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食育改變舌尖上的未來

2020-12-13 半月談網

食育是指飲食教育以及通過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各方面教育,其目的不僅是促進學生的健康,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獨立處事能力、愛的能力等。

「僅37%的中西部農村小學生知道含蛋白質最豐富的食物。僅10%的學生知道《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或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中國兒童少年營養與健康報告2014》(以下簡稱報告)日前發布,報告主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副所長馬冠生研究員說。

當前,學生和家長營養素養低,學校食育投入缺位,營養信息混亂,中小學生不健康飲食行為普遍,與營養相關的疾病日趨蔓延,這些都嚴重危害著我國中小學生的健康。同時,食物浪費嚴重、飲食禮儀逐漸消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者越來越多、傳統「食」文化面臨危機,學生食育問題緊迫。

什麼是食育?我國中小學生食育面臨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不健康飲食行為普遍

小林是遼寧省某中學的高二住校生,「早上困,沒食慾,不怎麼去食堂吃飯」。小林告訴記者,他早上的飲食習慣是帶上從小賣部買來的可樂、薯片或者營養快線,第一節課下課時再「補充能量」。

報告顯示:我國部分城市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有3天以上不吃早餐的比例分別為4.9%、10.2%和8.7%,有超過80%的中小學生早餐僅包括1類或2類食物,營養質量較差。中小學生普遍食用零食,食用冷飲類、油炸類及薯類等營養價值低的零食的學生比例上升,而食用新鮮蔬菜水果類、穀類等營養價值高的零食的學生比例下降。飲料在中小學生中的消費很普遍,消費量呈不斷增加的趨勢,其中含糖飲料的飲用比例上升幅度明顯,而牛奶、酸奶以及果蔬飲料的飲用比例呈下降趨勢。

報告顯示,許多孩子有邊吃飯邊看電視的習慣,特別是晚餐,正是動畫片播放的時間,孩子常常把心思放在電視上,影響了進餐。有調查顯示,北京等7城市中小學生中約有16%看電視、使用電腦/上網時總是或經常吃零食。城市中小學生食用西式快餐比較普遍。一項7城市的調查顯示,有65.0%的小學生食用西式快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比例分別為58.5%和53.6%。

缺乏食育帶來的不健康飲食行為,也導致了一些營養相關疾病的蔓延。除了常提及的肥胖超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出現了低齡化趨勢,正逐漸威脅兒童少年的健康。一項在6個省會城市進行的調查顯示,10歲及以上兒童中有5.0%甘油三酯高,2.6%血壓偏高,2.7%血糖水平偏高。2010年我國學生體質調研結果顯示,7至22歲城鄉學生中,仍有超過5%的女生營養不良;仍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被檢出血紅蛋白低,城市7歲男生、女生的低血紅蛋白檢出率與2005年相比反而有上升趨勢。

「食育的缺位也使得食物浪費嚴重、飲食禮儀逐漸消失、『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者越來越多。」馬冠生說。

除了「吃什麼」,食育也包括「育什麼」。「『食育』是指飲食教育以及通過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各方面教育,其目的不僅是促進兒童少年的健康,還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培養他們保持健康的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獨立處事能力、愛的能力等。」馬冠生說,食育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飲食教育,指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來促進人們學習與食相關的知識,養成有關飲食的正確判斷能力,使其能夠實踐健康的飲食生活,從而實現健康的目的。二是通過飲食開展教育,即通過飲食相關過程進行的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教育,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人性。

營養知識缺乏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在做學生營養餐調查時,在農村發現了一個現象:許多農村家長不知道自家的雞蛋有營養,把雞蛋賣了換方便麵或者其他零食給孩子吃;不知道自家的胡蘿蔔有營養,用來餵豬。

「相同價格的雞蛋所提供的蛋白質、維生素A、鈣的量遠高於方便麵,而脂肪和鹽低於方便麵。」馬冠生說。

不僅在農村,在城市,一些家長也不知道什麼樣的食物真正有營養。有許多城市家長覺得保健品有營養,亂給孩子吃各種保健品,導致孩子性早熟。據媒體報導,有一名8歲女孩因服用過多的兒童保健液,導致內分泌紊亂,引起過度肥胖,這對她的心臟和其他臟器的發育都將造成傷害。

「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們需要10次甚至更多次嘗試新食物,才能接受並喜歡上它。許多家長以孩子不喜歡吃為由,放棄了培養孩子吃新鮮蔬菜、水果的健康飲食習慣,而選擇含糖飲料、油炸食品等孩子愛吃、但卻不健康的食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學生營養室主任研究員胡小琪說。

有研究發現,23%的父母會用食物獎勵孩子,10%的父母把拿走食物當作懲罰。「當食物成為工具時,很可能會影響孩子對食物的選擇或好惡。」胡小琪說。

調查顯示,孩子厭食多數是由於家長護理不當、誘食、逼食造成的,追食、逼食還可能導致兒童肥胖,是一種錯誤卻普遍存在的餵養方式。正確的做法是家長以身作則,不偏食、挑食,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學校食育缺位

在學校中,食育一直處於缺位的尷尬境地。

雖然1990年發布的《學校衛生工作條例》規定了「學校應當把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普通中小學必須開設健康教育課」,但在2001年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健康教育課已不再是中小學的一門單獨課程。2008年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是以體育與健康課程為載體,和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生物等相關課程結合滲透,但沒有規定如何具體「結合滲透」,從而造成健康教育課被邊緣化。

一方面是健康教育課被邊緣化,另一方面是食育課的缺失。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一直沒有獨立的食育課程。在被邊緣化的健康教育課程中,內容以預防傳染病、培養衛生習慣為主,營養健康教育僅作為其中的教學內容之一,更沒有像許多國家一樣開設烹飪課或者讓學生參與食堂配餐等活動。

除去課程缺失,薄弱的營養師資隊伍也影響了學校食育的開展。「在現實教學中,承擔健康教育教學任務的多是體育教師、班主任、校醫、生物教師或科學教師,營養專業出身的教師少之又少,而校醫的教學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學、科學教師的營養專業素養都較低。」馬冠生說。

至於食育教材,馬冠生用「似有卻無」來形容。「2008年,教育部印發了《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其中列出了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營養相關內容。但目前我國沒有系統全面、通俗易懂、形式活潑的適合中小學生的食育類教材。」

食育教育中的一項是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但是受條件限制,許多學校沒有食堂讓孩子們幫廚,也沒有農場讓孩子們去體驗養殖或種植。而有食堂的學校,大都是全盤包辦,餐食和餐具全都擺好,孩子只負責吃就可以了。孩子們無法體會勞動的樂趣和辛苦,更無法學習團結協作和承擔責任。

胡小琪介紹,某小學為了響應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去一個農場採摘蘿蔔和紅薯。興致勃勃的孩子們帶著工具到了農場,卻發現蘿蔔和紅薯早已被拔出來堆在地上,而老師讓每人撿幾個裝進袋子裡就回來了。問其原因,竟是學校怕麻煩、怕學生受傷。

薄弱的營養意識,更值得重視。胡小琪看到,某農村食堂張貼的所謂「營養食譜」就是「豬肉、雞肉、燒鴨」這樣的字樣。「一些地方的教育部門領導和學校領導對營養不重視,覺得孩子的學習才是第一位,沒有精力也沒有必要講營養。一些基層學校的決策者缺乏營養知識,選擇採購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如奶飲料、點心等)給孩子們吃。食堂人員的營養知識缺乏。學校食堂管理者大多是非營養相關專業人員,尤其是農村學校食堂,管理人員都沒經過營養知識培訓。」胡小琪說。

北京市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50%的學校配有營養師,規模小的學校食堂中營養師及高級別廚師嚴重缺乏。農村地區的食堂人員對營養知識更是知之甚少,以為食譜中有魚有肉就是營養餐。一項對全國6城市小學的調查顯示,僅四成教師知道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對食物營養價值、學生營養需求等知識缺乏了解。

各盡其職,形成合力

市面上銷售的普通奶茶是孩子們喜歡喝的一種飲料,但營養價值不高,怎樣讓孩子認識到這點呢?北京育才學校進行了一個簡單有趣的實驗。

把三個奶鍋分別放到電磁爐上,將純牛奶、市售奶茶、傳統蒙古奶茶各50毫升分別倒入奶鍋中,開始加熱。等奶鍋中的液體沸騰時,分別將10毫升的白醋加入到液體中,用筷子攪拌,直至奶鍋中的水分全部蒸發。觀察倒入食醋後加熱過程中、加熱完成時奶鍋中三種液體的變化。

實驗原理是食醋中的酸性物質會使蛋白質凝固和沉澱。純牛奶、市售奶茶、傳統蒙古奶茶這三種液體,如果含有蛋白質,和食醋混合後會出現凝固物和沉澱物。孩子們通過實驗發現:市售奶茶中牛奶含量很少,所以不能僅憑食物名稱來判斷食物的營養價值。市售奶茶還是少喝為妙!

「學校覆蓋人數廣,學生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同學之間影響最大、最直接,以上特點使學校成為食育的關鍵場所。國內外許多研究也證明,開展以學校為基礎的營養宣教活動,可以顯著提高中小學生的營養健康知識,改善他們對待營養健康的態度,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因此,學校應按照國家規定,把食育落到實處。」馬冠生建議,學校應開設食育課、將食育與各學科相互融合、開展多種形式的食育推進活動、配備營養師,另外,還應該增加親身體驗活動、提高教師的食素養,進行家校互動等。

家庭教育在食育中至關重要。

胡小琪認為,加強食育,家庭是第一站,父母是第一任老師。家庭食育的原則是「隨時隨地把孩子融入到家務活之中,讓他們在生活中成長」。胡小琪建議,只有父母掌握科學的知識,擁有正確的態度和技能,才能通過家庭食育培養孩子健康的能力、生存的能力和愛的能力。言傳身教,從帶孩子去農貿市場購物開始,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同時,家長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一定要自己先做到。家長自己要實行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生活方式,以身作則培養孩子早睡早起、吃早餐、不挑食不偏食等健康習慣。

讓孩子多參與家務勞動,也成為專家共同的呼籲。

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華裔物理學家朱棣文認為,做飯能鍛鍊能力,同事們到他家,都是他自己做飯。他認為動手做飯跟做實驗一樣,可以訓練一個人的專注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在冰箱裡找剩菜,拿僅有的材料下廚,在有限資源中求變,這種經驗、能力,對他日後在研究中解決所面臨的瓶頸問題,有很大的幫助。朱棣文認為,所有男性應以能烹飪為傲,也應該讓孩子從小學會下廚。

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博士與朱棣文的看法不謀而合,過去他在選拔優秀學生入大學時,曾淘汰了被一些人認為「非常優秀」的孩子。當時孩子的父母很不理解。李遠哲以為,這些只會念書的孩子,連煎蛋、煮蛋都不會,怎麼可以做實驗?

「適當做家務會成為調節孩子生活的重要內容,尤其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在成長過程中,這比學習知識還要重要。家長應讓孩子儘可能多地參與到食物的採購、準備、烹調、餐具擺放和清潔工作中,讓孩子在這些過程中認識食物、懂得如何選擇營養健康的食物、如何製作食物,並能培養孩子健康膳食、數學邏輯、理財規劃、動手操作、創作想像、責任心等各方面的能力。」胡小琪說。

「『食』是全社會的問題,食育涉及方方面面,倡導食育需要國家各級政府部門、家庭、學校、社區、企業等各盡其職,各司其責,形成合力。只有全社會齊行動,才能解決我國中小學生乃至全社會面臨的『食』問題,提高我國人口整體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實現每個人的『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復興之夢。」馬冠生說。 (記者 李小偉 張春銘)

食育十重「霾」

部分中小學生不吃早餐,超八成中小學生早餐營養差

普遍食用零食,含糖飲料的飲用比例上升

浪費食物、五穀不分、飲食禮儀逐漸消失

農村家長營養知識嚴重匱乏,城市家長盲目給孩子服用保健品

家長拿食物當獎品或懲罰等誘食、逼食行為普遍

中小學健康教育課被邊緣化,食育課程缺失

缺乏讓學生體驗勞動樂趣的實踐條件

中小學營養師資隊伍薄弱,缺少食育教材

教育行政部門、學校管理者、教師等營養意識薄弱

配備營養師和高級廚師的中小學較少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半月談網"的所有作品,均為半月談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任何報刊、網站等媒體或個人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連結、轉帖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需授權,點擊 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申城中小學新學期推廣「食育」課程 改變「舌尖上的未來」
    原標題:45分鐘午餐時間,也是一堂育人課  一篇題為《和日本小孩吃飯,才知道什麼是輸在起跑線上》的文章日前刷屏朋友圈。日本小學生吃飯時良好的禮節習慣和飯後處理垃圾的專業程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是全世界最早推廣「食育」的國家,2005年就頒布了《食育基本法》,把「食育」置於與智育、德育和體育同樣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學普及推廣。
  • 郟縣:食育教育託起「舌尖的安全」
    左邊是黃澄澄的油菜花,右邊是綠油油的麥苗,4月3日,在郟縣新城幼兒園禮堂內,舞臺被農作物裝點一新,河南省食育實驗基地集中授牌暨結對幫扶捐贈儀式在此舉辦,來自郟縣的新城幼兒園、安良中心幼兒園、郟縣中小學素質教育基地等三所學校接受授牌
  • 食育:餐桌上缺失的素質教育
    從那時起,她便開始查找材料,了解日本等其他國家的食育教育和發展模式,她希望:「國內也可以開闢全新的食育教育。」  「食育」二字,字面意思簡單好懂,但到底什麼是食育?食育教育包含哪些具體內容?  其實,食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早就有所體現和傳承。
  • 能夠統領「德智體美勞」的「食育教育」,中國比日本晚了100多年
    「從2018年開始,社會上有越來越多活躍的企業去做食育這件事,但是單靠講課再怎麼努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有足夠的師資,就可以把這個事情推動得更加廣泛,更加可持續,社會對於食育的認識也就更普遍一些。中國社會想大規模推動食育工作,就需要有更多能夠從事食育培訓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大力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劉璐告訴記者。
  • 食育:舌尖第一課,幸福人生的重要教育
    在我國,食育文化源遠流長,食育中蘊藏著眾多深刻的國學精髓,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食物有了更深層次的要求。從只求吃飽,到如今追求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吃得科學;再到吃出涵養,吃出健康,吃出文化。加強科學宣傳,助力食育知識傳播,在當今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 能夠統領「德智體美勞」的「食育教育」,中國比日本晚了100多年
    「從2018年開始,社會上有越來越多活躍的企業去做食育這件事,但是單靠講課再怎麼努力都是有限的,如果有足夠的師資,就可以把這個事情推動得更加廣泛,更加可持續,社會對於食育的認識也就更普遍一些。中國社會想大規模推動食育工作,就需要有更多能夠從事食育培訓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大力開展師資培訓工作。」劉璐告訴記者。  食育這件事還沒有被廣泛認知,的確需要有更多人去做這項工作。那麼誰去做更合適?
  • 常州推15所食育教育試點學校 探索食育模式
    近日,記者從15所試點學校中選取4所學校進行了採訪,展示這些試點學校在食育教育中探索的有效方式。市一中:食育中培養學科融合能力5月2日,市一中高一年級的「品味生活,擔當未來」主題班會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 中國食育(2020)線上分享論壇即將開播
    食育,即飲食教育,包括生命與營養科學知識的教育,良好飲食習慣的培養,人與自然、人與環境和諧的教育以及飲食文化的傳承弘揚。  很多國家基於本國國情,在食育方面做了不同的努力與實踐。  像踐行食育最典型的國家——日本,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其在2005年制定《食育基本法》、2006年制定「食育推進基本計劃」等,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在全國範圍普及推廣。美國因為之前嚴重的兒童肥胖問題意識到食育的重要性,開展了「從農場到學校」(Farm to school)的食育行動。
  • 「舌尖上的安全」 2018兒童食育工作總結會在鄭州舉行
    活動現場   人民網鄭州1月16日電 (霍亞平)1月15日,2018兒童食育工作總結暨推進會在河南省實驗幼兒園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51所幼兒園、河南食育推廣基地負責人、教育行政管理人員及河南省實驗幼兒園保教人員
  • 食育是生存之本、教育之本
    □記者 劉永生  編/者/按/    今天是5月20日,國家把這一天定為「中國學生營養日」,今年中國學生營養日的主題是「樹立食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  設立「中國學生營養日」,目的是在學生中開展營養教育工作,倡導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的理念。
  • 「食育」要從娃娃抓起
    □錢夙偉「應將『食育』放在與『德智體美』同等重要的位置。」2018年7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潔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宗耕合作,牽頭組織「中科院食育研究團隊」,兩年來在全國若干地區中小學校開展了一系列「食育」活動。
  • 九陽希望廚房食育夏令營:生活既教育食育融入自然
    中新網8月24日電 早在2010年,九陽集團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籤訂捐贈協議,設立九陽希望基金,計劃將在未來十年內捐贈5000萬,專項用於為貧困地區中小學校援建1000
  • 《知食中國》節目啟動: 讓食育教育傳播傳統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因此,單純從身體健康層面,對孩子加大食育教育就變得非常重要。同時,中國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美食文化由來已久,無數文人墨客為各類食物撰寫了不少的文字作品,形成了區域性的文化,讓孩子們從美食中領受文化的厚重,感受人文情懷的溫度,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應有之義。
  • 因「食育」自然教育同農莊天然關聯,不得不知的「食育」四層境界
    所以,食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孩子們回到生活本身,發現無所不在的美,把平常的一日三餐,都變成舌尖和美的享受。 作者:郭海巖(自然教育·研學實踐基地 / 首席架構師)前一陣,國內某小學爆出了「營養餐」造假醜聞,孩子們在學校的午餐竟然是半碗毫無營養的乾麵條。
  • 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原標題:專家呼籲中小學亟待加強「食育」教育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22個省份699個縣開展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國家試點工作,近10萬所學校開餐,受益學生近2300萬人。另有19個省份529個縣開展了地方試點工作,覆蓋學校近4萬所,受益學生達1000餘萬人。
  • 娃娃報菜譜吃飯香,食育教育有創新 --鄭州教育信息網
    食育,即關於「吃」的教育,是通過飲食觀念、營養、飲食安全、飲食文化等知識教育,結合多種多樣的烹飪、栽種等實踐教育,讓幼兒獲得有關「食」的知識,具備選擇「食」的能力,培養幼兒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意識,理解和傳承食文化,養成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一直以來,鄭州市實驗幼兒園在食育工作以多種方式調動幼兒參與的積極性。
  • 全面「食育」,滬上中小學整裝待發
    全面啟動「食育」後,上海中小學將繼續不折不扣執行安全與營養標準,讓學生吃得安心,更令家長放心。  時代中學是靜安區唯一的寄宿制初中,辦學以來一貫重視學生一日三餐的管理與指導工作。學校由校長領銜,組建衛生安全領導工作小組,加強學校的各方面健康衛生工作。在學生用餐管理上堅決做到校長重點關注,專職衛生保健教師檢查指導,學校家委會巡視監督,確保學生用餐的安全、適宜、營養均衡。
  • 樺甸市第三中學啟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主題教育活動
    (文圖/齊志文)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日前,樺甸市第三中學啟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主題教育活動。在9月15日清晨的升旗儀式上,學校領導宣讀了《光碟行動倡議書》,教師代表石瑩,學生代表學生冀彥鈞、姜歡書代表全體師生表態發言。發言結束後,分別由學校校級領導、全體班主任、學生代表近600人在「樺甸市第三中學開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條幅上鄭重籤名,並表示將: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從我做起。
  • 首屆兒童食育研討大會在鄭州召開,天然食品聯盟助力本土食育教育
    通過食物教育、攝食教育等,讓孩子們從認知上遠離垃圾危害食物,從情感上接受健康、天然食品,從行為上親近大自然。對孩子開展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培養其「健全的身體、創造的能力、服務的精神、合作的態度、世界的眼光」,真正「做現代中國人」。
  • 從「食慾」到「食育」,「舌尖」課堂在這樣做!
    對於學校和供餐企業而言,學生餐杜絕浪費,除了在宣傳教育上做文章,更要在飯菜質量上精益求精,以及為孩子提供適量的飯菜。哪些菜學生們愛吃?杭州一中學開學後,食堂每周讓學生投票選菜品,自己決定午餐吃什麼。食育教育至關重要杜絕學生餐浪費,樹立孩子的節約意識,進行食育教育至關重要。「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一詞最早起源於日本,由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1896年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