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觀察者網 郭涵】美國大選進入最後兩周衝刺階段,川普強硬且充滿爭議的限制難民政策,再一次被美國主流媒體拿來放大檢視。
《紐約時報》當地時間18日報導,在本屆美國政府刻意幹預下,上個財年有大量曾幫助過美軍的伊拉克人的難民申請被拒絕,僅161人、不到總名額的5%被允許進入美國。
這些人有的被迫與家人分別、滯留他鄉且前途未卜。美國入侵伊拉克,摧毀了他們的國家與小家;美國政府卻把他們當做「工具人」,開出的移民承諾到頭來成為一紙空文。有美軍擔心,這種「用完即棄」的冷血做法,會令其他國家的人在選擇幫助美國時望而卻步。
曾幫助美軍的難民被美國關在門外 截圖:《紐約時報》
據《紐約時報》,截至9月30日2020財年結束,川普政府為曾經幫助過美國軍人、承包商與媒體的伊拉克人設置的4000個難民接收名額中,僅有161人通過審批,佔總名額的4%。
這一方面受到了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從大趨勢來看,川普主打「美國優先」政策,一上臺就推出修邊境牆、穆斯林國家旅行禁令、擴大入境審查等措施。難民申請進入美國的門檻不斷提高,還要面對官僚機構的拖延甚至刻意刁難。
上任4年來,川普連續大幅削減每年接收難民名額的上限,2020財年為1.8萬人,《紐約時報》稱其是近40年來最低。9月30日,川普通知國會稱,計劃2021財年將上限砍到1.5萬人。相比之下,歐巴馬執政時期每年接收限額至少是7萬人。
值得一提,那些曾在伊拉克幫助美軍、申請前往美國避難的當地人,似乎尤其難以獲得批准。《紐約時報》援引相關組織的數據稱,至少11萬曾幫助美軍的伊拉克難民申請者,仍在等待審批。
自去年以來,美國政府擴大審批流程,被認為是刻意刁難並「勸退」這些人。比如,對於11個穆斯林佔人口主體的國家,申請者需要提交額外信息,包括過去十年的住址與聯繫方式,其社交媒體、子女都要接受額外審查。
非政府組織「國際難民援助計劃」(IRAP)主任貝卡·海勒說,「如果你就是不想接收難民的話,這提供了一個非常方便的反饋鏈。」
美國國務院的數據顯示,2016財年時,尚有超過9800名伊拉克人被允許移民美國;截至2019財年年底,這個數字只剩下465人。
而即便是獲準進入美國的伊拉克難民,也往往需要面對與家人分別的痛苦。
《紐約時報》採訪到一名在丹佛定居的婦女海達裡斯(Hanadi Al Haidaris),她的哥哥艾哈邁德曾給駐伊美軍當翻譯,並獲得一張「嘉獎狀」。艾哈邁德試圖藉此申請優先進入美國的難民籤證,卻遭遇審批流程拖延,至今不能與兒子相見。
「他只是想要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基本權利」,海達裡斯說。她本人並不想責怪任何官員或機構,但卻清醒地指出,一家人正是因為美國入侵伊拉克才被迫流離失所。
「我們想來這裡(美國)是因為我們已經沒有家了。我們的國家也不存在了。」
海達裡斯家庭的遭遇令一些美國軍人擔憂:美國政府的做法才是對其國家安全的真正威脅。這種「用完即棄」的態度可能會適得其反,令美軍在未來的衝突中失去當地人的支持。
一名曾在伊拉克服役的前陸軍上尉艾倫·沃特說:「如果所傳達的訊息是,那些願意幫忙的人會被拋棄、遺忘、丟下等死,這將嚴重打擊未來其他國家的人幫助美軍執行任務的意願。」
沃特在伊拉克服役期間共有5個翻譯,其中2人被殺,另外2個在他的幫助下帶著家人於德克薩斯州定居。最後1個自稱「山姆」的翻譯,目前被困在埃及。
「山姆」稱,他為了家人的安全考慮,拋棄了在伊拉克的妻子與兩個女兒,於2014年到達埃及。2017年起,他開始準備赴美國的難民申請,卻被官僚機構拖延到今天。「山姆」說,他很擔心家人的安全。
「我覺得現在的局面比死亡還要糟糕。他們通過整件事(拖延)奪走了我的誠信。」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