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
湖南望城:傳雷鋒精神 塑名望之城
湖南雷鋒學院正式揭牌。林茂 攝
一個名字,歷經數十年傳頌,更加響亮;
一種精神,歷經數十載傳承,力量日增。
這就是雷鋒同志和雷鋒精神。
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是雷鋒的故鄉,也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半個多世紀以來,望城始終堅持以雷鋒精神作為信仰來追求、一份情感來守護、一份責任來擔當。
學雷鋒、做好人、當模範,在望城已蔚然成風,八十雷鋒正青春!
在這片孕育雷鋒精神的熱土上,名望之城正蓬勃生長,這顆孕育雷鋒精神的小種子,已經在這塊沃土上滋生出一整片傳承雷鋒精神的大森林。
「雷鋒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近年來,我們堅持以雷鋒精神興區育人,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力促進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望城區委書記劉擁兵說到。
肖定(左)在田間忙活。受訪者供圖
釘一顆「釘子」傳至今
湖南今年冬天冷得比較早,望城室外最低氣溫接近冰點。位於高塘嶺街道新陽村的廣源種植合作社裡,負責人肖定正仔細察看著收割機。
「不愛紅裝愛武裝、一心只想當新時代的新式農民。」今年33歲的肖定,如同父輩們的模樣,農忙時捲起褲腳穿梭田間地頭,農閒時挽起衣袖鑽研農產農具。
「愛一行幹一行,幹一行專一行」,雷鋒在日記裡的這句話,成了肖定的座右銘。
「雷鋒同志曾經有三個願望,第一個願望就是『響應黨的號召,決定留在農村廣闊天地裡,去當新式農民……決心做個好農民,駕起拖拉機耕耘祖國大地』。」1958年,18歲的雷鋒成為圍墾團山湖的一名新式農民,這是雷鋒綻放青春的地方。聽著雷鋒故事長大的肖定,心裡暗暗下定了決心:向雷鋒同志學習!
走在農業現代化路上的肖定,每掌握一門技能,公司每引進一臺設備,都及時同周邊種植戶進行信息共享和技術溝通。看到每天都有農戶來請教新農具工作原理,新技術使用要領,肖定組織了免費技術培訓,僅2017年便培訓了166戶,使每戶增收了1.2萬元。
「儘自己能力幫助大家,這是我們家的傳統,我爸爸就是這麼言傳身教的。」提到無償幫助大家,肖定覺得很平常,她爸爸就是這樣一個「老好人」,「我們望城,這種「老好人」有很多。」
疫情期間上門檢修燃氣的陳述仁。受訪者供圖
耕一個「行業」潤故土
2020年長沙的最後一場雪,讓不少市民欣喜不已,但連續來的低溫天氣,卻讓陳述仁忙得夠嗆。
「天氣冷了,燃氣也用得多了,問題自然也會比平時多一些。」供職於長沙華潤燃氣開通維修班的陳述仁,已經在這個崗位上耕耘了15年。
作為雷鋒家鄉的企業,2016年,長沙華潤燃氣望城片區成立「雷鋒班」,陳述仁成了「雷鋒班」的班長。「如今望城全區燃氣用戶已達到14餘萬戶,我們開通、維修的人員只有30人,大家從不喊苦喊累,基本沒有過用戶投訴。」
雷鋒在日記裡面曾寫道:「一滴水只有融進大海才不會幹涸,一個人只有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才能充分體現自身價值。」陳述仁深知,這就是雷鋒精神的實質,也是實現自身價值的方式。
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然襲來,居民都被困在家中。當時正值春節假期,為保障千家萬戶能正常用氣,「雷鋒班」的工作者們「全副武裝」上門「排險」。
「如果是小問題,我們就線上指導;但遇到漏氣問題,我們也得上門。」陳述仁回憶,在疫情最嚴重時期,公司接到一位新冠肺炎隔離用戶求助電話,稱家中燃氣不能使用,還有很重的燃氣味道。接到電話後,陳述仁沒有一絲猶豫,趕忙穿上防護服,做好防範措施,背上20多斤的工具箱就往那趕。
入戶前,陳述仁和用戶電話溝通,讓他們打開門窗通風,把客廳裡的貴重物品收進臥室,用戶就待在臥室裡不用出來。「穿上防護服連呼吸都有困難,一個多小時的漏氣檢修確實累得夠嗆。」問題解決後,陳述仁的衣服早就被汗水浸透。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種精神塑造代代人。
近年來,望城湧現了「全國道德模範」周美玲、「全國媒體特別關注孝心少年」周銳馳、8名「中國好人」以及一大批省、市「道德模範」,雷鋒式好幹部、好支書、好黨員、好媳婦、好少年及優秀志願者層出不窮。
而長沙華潤燃氣「雷鋒班」、全國學雷鋒模範消防大隊望城消防大隊、全國學雷鋒示範點湖南雷鋒紀念館、「雷鋒窩子」茶亭等聞名全國的先進典型的出現,則說明這片紅色熱土上,「好人」並不只是以個體的形式出現,也因堅守「服務人民」的宗旨,在深耕本行業同時以群體形式站在我們面前。
「立足望城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蘊,致力於通過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文化賦能建設『有魂的城市』,擦亮『望城品質』名片,打造以雷鋒精神為代表的道德高地。」望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姚建剛這樣總結。
馮正其老人在雷鋒工作室講解。受訪者供圖
繡一面「紅旗」揚四海
走進望城,雷鋒元素撲面而來:雷鋒學院、雷鋒公園、雷鋒圖書館、雷鋒政務超市、雷鋒雕像、雷鋒路,雷鋒標語隨處可見。
雷鋒曾工作的望城縣委機關所在地,現在名為雷鋒路社區;雷鋒生前的好友馮正其,在這裡講述了26年的「雷鋒故事」。
「馮正其學雷鋒工作室」內,一幅幅照片、一個個故事,講述著雷鋒在望城長大的生平,此時,87歲的馮正其正低頭奮筆疾書;
1956年深秋的一天,在望城縣手工業科工作的馮正其正在辦公室忙著,忽聽門外響起敲門聲,馮正其應了一聲「進來」,只見一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走進來遞上一份文件。
這位年輕人便是雷鋒。彼時的雷鋒,名字是雷正興,是縣委機關的通信員。
「雷鋒一直都是個熱心人。」馮正其上班的地方與機關食堂有一定距離,雷鋒送文件時便經常幫他帶開水過來;送完文件後,雷鋒還會順便幫他把桌上的燈罩擦得一塵不染……
慢慢的,雷鋒和馮正其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1959年8月,雷鋒報名到鞍鋼弓長嶺礦山參加新建焦化廠工作,兩人才失去聯繫。
「雷鋒是我同事,也是我的偶像和榜樣。」馮正其沒想到的是,再次聽到雷鋒的消息,是他犧牲的噩耗和他平時的日記。
雷鋒在日記裡寫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要把有限生命投入到無限為人民服務中去。」這也成為馮正其的人生誓言。
往後的歲月裡,馮正其以宣講雷鋒故事為己任,傳播雷鋒精神。20多年的時間裡,他搜集了關於雷鋒的資料1000多萬字。2015年,雷鋒路社區服務中心建立「馮正其雷鋒工作室」,並把馮正其搜集的資料進行集中展示,來自中央和各省、市、區黨員群眾主動來到「馮正爹工作室」參觀學習,至今共接待參觀者3萬多人次。
2017年,84歲高齡的馮正其老人出席了北京「雷鋒精神與當代青年」對話會,他以雷鋒生前見證人的身份在北大百年大禮堂與北大學子對話,講述雷鋒故事,感動了眾多青年學子。
「要讓學雷鋒成為每一位雷鋒家鄉人的自覺行動,讓雷鋒精神成為推動望城各項事業發展的精神力量。」望城區委副書記、區長範焱斌介紹,在望城區,傳承雷鋒精神,早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改革開放以來,望城每年都會專門召開區委常委會議,制定學雷鋒年度工作方案,結合四季主題,開展系列重點活動、主題活動和常態活動,確保學雷鋒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2012年起,望城連續舉辦「雷鋒精神論壇」,邀請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雷鋒生前戰友和好友、學雷鋒代表齊聚一堂,充分吸納、用好雷鋒精神研究的最新成果,努力在學雷鋒活動中走在全國前列。
高標準、高水平持續推進雷鋒紀念館館、湖南雷鋒學院、雷鋒精神研究會、雷鋒黨課、中國雷鋒網、學雷鋒志願服務總站等學雷鋒「主陣地」建設,高揚雷鋒精神旗幟在新時代徵程中奔跑。
「雷鋒不僅是望城的,也是世界的,我們通過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吸引了5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參觀者4400多萬人次。」湖南雷鋒紀念館館長餘旭陽說。
近四年來,望城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排在全省首位,區域綜合競爭實力、投資潛力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百強,先後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中國最宜置業百佳區縣、中國領軍智慧城區等榮譽稱號。
雷鋒家鄉,正以新時代奮進的精神風貌,闊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