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成為新「食」尚後,不乏蹭熱度的形式主義事件頻博「眼球」,被網友們質疑。
當今中小學校園裡的00後新一代,有較強的自主意識,形式主義的「言傳身教」 簡單粗暴,往往只會陷入「自我感動」式的教育,適得其反。
不過,近期全國各地也有不少校園寓食於教,令人眼前一亮。
寓教於樂:校園萌貓「說」節儉
頭頂著吃不完打包的食物、嘟囔著「吃不完兜著走」走出食堂的博文貓;
戴著廚師帽,一臉嚴肅教育小貓「盤中餐來之不易,浪費可恥」的博文貓;
大叫著「一粒也別放過」撲向餐盤裡最後一顆飯粒的博文貓……
浙江衢州二中美術老師李海俊創作的這組動漫萌貓火了!通過這種形式向學生宣傳「節糧」「節能」意識,寓教於樂,高人一籌!
動漫這種形式本身就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而且,從小事做起,萌貓們「行事說話」接地氣兒,這樣鮮活靈動的宣傳很容易讓00後們欣然接受、自覺踐行!
現實中的博文貓身份獨特,它們是該校校園文化的一部分。衢州二中建校歷史悠久,校園植被豐富,吸引了鷺鳥、松鼠、綬帶鳥、刺蝟等十餘種小動物在校內生活。其中最受歡迎的十幾隻博文貓,常常出入教師、校園主幹道,深受師生們喜愛。
有「食慾」、有「自主權」的學生餐
飯難吃是「光碟行動」路上的絆腳石。
日前,就有市民在青島政務網上反映,由於學校學生午餐不好吃,導致一方面學生吃不飽,影響成長發育;另一方面剩飯剩菜浪費嚴重,也給家長帶來經濟損失。因此請求市教育局監督中小學生午餐情況。
對於學校和供餐企業而言,學生餐杜絕浪費,除了在宣傳教育上做文章,更要在飯菜質量上精益求精,以及為孩子提供適量的飯菜。
哪些菜學生們愛吃?杭州一中學開學後,食堂每周讓學生投票選菜品,自己決定午餐吃什麼。學生一餐是兩菜一湯,番茄炒雞蛋、番茄蛋湯分別稱霸素菜榜和湯菜榜,另外香酥雞腿、香酥雞米花等也排名靠前。
北京門頭溝妙峰山民族學校食堂,在飯菜口味上下功夫,精心設計菜譜,增加菜品種類,做到營養搭配,提高菜品的口感和質量。中午午飯時間,學生們分批到食堂就餐。低年級的學生由工作人員統一打飯,學生吃完後,可以再次根據需求取餐,高年級則可自主選擇菜品和份量。
學生餐「眾口難調」,是不爭的事實。據《南方周末》報導,深圳德保集團的學生營養餐每周菜品不重樣、專業營養師根據季節性食材及營養搭配設計月菜譜,每周還會根據校方和家長的反饋意見進行調整,但公司在對深圳幾家小學的電話隨機回訪中,仍有「五花八門」的聲音:「肉量比較少,建議搭配更多青菜」,「整體還不錯,孩子說有點辣」,「有時好吃,有時不好吃」。
在有條件的學校,改配餐制為分餐制,或者讓學生有自主權的自助餐,按需取用,也是杜絕浪費的方式。
寧波市四眼小學從學校客觀條件出發,選擇了一個班試點「定量申領、全員光碟」:老師通過大量統計,匯總出班級孩子的基本食量數據。食堂工作人員購置了藍、白、紅三色餐盤,來對應食量偏多、適中和偏少的孩子,並且在年級段設立了添飯、添菜處。
為了減少因為分量太多而造成的餐飲浪費,北京市東城區十幾所學校等都開展了進班分餐制。
據《南方周末》報導,2010年,玖福團膳開始嘗試校園自助餐模式,包含兩葷、四素和四種主食。小學生的就餐標準為10元/人,初高中12元/人。統計發現學生的浪費率降低了75%,相當於每年節省食物340多萬公斤。不過,這種方法在學校有食堂的條件下才可能推廣。沒有食堂的學校也可以將桶裝菜搬到教室,學生用餐盒自取。前提是,供餐公司必須按照學生的需求準備飯菜,避免每餐剩菜數量過多。
媒體也曾報導過上海市楊浦區二聯小學食堂,該校為高年級學生提供自助午餐,每天葷菜可以二選一,小葷、素菜、點心、米飯、湯自由選擇,最少有七八樣菜式供孩子們選擇。
自助餐的菜單費盡心思,既要考慮營養、成本,也更重視孩子們的口味和習慣。比如孩子們不喜歡大塊素菜,胡蘿蔔、香菇之類的就被切成絲或者丁,炒成小葷、炒飯,或者做成餡料,包進餃子、包子,而素雞就換成紅燒豆腐或者豆腐羹;挑魚刺最麻煩,那就換成沒有刺的魚塊……
據報導,自助餐在楊浦區的多所學校推廣。有了選擇權,學生們倒飯的現象好了許多。不過相比小學生,一樣是自助餐,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浪費更突出。
食育教育至關重要
杜絕學生餐浪費,樹立孩子的節約意識,進行食育教育至關重要。
「體育智育才育即是食育。」「食育」一詞最早起源於日本,由養生學家石冢左玄在1896年提出。
2005年日本頒布《食育基本法》。日本政府將食育視為智育、德育、體育的基礎,作為一項國民運動,通過對食物營養、食品安全的認識以及食文化的傳承、與環境的調和、對食物的感恩之心等,來達到「通過食育,培養國民終生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人性」這一目的。
據《體系化的日本小學食育》介紹,日本小學食育不僅限於教師在午餐時間的就餐指導,還與各學科聯動,與家庭、社區聯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食育體系。
食育是源於生活的教育,也是回歸教育的生活。從《「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國民營養計劃(2017-2030年)》到近期的《關於做好秋季學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等,都強調要加強中小學生營養改善和健康教育力度,進行食育教育。
近年來,北上廣深等不少地區也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食育教育,將勞動教育、感恩教育、禮儀教育、審美教育等滲入其中。
每年10月下旬,廣東佛山北滘鎮華附南海實驗高級中學都會組織學生到肇慶市懷集縣詩洞鎮進行為期一星期的「學農」活動,與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作,割稻穀、落花生、挖田薯,並進行課題研究,諸如「關於肇慶走地雞的飼養的調查報告」「探討雜草植物與農村環境的相互適應性」等。
遼寧省實驗學校將食堂改造成了網紅文化食堂「知食學堂」, 將「食育文化」和師生創意、藝術景觀融為一體,並開設了涵蓋「知食物、知食器、知食禮、知食文化」等內容的食育課程。
上海復旦初級中學不僅在食育的禮儀規範等方面,制定了《復旦初中學生用餐禮儀規範》、《復旦初中午餐管理要求》等常規管理制度,還組織學生們走進食堂後廚,拍攝了食育紀錄片《大鍋菜的味道》,用攝像機鏡頭記錄下學校食堂師傅們從一早的切配工作到中午的打菜分飯、搬箱運輸等日常工作的一天,感受食堂後廚師傅每天工作的艱辛。
此外,各地學校也在紛紛推出學做菜等各類豐富多彩的動手實踐活動,開展食育教育。
食育教育包含了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的內容。從本質上來說,它是一種多維度的教育方式,也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與社會一致推動。
與日本等食育教育領先的國家相比,我國的食育教育目前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