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食育文化源遠流長,食育中蘊藏著眾多深刻的國學精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從只求吃飽,到如今追求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再到吃出涵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
加強科學宣傳,助力食育知識傳播,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點擊播放 GIF 0.6M
食醫—自古有之
早在兩千多年前,古人就對飲食養生健身提出了較為系統的辦法。王宮中把「食醫」列於眾醫之首,又說明了當時對食養、食療的重視。
《周禮·天官·食醫》:「食醫,掌和王之六食、六飲、六膳、百羞、百醬、八珍之齊。」食醫,是周代官方衛生機構中負責帝王飲食衛生專科及其醫生,是掌管宮廷飲食滋味溫涼及分量調配的醫官。
到唐代,飲食療法已經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
一代名醫孫思邈主張「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既食療不愈,後乃用藥爾。」他還寫《食治》一卷,開食療專著之端。
食育的產生與發展
現代生活中,隨著亞健康、慢性病人等人群不斷增加,「藥補不如食補」的說法不斷深入人心。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飲食養生保健的重要,食療也出現了從未有過的大普及。
醫院有營養醫師,藥膳房有藥膳師,賓館、酒家有廚師,而各家各戶都有主管操持飲食的人。他們所關注的不再只是「吃飽」,而是要「吃好」。
現代食醫已經進步到個性化科學食療,是一次更大的進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根據個人身體飲食的過剩和缺乏來科學調節飲食結構防病治病,終於誕生了食育。
何為食育?
食育既包含了生命、自然、感恩這樣的人類通識文化,又包含了均衡、協作、飲食習慣這樣具體的生活文化。
一位大學教授進行了一個針對孩子味蕾的研究,竟發現超過三成的孩子連基本的甜酸苦辣都不會分,原因孩子吃垃圾食物太多,連食物的原味也忘記了。
食育就是生命教育,是大家感知真正的食物原味,承傳對自然的崇敬之心。
各國的飲食文化
食物教育本身是一個很有趣的命題,在不同文化的土壤裡,開出了截然不同的花朵。
日本的包羅萬象、英國的飲食課程、義大利的慢食、法國的感知、芬蘭的廚房教養...... 無一不是其基於本身文化與面對社會問題做出的答案。
英 國——從食物的生產到食用
英國在學校是有烹飪課程的,課程內容是前一個星期給出菜譜讓孩子們準備,其實很多都是預調好的,這也能側面看出英國本身飲食文化的一些特徵。在其社會本身的參與的基礎上,政府近些年也參與其中,大大加快了其食物教育的普及。
義大利——食物教育的慢食文化
浪漫的義大利,其食物教育最核心的東西是對抗快餐文化的慢食理念。
義大利政府也從今年開始,全面禁止在校園販賣含糖飲料給學童。以慢食在非洲推動的「千園計劃(1000 Garden)」為例,千園計劃希望在各校園或小區開闢共同菜圃,讓當地居民重新種植並烹調消失的原生作物。
法 國——從基本知覺進行認知
講究餐飲文化的法國人,近期開始推行一個為期三年的教育計劃,在課堂上教導小學生,怎麼運用各種感官來品嘗食物,目的除了避免兒童肥胖症跟糖尿病之外,也讓他們從小了解,食物真正的原形原味是什麼,長大後就懂得選擇!
原來老師要學生邊吃邊寫下來他們的想法,教學生選擇辨識健康的食物,連美國人也特地來參訪。
芬 蘭——簡單料理 簡單融入
芬蘭盛產各種漿果,簡單的料理文化,可以更簡單的融入到孩子基本的教育中,簡單並且易於實施。
芬蘭的料理很適合進行「廚房教養」,因為當地料理的最大特色就是「簡單」,除了食材的選擇多是未經加工的食物;在烹調方式上,也少有所謂的大火快炒或高溫油炸。極簡的調味反倒凸顯了鮮蔬本身的美味。
在我國,我們有非常悠久的飲食文化教育,同時還形成了我國自己的中華飲食文化圈。
與「食」相關的教育活動,在培養國民身心健康,普及食品安全知識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食育是傳授食品科學知識,傳播飲食文化,使公眾養成健康飲食觀念和行為的教育。
食育是提升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是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最終達成科學認知、合理膳食、品鑑知禮、傳承文化的教育目的。
食育不僅是一項教育事業,而且是關係到整個社會進步的強有力推手。健康中國,營養先行,東科教授團隊一直在行動!
東科教授食育廚房項目,旨在通過食物營養搭配、膳食調理、科學烹飪培訓。感悟中華傳統食醫魅力,給孩子健康養育,給身體營養療愈,給愛人美好食慾,營造有愛有健康的幸福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