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有很多知名的人物,他們創造出了很多燦爛的文化,同時,有的人也是悲劇人物,因為其一生的不幸,而為我們的漢語增添了新的成語,亦被後世難忘。
韓信是誰?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韓信早年家貧,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後來被劉邦重用,終於平定各國,打敗項羽。後來被呂后與蕭何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
韓信是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劉邦評價曰:「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是中-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他率軍出陳倉、定三秦、擒魏、破代、滅趙、降燕、伐齊,直至垓下全殲楚軍,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作為軍事理論家,他與張良整兵書,並著有兵法三篇 。
韓信一生貢獻了那些成語
胯下之辱
在《史記·淮陰侯列傳》:「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韓信雖然瘦弱,當時一直背著一柄寶劍,有一個屠夫對韓信說:你雖然長喜歡帶刀配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於是,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
居常鞅鞅
劉邦建立漢朝後,奪去了韓信的兵權,而韓信從此稱病不朝,悶悶不樂。也指的是因不平或不滿而常常鬱鬱不樂。
功高震主
韓信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當一個人功高震主時,意味著危險將不期而遇。
背水一戰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歇、成安君陳餘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陳餘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徵,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裡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裡,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
陳餘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裡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裡,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
韓信對部下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攻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鬥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
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
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趙國的國王和將領們,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慌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勳冠三傑
三傑指的是蕭何、張良和韓信。「勳冠三傑」的意思是說,功勳超過漢朝開國的三大功臣蕭何、張良和韓信。
語出《漢書·高帝紀》:「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從此以後,張良、蕭何、韓信便被譽為「興漢三傑」。
多多益善
劉邦曾經閒暇時隨意與韓信評論各位將領是否有才能,各自有高有低。劉邦問道:「像我(這樣的人),能夠統領多少(士兵)?」韓信說:「皇上您只不過能指揮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你能指揮多少呢?」韓信回答道:「我(指揮士兵)越多越好。」劉邦笑道:「(指揮士兵)越多越好,那為什麼被我所控為我效命?」韓信說:「皇上您不(善於)指揮士兵,但善於指揮將官,這就是韓信我之所以被皇上您所控,為您效命的原因了。而且皇上您指揮將官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們努力所能達到的。」
【國士無雙】成語典故及主人公介紹
國士無雙:指一國獨一無二的人才。國士:國中傑出的人物。
秦朝末年,韓信因得不到項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劉邦,開始也沒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薦給蕭何,蕭何認為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薦給劉邦。劉邦敷衍應付,韓信不辭而別,蕭何月下追韓信,對劉邦說他是國士無雙,劉邦拜他為大將。
拔旗易幟
【典故】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 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00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衝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原指從正面迷惑敵人,用來掩蓋自己的攻擊路線,而從側翼進行突然襲擊。引申意:用明顯的行動迷惑對方,使敵人不備的策略,也比喻暗中進行活動。比喻用假象迷惑對方以達到某種目的。這是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謀略。而根據《史記*淮陰侯列傳》、《曹相國世家》以及《樊酈灌滕列傳》等記載所述,韓信兵出關中時並無"明修棧道「的描述,實際上應為樊噲、灌嬰等人率兵從祁山道佯攻隴西地區,韓信部從故道(又名陳倉道)奇襲陳倉,從而奪取了關中之地。」
推陳出新
當年韓信剛投奔劉邦時,劉邦讓他管理糧倉,韓信提出了"推陳出新"的管理理念,即把糧倉開設前後兩個門,把新糧從前門運送進去,把舊糧從後門運出來,這樣可以防止糧食在蜀中炎熱潮溼的環境下腐敗變質。從而使蜀中糧倉不再有變質浪費的現象,這無疑是倉儲管理史上的創舉。
鍾室之禍
鍾室之禍,漢語成語,比喻功臣遭忌被殺。
楚漢相爭,韓信屢建奇功。劉邦稱帝後,封信為淮陰侯。因遭呂后忌,被斬於長樂宮懸鐘之室。
後因以「鍾室之禍」指功臣遭忌被殺。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轉庵和尚》:「今天下兵戈方始,其慢士已如此,逮夫大業既成,吾恐君家鍾室之禍復有見於今也。」
解衣推食
《史記·淮陰侯列傳》:「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楚漢相爭時,漢軍大將韓信奉漢王劉邦之命,率軍攻打齊王田廣,消滅了田廣和前來增援的楚軍大將龍且。西楚霸王項羽見韓信佔領齊地,就派一名叫武涉的人去勸說韓信,讓他脫離漢王,自立為王。韓信拒絕說:「漢王不僅重用我,封我為大將軍,讓我指揮幾萬人的大軍,而且還非常關心我,『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把衣服脫給我穿,把食物讓給我吃)。我怎能背叛他呢?」
「解衣推食」即由「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簡化而來,用來形容對別人極為關懷。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一開始,劉邦沒有重用韓信,只讓他當了一名小軍官,一次犯了軍法,還差點兒受刑處死。免死後,只讓他充當一名管理糧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次偶然的機會,韓信遇上了蕭何。蕭何是劉邦的親信,劉邦對他可以說是言聽計從。蕭何與韓信一席長談之後,對韓信非常欽佩,認為韓信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軍事天才。但是,正當蕭何決定向劉邦推薦韓信的時候,韓信卻逃跑了。原來,劉邦的部下多是徐州一帶的人,劉邦被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地區偏狹,難以發展。因此,部下因想家而紛紛逃亡。韓信見劉邦沒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也跟著跑了。
蕭何得知韓信逃跑的消息,心急如焚,來不及報告劉邦,跳上戰馬,連夜把韓信追了回來。劉邦原來以為蕭何也逃跑了,非常生氣。後來得知蕭何竟親自追回韓信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小官,罵蕭何是小題大做。蕭何向劉邦詳細地介紹了韓信的情況,然後說:「韓信具有傑出的軍事才能,不是普通的人才。您若甘願做一輩子漢中王便罷,如要奪取天下,非重用此人不可。」由於蕭何的力薦,劉邦終於同意拜韓信為大將軍,並選擇吉日良時,舉行隆重的拜將儀式。
韓信被劉邦拜為大將軍以後,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為劉邦統一天下、建立漢朝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卻對韓信越來越不放心。首先,解除了韓信的兵權,由「齊王」改封為「楚王」;不久,又將韓信逮捕;赦免後,只封了個「淮陰侯」。韓信閒住長安,鬱郁不得志,便圖謀反叛,被人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告發。呂后想把韓信召來除掉,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同蕭何商議。最後,由蕭何設計把韓信騙到宮中,呂后以謀反的罪名把韓信殺害在長樂宮鍾室。
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引出「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一成語來,比喻事情的成敗或好壞都由於同一個人。
一飯千金
幫助漢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將韓信,在未得志時,境況很是困苦。那時候,他時常往城下釣魚,希望碰著好運氣,便可以解決生活。但是,這究竟不是可靠的辦法,因此,時常要餓著肚子。幸而在他時常釣魚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絲棉絮或舊衣布的老婆婆)在河邊作工的,其中有一個漂母,很同情韓信的遭遇,便不斷的救濟他,給他飯吃。韓信在艱難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勤勞刻苦僅能以雙手勉強餬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對她說,將來必定要重重的報答她。那漂母聽了韓信的話,很是不高興,表示並不希望韓信將來報答她的。後來,韓信替漢王立了不少功勞,被封為楚王,他想起從前曾受過漂母的恩惠,便命從人送酒菜給她吃,更送給她黃金一千兩來答謝她。這句成語就是出於這個故事的。
惠的人才是合理。 運用這成語時,必須透徹的了解它的含義,第一,真心誠意的樂於助人的人,是永遠不會想人報答他的;第二,有錢人對窮人的救濟,那是一種捐助,即使窮人真有一天得志了去報答他,也不能稱之謂「一飯千金」;第三,最難能可貴的是在自己也十分困難的情形下,出於友愛、同情的去幫助別人,這樣的幫助,在別人看來,確是「一飯」值得「千金」 的。
婦人之仁
《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蕭何月下追回了韓信,在蕭何的勸諫下,劉邦重用韓 信,設壇拜他為大將軍。
儀式結束後,劉邦把韓信邀到自己的軍帳中,坐下來後對他說:「丞相一直稱讚將軍,現在將軍有什麼良策來教我呢?"
韓信先是謙讓一番,接著便問劉邦說:「如今大王向東爭奪天下,最大的對手不就是項王嗎?」
劉邦說:「是的。」
韓信接著又問:「大王自己估量—下,在勇敢、強悍、仁愛、剛毅等方面與項王相比,怎麼樣呢?」
劉邦沉默了好一會兒才回答說:「我不如項王。」
韓信說:「我也認為大王在這些方面不如項王。我曾投在項王帳下,請讓我談談項王的為人吧。項王發怒咆哮時,上千人都會被他嚇倒,然而他不能任用賢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
「雖說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語言溫和,見有人生病,他會因同情而落淚,把自己的食物分給病人,然而等到屬下有了功勞應當 受賞封爵的時候,他卻把刻好了的印拿在手裡,直到玩弄得磨去了稜角,還捨不得封賞,這是所謂婦人的仁慈。」
接著韓信又分析了一番劉邦與項羽雙方用兵的各自短長,講得有條有理-劉邦聽後非常高興,對韓信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以後對韓信幾乎言聽計從,任由他調配將領,做軍事部署。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 意思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
公元前202年10月,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追到陽夏的南邊,劉邦下令暫停追擊,派出使者與韓信、彭越等人聯絡,許諾日後與他們共分天下,並把臨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然,使者紛紛回報,諸侯即將發兵。不久,各路諸侯出兵,攻擊項羽軍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了項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劉賈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項羽軍隊不斷收縮,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面埋伏」。諸侯軍隊蜂擁而至,把項羽軍隊重重包圍了起來。
漢軍「十面埋伏」,形如天網,楚軍固守垓下,勢如鳥雀。此刻,項羽軍的反擊好似困獸猶鬥;劉邦軍的進攻捷報頻傳。 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為了進一步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裡,劉邦要漢軍四面唱起楚歌。楚軍聽了,益發懷念自己的家鄉。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裡喝酒。他—面喝酒、一邊激昂慷慨地唱起歌來,歌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據說他的愛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自刎而死。項羽見大勢已去,帶了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第二天天亮,劉邦發覺項羽突圍而去.便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連趕。
項羽渡過淮河,繼續跟隨他的騎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項羽到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迷了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領兵且戰且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裡,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接著對亭長說:「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裡,不忍殺之,以賜公。」於是命令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拿短小輕便的刀劍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項羽自己也負傷十多處。忽然回頭看見了漢軍騎兵司馬呂馬童,說:「若非吾故人乎?」呂馬童面向項羽,指項羽給王翳看,說道:「此項王也。」項羽便說道:「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說完就自刎而死了。
四面楚歌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後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於孤立無援的處境。梁啓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於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裡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麼多呢?」心裡已喪失了鬥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兵仙神帥
韓信在中國歷史上是公認的「兵仙」「神帥」。
明代學者茅坤《史記鈔》曰:「予覽觀古兵家流,當以韓信為最,破魏以木罌,破趙以立漢赤幟,破齊以囊沙,彼皆從天而下,而未嘗與敵人血戰者。予故曰:古今來,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詩仙也;屈原,辭賦仙也;劉阮,酒仙也;而韓信,兵仙也,然哉!」
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明神宗第五子、瑞王朱常浩為祭拜韓信,於漢中拜將臺制立「兵仙神帥」詩碑。
韓信是西漢開國功臣,大將軍、左丞相、齊王、楚王,後貶為淮陰侯。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公元前三世紀世界上最傑出的大軍事家、大戰略家。中國歷史上偉大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統帥和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
經典之戰:暗渡陳倉(出陳倉定三秦之戰),京索之戰,安邑之戰,井陘之戰(背水一戰),濰水之戰,垓下之戰。
韓信的一生就是一個傳奇,最後不但自身不保,而且被夷三族,也是英雄末路的悲歌。但是,他的這些不朽傳奇,匯聚進中國的歷史文化而永遠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