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組圖)
十幾年改建下來,只剩下100餘處有記載的眷村,而非列管眷村被拆除的則不計其數。 雖然面對不可逆轉的凋落命運,但畢竟在臺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為臺灣軟實力做出多方註解的眷村文化,還是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視,各種保護也在有序展開。2009年,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布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
當時公告實施,將眷村拆除改為公寓大樓時,統計列管的眷村有將近900處。十幾年改建下來,只剩下100餘處有記載的眷村,而非列管眷村被拆除的則不計其數。 雖然面對不可逆轉的凋落命運,但畢竟在臺灣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為臺灣軟實力做出多方註解的眷村文化,還是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視,各種保護也在有序展開。2009年,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布老舊眷村文化保存選擇及審核辦法。
-
臺"文化部"設眷村文化輔導團 推動眷村博物館建設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文化部」表示,將與臺「國防部」等單位合作成立「眷村文化保存區輔導團」,並辦理高雄市「黃埔新村」成立眷村博物館事宜。 據報導,臺「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5日邀「文化部」報告「文化部對現有文化資產及眷村文化保存成果及相關作為之執行情形」。
-
「臺灣眷村」的歷史與文化
國民黨當局為此陸續建起了近 800 座簡陋的村舍來安置,亦稱眷村。由於眷村形成的歷史背景、居民組成以及特殊的生活空間,使得眷村成為臺灣特有的社區形態;來自大陸各地的人文、語言及習俗等,更進一步交織而成獨特而珍貴的眷村文化。
-
臺灣眷村文化
眷村規模 有研究資料指出,1950年代前後來臺的60萬國民黨軍人,僅有六分之一住於眷村,眷村僅為少數外省軍眷所擁有。不過根據臺灣婦聯會1982年之統計資料顯示,若不包含違建,全臺灣眷村共有879個,98,535戶。其中,若以每戶平均4.47居住人口計,約共有467,316外省人住民居住於眷村,約三成外省人居住於眷村。
-
關注「臺灣眷村文化」:眷村明天何去何從?(圖)
臺灣傳記作家王豐嚮導報記者介紹,眷村是臺灣外省人集中的小區,一些藝人或文化人如果是外省人,就有很多是來自眷村。眷村是早年外省人到臺灣的一個小區,主要是軍人家庭或是警察家庭。但近10年來,因為眷村慢慢消失,30歲以下的人很少出自眷村,都是50歲以上的較多。王豐指出,過去眷村就是外省人,和臺灣本土居民比較不同,但近20年已經幾乎看不出差別了。
-
出身左營眷村 林全:會努力保存眷村文化
(王錦河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3月2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準「行政院長」林全27日南下高雄左營海軍軍區,與高雄市長陳菊、臺灣海軍司令部中將副司令高天忠、臺灣海軍陸戰隊中將指揮官陳子鳳、高雄市臺軍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理事長趙怡和軍眷二代等人士一同在海軍忠烈將士紀念塔前向英靈鞠躬致意並參觀碑文。
-
探訪首個中國紅色旅遊文化村——從化宣星村
2009年,宣星村獲得了全國首個「中國紅色旅遊文化村」稱號,同年建立了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激戰雲臺山:一戰殲敵500多人1949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4軍132師奉命殲滅從化一帶的國民黨軍107師一部,之後再進軍廣州。
-
盼府城水交社眷村文化園區早日實現
中華日報發表社論稱,臺南市長許添財日前在市府主管晨報中,指示成立府城第十座文化園區─眷村文化園區,以「水交社」核心區為中心,將舊眷村與新眷村一併規劃。這項計劃如能順利完成,有助於彰顯眷村文化特色,促進族群融合。 一九四九年當局播遷來臺,從大陸移入大批軍人軍眷,為了安置他們的生活,各縣市乃擇地興建眷村。
-
從彩虹眷村、桃園眷村分析消費升級時代下的早餐文化
眾多的餐飲品牌,開始不斷的思考,如何對現有的品牌文化進行提升以更好地滿足消費者自我實現的需求;如何通過品牌文化佔據消費者的心智,進而在消費者心中擁有一席之地。打破傳統早餐經營模式類似於彩虹眷村、桃園眷村這樣的店鋪就是在消費趨勢下催生的產物。由桃園眷村原班團隊打造出來的彩虹眷村,採用的也是全時段經營策略,打破了傳統早餐店的經營思維。
-
臺灣古蹟最多城市不是臺南!僅10%學生知道全臺有多少古蹟
華夏經緯網11月2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地區古蹟多,但坐擁最多古蹟的城市是哪一座?府城臺南古色古香的街道騙到了不少學生選擇,但實際上最多古蹟的城市在臺北市,共有178座,臺南則是142座,而且僅有9.8%學生知道全臺擁有900多座古蹟。
-
清新澎湖 眷村和古厝村居生活大不同(圖)
早期福建移民在澎湖生活,形成閩南風格鮮明的古厝聚落;國民黨遷臺時,則讓澎湖這個戰略要地有了全臺最早的眷村。古厝裡的阿公阿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宗親關係為連結的聚落在這裡代代傳承。而用於安置軍眷的眷村則複雜得多,大陸南北各省、軍銜官階各異的外省人混居於此,潘安邦和張雨生更從這裡邁出藝術生涯的第一步。
-
臺灣寫真:50年「芳華」今作古 臺灣眷村又一宵
1956年開始,臺當局開始在全臺範圍內為官兵眷屬興建居住地,黑瓦頂、水泥灰牆、綠色窗框、紅色雙扉門、竹籬笆,是眷村民居的寫照。10年間,近千個眷村,10萬戶眷民,以獨特的聚落形態,發酵出獨一無二的眷村文化,也使臺灣有了更豐富的族群元素。 在桃園縣楊梅陸軍埔心眷村長大的張筱麟記憶裡,眷村的房舍多以黑瓦蓋頂、竹篩糊泥為壁,每遇颱風,搖搖欲傾。
-
眷村——他鄉的原鄉
據統計,1949-1960年間,大陸來臺人數約有60萬軍人以及政商各界人員,總計約150萬人。臺灣的眷村普遍建於這段時期,當時全臺灣共有眷村近800個。除了由日佔時期遺留的日軍營房外,大多眷村都建在政府公有土地上。由於早期的條件艱苦並幻想著幾年內返回大陸,所以大多數房子都是稻草頂、竹泥牆,稱為「克難房」。到了上世紀60、70年代,才由臺軍方修整,將大多數眷舍主體改為磚造。
-
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復生 回味竹籬笆生命與文化
(圖片來源:臺《聯合報》)雲林縣虎尾臺空軍建國眷村除了有濃濃的眷村人文風情與歷史,村內更有一段鮮為人知的228故事,儘管已遷村,再聽不到矮屋內傳出「林伯伯、李媽媽」熟悉的叫聲,但漫步這個深具戰地特色的小村子,早年那充滿人情溫馨、牆邊掛滿臘肉的感覺,依稀猶存。
-
光陰的故事:解讀臺灣眷村歷史文化
時光回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隨國民黨撤退來臺的軍人住在「政府」配給的宿舍(眷村),外省軍人及他們的妻小就在這特殊封閉的空間裡,和左鄰右舍延伸了許多有趣的話題,形成了臺灣特有的眷村文化。臺灣中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傳神地描述那個年代的故事,得到觀眾的熱烈共鳴,受歡迎程度就像臺灣去年熱賣電影《海角七號》。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這給當時樸實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情趣,也就是在這種文化的薰陶下,眷村的孩子幽默、而且樂於接納與包容。」 眷村裡有深深的眷戀 據劉臺平介紹,眷村的居民幾乎是以難民的姿態來到臺灣的,於是眷村成了陌生土地、陌生文化包圍下安全的避風港。眷村人有自己的鄰裡網絡、自己的社會關係,這形成了一些對眷村人特定的標籤。就是所謂的「外省人」。
-
聶豹:有核、有品和有力是桃園眷村產品文化的根源
特殊的形成原因,也造就了眷村文化對故往情感的集結、守護與傳承。而臺灣一共有900多個眷村,其中桃園縣最多,顧名思義,「桃園眷村」就是臺灣生活文化的一種映射。 燒餅、豆漿及油條是桃園眷村的爆款,基本上是每桌必點。 不過,桃園眷村的產品確實值其本身的價格,以桃園眷村的豆漿為例,選用國內最好的北大荒非轉基因黃豆,通過古法石磨、過濾,雜質非常少,所以更純正。 2、舉行消費者參與的文藝活動,增強消費體驗 為了增加顧客粘性,桃園眷村開闢了一個叫「小眷村」的區域,家長們帶小朋友來這裡開展親子活動。
-
眷村——文化歷史
今天想給大家講一講眷村的文化歷史。這裡曾有不敢想望的理想之鄉,這是昔人對於「眷村」印象了。黑瓦、紅牆的名作可做代表。那些「土臺客」竟然侵門踏戶、入侵眷村,我們父叔輩的最後堡壘,還要跨海回大陸的思鄉遠夢呢,怎容許本省人向我們姊妹示愛求婚啊?於是,電影裡,眷村巷弄就演出追逐打鬥了,匕首棍棒齊飛,眷村男孩怒髮衝冠了,外來的本省男孩噤若寒蟬,奔逃在猶若迷宮般的眷村巷弄之間呢,急欲尋以出.....眷村的文化歷史傳播甚廣,還有以眷村為主題的主題餐廳啊,顯得古老、溫馨,文化氣息濃厚,令人想去眷村探一探,訪一訪呢。
-
上海4家門店「停業」,桃園眷村怎麼了?
說起國民小吃升級,這些年有太多成功例子,但說起最經典的,很多餐飲人都會想起桃園眷村。它第一個把早餐店開到了LV旁邊,用極簡的設計凸顯出眷村文化的懷舊,把一杯豆漿賣出了調性。曾經,桃園眷村的早餐,要排隊兩個半小時才能吃到,如今已經不再人頭攢動,年後還關了幾家店。一度是國民小吃升級標杆的桃園眷村,正在面臨哪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