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6 10:42:38 來源:
□周思璋
(二)如皋四鄉
1.東鄉
運鹽河與串場河 《讀史方輿紀要》:「運河,在縣城北,自泰州海安鎮東南,流經縣北三十裡之立發口南至城北,又東四十裡經丁堰鎮,又東南三十裡至白蒲鎮而接通州運河。」乾隆《如皋縣誌·河渠志》:「串場河水從運鹽河立發橋進口,貫通豐利、掘港、馬塘三場,出丁堰閘,仍會於運鹽河。」運河,即漢初吳王劉濞所開邗溝,原來僅抵蟠溪(一說蟠溪在今城東湯家灣附近,另一說在立發橋附近)。後人陸續向東南拓展,成為現通揚運河和如泰運河的一部分。圖中由內城河東南角(現錢家橋南、育賢橋北)向東流之河即運鹽河。丁堰閘在今丁堰鎮。再東為串場河。汊河是串場河之一段,北起豐利場,南至汊河鎮。汊河鎮即今如東縣岔河鎮。
豐利場 原為海濱鹽場,現為如東縣豐利鎮。
仁和橋 在馬塘場串場河上,石拱橋。1950年後鎮串場河另開新河,仁和橋拆除。馬塘場現為如東縣馬塘鎮。
掘港場 原為海濱鹽場,明代為海防要地,在此駐軍,設巡檢司負責陸海治安。現為如東縣掘港鎮。如東縣政府設於此。
白蒲橋 在白蒲鎮中,橋南舊屬通州。民國初年將白蒲全鎮皆劃屬如皋縣。
2.南鄉
龍遊河 《讀史方輿紀要》:「龍遊河,在縣東南,長六十裡。相傳龍過成河。有九十九灣。北接運河,南通揚子江。」北端在築城時被截斷。城內的一段名馬塘河。1958年馬塘河被填平建屋。近年來靠濠河的一段也被填平,再南的一段已拓成龍遊湖。
石莊鎮 龍遊河通江處。明清時設巡檢司駐軍負責江面和陸上治安。現仍名石莊鎮,屬如皋市。
摩訶山 宋代半在江水中。《讀史方輿紀要》:「摩訶山在縣南一百二十裡,水勢湍激,亦曰「蝦蟆山」。今江岸崩圯,山去岸五十餘裡。」民國《如皋縣誌》:「摩訶山已連蘇州府之常熟,反與如皋隔絕。」其址在今張家港市境內。
楊花橋 在龍遊河東,距城十三裡。現已改建成水泥橋。
王公基 即北宋龍圖閣學士王覿墓。原在集賢橋東南,定惠寺西。「文化大革命」時墓被平。其址初砌建如皋高等師範大會堂,現又改成定慧寺羅漢堂。
安定墓 即安定先生胡瑗衣冠冢。在城南八裡王家巷。「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已改建於原址稍東。
丁孝子墓 清嘉慶《如皋縣誌·古蹟》:「孝子丁天錫墓在縣西北五裡窯子河。」此圖繪在城南,不知孰是孰非?
菖蒲庵 清《如皋縣誌》記載:「菖蒲庵在縣西二十裡。宋紹興間建。」民國初年在縣城西南十二華裡。「文化大革命」時被毀,現已籌備重建。筆者懷疑「菖蒲庵」之名好像是民間俗稱,可能原名已佚於記載。又圖中所繪菖蒲庵方位與縣誌不合,不知曾否遷址?
天生港 現南通市西南江邊有天生港,在白蒲鎮之南。此圖繪在白蒲鎮之西,不知何故。
3.西鄉
教場 是練兵之處。因南門內泮池南之射民間稱為「小教場」,故此處稱為「大教場」。清代死刑犯人執行和命案驗屍皆在這裡。民國初年在城內建公共體育場,大教場遂成為農田和義冢。其址在現長途汽車站附近。
馬廠 亦稱「馬場」,在西門外大聖廟西。南馬場在街南,北馬場在街北。民國初年政府不再養馬,場地被居民建屋,僅存其名。
馬神廟 明代在西門外馬廠附近。清代移至縣衙西申明亭舊址。民間有歇後語:「馬神廟向東——縣前(諧音:現錢)。」民國初年改為店房,曾開豆腐店。其址在今新華書店。
社稷壇 「社」為土地神;「稷」為穀神。社稷壇是祭土地神和穀神之處。從圖中看來似乎在鳳凰池左右。久廢無考。
黃蒲溪 在城西北。清代已淤積成為小溪。其地現屬袁橋鎮。
芹湖 在城西三十多裡。清代已逐漸淤積成為田。其址現屬搬經鎮。
4.北鄉
力乏閘 在縣城北三十裡。清代在閘旁建立發橋。此處是運鹽河與串場河匯合處,為交通要道,已成集鎮。民國初年屬如皋縣立發區,現屬海安縣。
西場 原為海邊鹽場,後來海岸東伸,成為內陸。海邊另闢鹽場稱「新場」,此處稱舊場。在城東北三十裡。明清時駐有巡檢司。現名西場鎮,屬海安縣。
李家堡 古代曾駐兵防海寇,築碉堡,故稱李家堡。在縣城東北四十五裡。現名李堡鎮,屬海安縣。
一鍵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