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讀書使人變成完善的人。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完善自我,豐富自我的過程。在閱讀中發現自己從未接觸過的新視野,在閱讀中完善自己尚有不足的舊觀念。
多讀書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知識儲備都非常有益,為此在生活中,家長們一直努力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然而很多孩子都不怎麼喜歡讀書,有些一看書就嚎啕大哭,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孩子不願讀書的原因有下面幾點。
1.講故事不生動、不走心
孩子是對外部事物有著強烈敏感的,家長在給孩子講故事只是敷衍了事,不是真心實意地向孩子講故事,他是能感覺到的。在孩子八年級之前他的聽力是比閱讀強的,直到到八年級之後,兩者才達到平衡。所以父母在跟孩子講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敷衍了事,孩子的閱讀能力就是在聽爸爸媽媽講故事中慢慢提高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和孩子聊天,不管聊的是什麼,都對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有幫助。
2.父母做到言傳身教了嗎?在讓孩子讀書的時候,自己又在做什麼?
在新媒體和手遊橫行的現代社會裡,很多青年夫妻在一天工作之後的下班時間裡,更願意靜靜癱在沙發上打著王者榮耀,或者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刷著抖音,而與此同時,他們又三申五令地要求孩子努力學習,在課餘時間之外多看書多學習。
父母不知道的是,自己沉迷遊戲,痴迷短視頻的樣子都被孩子一一看在眼中,在三觀還沒有完全定型的年紀裡,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父母的為人處世,並以此來穩定自己稚嫩的認知判斷和行事作風。
不要一邊苛責孩子去閱讀明理,一邊放任自己去虛度光陰。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老師是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言傳身教。
3.強迫閱讀
很多時候家長買了很多書本,但是孩子實際上沒有閱讀,所以有些家長開始急躁便強迫孩子 閱讀。一個孩子不知道什麼是書本,自然不會閱讀,也自然不會獲得讀書的樂趣。家長們應該讓孩子堅持讀書,並用生動的語言向孩子展示書本的趣味。其實那些愛讀書的孩子在幾個月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書本,甚至把書本當做自己的玩具,在不知不覺中,他們體驗到了從書本上獲得的樂趣。然後潛移默化的開始喜歡上閱讀。
書本,是陪伴孩子一生的良師益友,讓孩子愛上讀書,是父母能給孩子的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