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瑋/撰文
【17】
浩如煙海的微信段子,標準就是要有幾個病句,幾個錯別字,幾個錯標點。缺少這幾個要素,那就不是微信。貧僧也不例外,按微信標準一樣不落,符合貧僧一慣低調作風。
——————————————————
話說正題。
把近代川菜的掌故逸聞這麼一捋(音:lǚ),發現近代川菜在成型期,被注入了大量外菜系的優秀基因,採取了要麼移植,要麼仿製,要麼嫁接的學習手法,產生了大量在今天被視為傳統的川菜,似乎感覺川菜的血統似乎不太純正,怎麼看,怎麼像隔壁的老王。
事實上,倒也並非如此,只是很多菜餚被我們跳躍了沒提。比如合川肉片,合川的。涪陵榨菜,涪陵的。棒棒雞,樂山的。水煮牛肉,自貢的。醋熘雞,重慶的。燈影牛肉,達縣的(一說重慶)。
但是確實,外來的名菜,並不少。
當年,在麻婆豆腐爆紅的時候,還有一道菜,與之齊名,號稱「南慕容,北喬峰」,名字叫「八寶豆腐」。
八寶豆腐出身不凡,遠不是草根之流的麻婆豆腐可比擬,據袁枚考證,它是清朝「聖祖賜徐健庵尚書」的秘方。因為是秘方,只在私下流傳,估計著是傳兒不傳女的絕密級別。據說,為了得到這個方子,徐尚書光打點御膳房就花了一千多兩銀子——這是多少錢呢?給個參照物,紅樓夢賈府裡的公子小姐,一個月的月錢也才二兩銀子,一千兩,相當於要連續不間斷的領上42年,差不多是普通人一輩子的工資收入。
袁枚是清朝乾隆年間比較有名氣的詩人、散文家和文學評論家,但是,對於餐飲人而言,他一生當中最大的成就,或許應該是因為商業策劃需要而隨筆編撰的《隨園食單》,這本書,號稱中菜聖經,問世之初,便舉世聞名,從琉球等海外專程前來購書者,絡繹不絕。所以,袁枚的考證,相對還是比較靠譜的。
八寶豆腐裡的八寶,是一個在各地菜餚裡出現頻率都比較高的詞。
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八寶呢?
答案很尷尬,名為八寶,其實內容並不相同,同樣都是秘書長,烹飪協會的秘書長跟聯合國秘書長就遠沒法比。
菜餚裡的八寶,一般指八樣輔料——不能把主料算進去。在八寶豆腐這道菜裡,八寶分別是桂圓、白果、核桃、板慄、杏仁、火腿、豬肘和雞皮,有葷有素,算是符合均衡營養的科學飲食觀。
重慶白市驛板鴨也是一道傳統名菜,據說製法,來自《醒園錄》。而親民的蒜泥白肉,則源自滿族的「白切肉」。
關於蒜泥白肉,在十年前,曾經意外走紅,當時有個頗具形式主義的名字「晾衣白肉」——那年,我在《四川烹飪》工作,與同事去雅安採訪,其間見到一款菜餚,擺盤時,用食材搭建了一個類似農家晾衣服的架子,上面掛滿供食原料。回到成都,同事與大廚閒聊此事,遂被仿製,此後流傳於各地,並冠名「晾衣「——事隔多年,當年在雅安見到的菜餚叫什麼名字,已經模糊不清。
樟茶鴨子,是川菜的另外一道名菜,他的出現,與黃晉臨有關。
黃晉臨,屬於近代川菜中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般的人物,有許多傳說。
傳說之一,說他本是個縣官,或許是厭倦了官海沉浮,爾虞我詐,或者是這人情操高雅,不肯為五鬥米折腰,於是掛印辭職,回到成都洗手作羹湯,開了一家後來被寫入川菜史的「姑姑筵」。
另一種說法,說黃晉臨是個御廚,技術高超,就是滿漢全席也不在話下。因看不慣慈禧敗家,憤而辭行,回到成都開餐館,自己當執行長。
事情到底如何,現在弄不太清楚,但是不管怎麼說,這傢伙一定是個社會名流。李宗吾在《厚黑學》裡對他有所記錄,並邀請他加入「厚黑教」,死後安享冷豬肉。
據北京飯店考證,川菜裡著名的「樟茶鴨子」也是仿製品。那一年,黃晉臨在北京御膳房掌管慈禧太后的工作餐,學到了用福建漳州茶葉製作的「燻鴨」。因為慈禧這個敗家娘們特別喜歡「燻鴨」,故而出名。
黃晉臨仿製後,改用樟木為燻料,於是更名樟茶鴨子。但是北京飯店在自己出的菜譜裡,一直堅持使用「漳」字。
上述資料,來自熊四智教授的研究。熊教授生前(1937年7月——?)號稱國內餐飲八大金剛,一生著作頗多,很多都被推崇為餐飲工具書。所以熊四智教授的說法,多為行業公認。
關於熊老,我們在當代川菜部分進行解說,今天,就先到這兒吧……
【作品原創,歡迎轉發,轉載請保持文章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