啦,我們7天就全乾完了!」原來,每天來幹活的村民都是預計中的好幾倍,大家每天從早晨六七點,一直忙到日頭下山,平整路面、打板子、澆灌混凝土、找平、打磨路面……每一道工序都像按下了快進鍵,困擾幾代人的難題,就這麼解決了。
    
    「其實,全村能幹活的700多人,就算不收那50塊錢,也就3萬多元,我們就是想看看,村民到底能凝聚到什麼程度!」張令華感慨,這場「小測驗」成績遠超他的想像。
    張令華說,有了這條生產路,村裡下一步要改變種植結構,將土地利用再優化,讓村民靠著這條齊心協力修成的路富起來。對下一輪春種和秋收,張天井村村民比任何時候都充滿期盼。(濟南日報融媒報導組 記者:曹雅欣 張一 馮經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