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臺灣媒體的一些報導已經成了大陸媒體的新聞來源,我覺得這挺搞的,比如這次臺灣媒體報導大陸人春節去日本「爆買」藥品就是如此,這本來是個大陸媒體報導過的老現象,但被後知後覺的臺媒觀察到報導後,大陸媒體就紛紛跟進,然後形成一個循環......
但臺媒炒舊聞不妨礙我們今天探討這個話題,就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到日本去買藥,因為微信後臺(信海光微天下)恰恰也有網友問到這個問題,而十二月份我又恰恰剛剛去了北海道,果然還帶了一大包藥回來,現在的感覺是帶少了。
最直接的原因是效用。有一些日本藥確實很好用,比如年前咳嗽陳疾又犯,想起從日本帶回來的龍角散,就試用了一下,甜絲絲的很好吃,但吃下去馬上就有緩解效果,幾天後就好了,可惜只帶了兩盒回來。龍角散是類似中草藥的一種日本草藥製品。
我一開始對所謂「神藥」是比較懷疑的,因為藥這種東西都是與成分的,如果日本在某種疾病上有了重大突破,這種藥不必一定在日本買,全世界都會普及,至少我們能耳聞,但日本的「神藥」治療的都是一些小病,並不是醫學上的突破。
後來我就明白了,這裡有兩個概念,日本的很多「神藥」其神奇之處不在於成分,而是人家的質量,是指人家藥品的貨真價實。都叫六味地黃丸或者阿司匹林,生產的是否用心其實最關鍵,同仁堂以前說「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這是有道理的,但真正遵循的中國企業有幾家?同樣一味中藥,配方一樣,但現在吃起來沒有一百年前傳說的那麼神了,或許不是配方不行,而是藥不行。在西醫上也是如此,同樣的藥,國產仿製品不如進口原裝,仿製品牌B不如仿製品牌A,差距就在提純工藝。
如果單就貨品而言,到日本其實沒什麼可買的,以前去日本要買電子產品,現在中國都有,衣服那裡也不便宜,特產可能要買一些白色戀人糖果之類,其餘中國人搶購的,其實都是搶「日本質造」。
在北海道我認識個中國導遊,他每個月都去日本,每次都帶一捆「花王」紙尿褲,這玩意兒其實省不了多少錢,我說你可以在國內買品牌貨,也就多花一點錢,他告訴我說不錢的問題,國內賣的花王正牌(代工)也不如日本本土製造,「要不你以為我傻啊!」所以日本的紙尿褲都讓中國人搶光了。
中國人去日本買藥,表面上還有一些其他客觀因素,比如藥品不能電商銷售,海淘都很麻煩,但最本質的,還是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最求品質的強烈需求,與本土企業無法品質提升緩慢之間的巨大矛盾。這是中國經濟近年來發生的一大變化,中國人變得有錢已經有些年頭了,但追求品質生活卻是近年來的勢頭,所以我們會去買馬桶蓋、電飯煲、紙尿褲,其實按照以前的生活習慣,這些東西並不是必需品,忍忍也就過去了,什麼樣的馬桶蓋不是一樣用?而且這和之前的炫耀性消費也不一樣,土豪買個包可以拿出去炫富,但馬桶蓋這東西只能自己私密的使用,它反映出的恰好是中國消費者最實實在在的需求,一點都不浮誇。
正因為它是實實在在的需求,所以聰明的中國企業一定要意識到,拿出全副精力提升品質,創新你不行,嚴格質量管控總能做到吧。而這種質量的追求又跟以前的海爾那種品質還不一樣,張瑞敏砸冰箱時期,追求的其實僅僅還只是合格而已,現在中國人要的品質,是「品質生活」的品質,是屬於更高一層次的追求,需要完全不同的企業精神,而中國製造業新一代的偉大企業,一定是出現在這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