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時代周報
刺激消費有什麼方法?
就在不少地區為群眾發放各種消費券的時候,湖南懷化「發消費券」的方式顯得非常「與眾不同」。
他們的絕招是:直接「錢轉券」,從教師工資中直接扣取「促進消費款」,並規定在5月5日前消費完畢。
懷化市財政局證實此事,稱,「不光教師要扣,我們也要扣。」
而「扣工資促消費」必須要從中國移動旗下支付業務「和包支付」完成。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發現,中國移動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的總部位於湖南長沙,和包支付的推廣在當地已經成為了強制任務。
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於4月10日上午致電懷化市財政局,一位值班的工作人員表示,「關於這件事統一由市委宣傳部來回復。」
扣教師工資作促進消費款
4月8日,一張「懷化市要求從教師工資中扣取促進消費款「的截圖在網上流傳。
該微信截圖內容顯示:剛接到財政局工發中心及局領導的緊急通知,根據懷財辦【2020】37號文件要求,從工資中扣取促進消費款。幹部職工應在5月5日前在懷化消費完畢,單位必須在明天上午十點前將工資信息修改並送審。
▲
網傳照片顯示,懷化規定從教師工資中扣取促進消費款,指定用於各類消費。
按照懷化市出臺文件的要求,教師績效工資是2600元的扣2000元,2350元的扣1500元,2140元扣1000元,其他扣500元。
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查詢發現,2020懷化平均工資在5000元左右。而在知乎等社交平臺,有懷化教師稱,到手工資就2000-3000。
如果按照這種扣法,教師恐怕連養家餬口都要成問題了。
而且,所謂扣工資」促銷費「,還設定了種種限制——可以商超、吃飯、加油、充話費……但充不了水電燃氣物業費。還有,被扣工資,「5月5日前消費完畢,過期後果未知。」
換言之,不僅要強迫你消費,而且要按規定消費,否則工資直接沒收。
懷化市財政局對媒體證實此事,稱懷化市財政局確於日前下發懷財辦【2020】37號文件,是懷化市財政局和總工會聯合發文。至於要求「從工資中扣取促進消費款」,財政局的一位工作人員說,「不光教師要扣,我們也要扣。」
但因37號文件下發後引發爭議,所以「昨天又發了一個文件,說是廳級幹部直接扣,處級和科級幹部自願扣,不做強制要求了」。
4月9日上午,記者從懷化市下屬兩個縣的部分教師處了解到確有此事。芷江縣某公立學校一名教師表示,「我覺得這樣做,侵犯了教師的權益。」
其實,這不僅侵犯了教師的權益,已經是違法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規定:「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採訪專業律師,問其「懷化教師工資以消費券的形式發放,還規定了消費項目,這種行為是否違法」,其稱,「一定是違法的,貨幣僅僅指的是主權貨幣,不可以用任何有價證券或者什麼購物卡代替。」
個人工資是私人財產,只要收入來源正當,就受法律保障。其用途只能個人自己決定,無論是用人單位還是其他行政部門,都不可以自行剋扣。而勞動合同更是法律意義上的契約,契約精神是行政部門最基本的素養之一。
在引發爭議後,懷化先改口變「自願」,又回復稱要「及時糾正處理」。
4月9日,懷化市財政局和市總工會回應道:
近日,網傳懷化市從教師本月工資中扣除一定金額用於消費券,引起大家關注。實際情況是,為了應對疫情影響、有效拉動消費,我市倡導領導幹部帶頭消費,倡導廳級幹部以2000元為限、處級幹部以1500元為限帶頭認購消費券,所認購的消費券均用於本人購物等消費。科級及以下幹部、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教師不作倡導。如發現有擅自設定標準、擴大範圍、擅扣工資等情況,我市將嚴肅責成有關部門和單位及時糾正並依紀依規處理。
懷化市領導真的是為了「有效拉動消費」才這麼做的嗎?
促進消費還是行政攤派?
在被曝光的微信截圖中,懷化財政局要求「在編在職教師務必在明天10點前下載「和包支付App」並完成註冊。」
和包支付是什麼?時代周報新媒體記者查詢發現,和包支付是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APP,用戶開通和包支付服務,就可以使用線上支付功能。
2006年,中國移動便成立電子商務產品創新基地承載和包支付業務,並落戶湖南長沙。
經過幾年快速發展,和包支付在多個方面對湖南省產生了經濟效益。
這就導致,和包支付的推廣在湖南已經成為成強制任務,鄉鎮級別的機關和各單位在崗人員被要求下載使用,甚至學校都被強制要求下載。
這樣也引起了大家的不滿。有基層工作人員在「問政湖南」提出質疑,其稱:「為什麼要把和包支付這個商業app的推廣作為任務壓給基層,而不是讓其進入市場進行正當競爭?百姓不理解,我們基層工作者也不理解,非常難以做工作,並且還背上了「肯定收了錢」的罵名。同時,這是個額外的推廣任務,沒有任何績效獎勵,卻要納入考核範圍,是否合理?」
在知乎上,有個問題是,湖南為什麼好多單位現在都要強制使用和包支付?有網友的回答一語中的:靠官商身份搶市場,支付服務跟不上,吃相難看。
扣掉的不只是錢
吃相確實太難看。
疫情尚未結束,在刺激消費這個節骨眼上,打著為疫後經濟復甦「做貢獻」的旗號,不僅在為別的企業變相「搶市場」,還用強制性「剋扣工資」這樣的方式來作推廣,這扣除的不僅是卡上的錢,還有政府的公信力。
雖然在引發爭議後,懷化市把「強制扣款」變成「廳局級強制,其他人員自願扣款」,但懷化市能有幾個廳局級幹部?他們本身的消費的額度屈指可數,但在他們領導下的其他人員有沒有不好意思不附和這種」強制消費「?廳局級都扣了,處級科級你好意思不扣嗎?
如果懷化真要誠心解決問題,為什麼不直接宣布懷財辦【2020】37號文件作廢?不然懷化拿著財政工資的職工們,明明不自願,但也得繼工資被扣除後,又一次被自願了。
這讓人想起前段時間,各地發放抗疫補助時某些「插曲」。有將補助全「捐出」的「被自願」;有發放後又收回的奇葩;有非按勞分配,而是按資排輩,領導多拿,權勢通吃的;更有很多直接不發的。
現實中各種表面上看似自願的行為,到頭來,往往還是「被自願」。
這裡剋扣公職人員工資式「強制消費」,和上述花式消解抗疫補貼,邏輯內核是一樣的。都是完全罔顧個體權利,粗暴一刀切的權力任性。如不是被曝光上網,引極大爭議,估計沒這麼快改口「自願」。
「強制」是帶不來真正的消費力增長的。
陳佳慧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