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2020-12-16 科學網

新研究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載體蛋白質組限制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9 13:30:20

美國南加州大學Christopher M. Rose、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Bernhard Kuster等研究人員合作為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定義了載體蛋白質組限制。這一研究成果於2020年12月7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方法學》上。

研究人員表示,質譜法單細胞蛋白質組學(SCoPE-MS)是最近引入的用於量化多路復用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儘管這項技術令人興奮,但基礎技術(等壓標記和質譜(MS))存在技術局限性,有可能影響數據質量和生物學解讀。當使用載體蛋白質組(即單細胞蛋白質組量的25-500倍的樣品)進行肽鑑定時,這些限制尤其重要。

研究人員進行了控制實驗,增加了載體蛋白質組的數量,並評估了定量準確性,因為這與質量分析儀的動態範圍、多路復用水平和所採樣離子的數量有關。研究人員證明了增加載體蛋白質組水平需要同時增加採樣離子的數量,從而保持定量精度。

最後,研究人員介紹了單細胞蛋白質組伴侶(SCPCompanion),該軟體工具可以快速評估單細胞蛋白質組數據,並推薦儀器和數據分析參數以提高數據質量。

附:英文原文

Title: Defining the carrier proteome limit for single-cell proteomics

Author: Tommy K. Cheung, Chien-Yun Lee, Florian P. Bayer, Atticus McCoy, Bernhard Kuster, Christopher M. Rose

Issue&Volume: 2020-12-07

Abstract: Single-cell proteomics by mass spectrometry (SCoPE-MS) is a recently introduced method to quantify multiplexed single-cell proteomes. While this technique has generated great excitement,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ies (isobaric labeling and mass spectrometry (MS)) have technical limitations with the potential to affect data quality and bi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ese limitations are particularly relevant when a carrier proteome, a sample added at 25–500× the amount of a single-cell proteome, is used to enable peptide identifications. Here we perform controlled experiments with increasing carrier proteome amounts and evaluate quantitative accuracy, as it relates to mass analyzer dynamic range, multiplexing level and number of ions sampled. We demonstrate that an increase in carrier proteome level requires a concomit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ions sampled to maintain quantitative accuracy. Lastly, we introduce Single-Cell Proteomics Companion (SCPCompanion), a software tool that enables rapid evaluation of single-cell proteomic data and recommends instrument and data analysis parameters for improved data quality.

DOI: 10.1038/s41592-020-01002-5

Sourc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2-020-01002-5

相關焦點

  • Nature Methods|新方法再次提高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定量準確度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Sydney Brenner單細胞蛋白質組學在蛋白豐度檢測、轉錄修飾和翻譯後修飾方面填補了單細胞轉錄組學的空白。單細胞蛋白質組學質譜(SCoPE-MS)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定量分析多功能單細胞蛋白質組的方法,這種方法採用同位素標記和載體蛋白質組學來分析單個細胞【1】。
  • iTRAQ —— 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利器
    ),轉錄組學(transcriptomics),蛋白組學(Proteinomics)和代謝組學(Metabolomics)等。關於這些方面的問題,基因組學是無法回答的。所以,科學家們又進一步提出了後基因組計劃,蛋白質組(proteome)研究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是蛋白質(protein)與 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體,表示「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 《Cell》提出一個新「組學」:蛋白質-代謝小分子互動組學
    Paola  Picotti科學家們提出了一個新的「組學」——一個處理蛋白質和小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互動組學(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omics)。此前系統生物學家專注於基因組學或蛋白質組學,現在他們日益發現了蛋白質-代謝小分子之間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 研究揭示工業微藻應激產油的蛋白質組動態規律
    為微藻產油工業化提高產量
  • 水生所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56個新發現的蛋白編碼基因,在之前的研究中被錯誤預測為長鏈非編碼RNA(LncRNA);鑑定到268個可能具有重要功能的微小短肽(micropeptides
  • 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完成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Seer,蛋白質組學領域的 「Illumina」?
    蛋白質與納米粒子結合的特性在功能上相當於,可以取代複雜的生化實驗室工作流程,用於為深入、無偏的質譜(MS)準備樣品,並將生物液體中捕獲的數千種蛋白質作為蛋白質組學研究。而任何溶解的生物樣本都可以用納米粒子進行檢測,包括細胞或組織勻漿、血液或血液成分(如血漿或血清、尿液)、唾液、腦脊液和滑膜液。可以有選擇性地、可重複地和無偏的方式對蛋白質組進行深度採樣。
  • 實力乾貨—蛋白質組學(iTRAQ)
    現在有一種很火的蛋白定量技術叫做iTRAQ,相信很多接觸過蛋白組學方面研究的童鞋們都有耳聞,不過可能大多數人對它沒有比較深入的了解,現在小知帶領大家一起來好好了解下這種超厲害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組學這個詞慢慢的被大家所熟知,包括基因學,轉錄組學,蛋白組和代謝組學等。
  • 蛋白質組學——iTRAQ技術簡述
    隨著高通量、高靈敏度、高解析度生物質譜技術的出現,蛋白質組學技術取得飛速發展,人們不再滿足於對一個細胞或組織的蛋白質進行定性研究,而是著眼於蛋白質量的研究,於是蛋白質組學概念就被提出,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 科學家完成模式硅藻的蛋白質組精細圖譜
    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是海洋硅藻的模式生物,其基因組序列於2008年公布,但目前基因組的注釋仍很不完善。蛋白基因組學(Proteogenomics)是利用蛋白質組學數據,尤其是高精度的串聯質譜數據,結合基因組和轉錄組數據對基因組進行深度注釋。
  • 蛋白質組學技術及其在中藥複雜體系研究中的應用
    複方的研究中既需要研究各單方中各化學成分的生物活性, 又需要研究各單方之間的配伍規律及其協同作用方式等。因此, 中藥複雜體系的作用機制研究中迫切需要應用現代科學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手段, 探索適合中藥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模式, 才有可能真正揭示其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 使其「複雜而可知」。中藥包括複方的現代化研究一直是中醫藥界多年來關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
  • 誰是蛋白質質譜與蛋白質組學領域世界第一牛人?
    考慮到科學網的大多數網友對蛋白質組學並不了解,先簡單科普一下,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蛋白質組學(Proteomics)一詞,源於蛋白質(protein)與 基因組學(genomics)兩個詞的組合,意指「一種基因組所表達的全套蛋白質」,即包括一種細胞乃至一種生物所表達的全部蛋白質。」
  • 中國蛋白質組學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蛋白質組學是一門新興但發展迅速的學科。近年來,國際上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加大了對蛋白質組學的支持力度,這一研究領域也由此成為各強國科技角力的新戰場。2011年將是我國「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為做好未來五年蛋白質組學的研究工作,明確主要發展方向和科學問題,探討包括蛋白質組學設施在內的我國生命科學大設施的戰略部署、建設和管理,我們在金秋十月的北京召開了這次香山科學會議。與會專家中不僅有多位兩院院士和國內在不同領域作出突出成績的中青年科學家,還有多位海外科學家,他們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共同為推動中國蛋白質組學研究向更高層次和水平發展獻計獻策。
  • 【蛋白晶片法or質譜法】蛋白質組學研究方法的選擇及比較
    那麼,研究蛋白質組學應該如何選擇更合適的研究方法呢?以下將從六個主要方面進行比較和推薦。近年來,高通量技術平臺的開發大大推動了蛋白質組學研究工作。這些適用於蛋白質分析和標誌物開發的平臺讓研究人員能夠在單次分析中檢測數千種蛋白質。不過,您可能又會面臨甜蜜的負擔,不知道應該選擇哪個平臺。
  •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
    SWATH-MS定量蛋白質組學揭示了乳糖酸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多靶點抗菌機制熱烈祝賀瀋陽農業大學康教授及其團隊研究成果榮登J. Agric. Food Chem.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人類、動物和環境資源可能與 MRSA在整個生產鏈中對乳製品的汙染有關,這對乳製品安全以及食品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健康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迫切需要防止和控制MRSA擴散的新型抗菌劑。新的研究發現乳糖酸(LBA)表現出與乳鏈菌肽和百裡酚對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菌的協同抗菌作用以及對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活性。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上世紀90年代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生物技術發展的裡程碑,也為我國基因組學的發展和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1998年,於軍和楊煥明、汪建等科學家抓住這一窗口,回國加盟原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創建了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並承擔了人類基因組計劃1%的測序任務,使我國成為唯一一個參與該計劃的發展中國家。
  • 高歌團隊發布單細胞轉錄組數據檢索新方法和參考資料庫
    本文來源:北大生科作為細胞異質性研究的重要工具,近年來單細胞轉錄組測序技術蓬勃發展,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數據。若能有效利用現有的單細胞數據進行檢索與推斷,研究者便能更好地進行新測序單細胞的注釋,以及綜合多數據集的研究。
  • 定量磷酸化蛋白質組學 nature新發,擬南芥植物氣孔免疫調節機制
    氣孔為植物病原體提供了天然的入口點,因此必須嚴格控制其氣孔關閉,以確保最佳的光合作用,同時適當限制蒸發和病原體的進入。儘管鈣離子濃度在響應多種刺激的氣孔關閉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相應的鈣離子通道的身份仍然未知。
  • Science:對肝臟線粒體功能進行系統蛋白質組學研究
    2016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通過對小鼠開展大規模蛋白質組學研究獲得脂肪和能量代謝的分子遺傳背景方面的新認識。蛋白質組是一種生物體或某一種細胞、一種組織的基因組所表達的全部蛋白。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由瑞士聯邦理工學院教授(ETH Zurich)Ruedi Aebersold領導的一個專門從事蛋白質組學研究的團隊和由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教授Johan Auwerx領導的一個專門從事於線粒體生理學與肝臟疾病研究的團隊合作開展這項突破性的研究項目。就這項研究而言,蛋白質組指的是小鼠肝臟中表達的全部蛋白。
  • 兩篇連發~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對水生生物中納米塑料毒性機理研究
    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結果,作者對部分酶濃度和基因表達進行了定量。TMT標記定量蛋白質組學研究,並通過分子和生化測量進行了驗證。本文作者評估了球形聚苯乙烯納米塑料對蚤狀溞繁殖的影響,並進行了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表明暴露於納米塑料後對蚤狀溞的繁殖產生了負面影響。蛋白質組學共鑑定出327種差異表達蛋白,基於蛋白質組學數據分析和結果驗證,作者提出了一種用於納米塑料的有害結局路徑。本文所用的是典型的蛋白質組學實驗流程和數據分析思路,蛋白質組學技術為進一步了解納米塑料毒性的機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