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畜卦:巽上乾下,風天小畜。
《周易·易傳·彖傳》「柔得位而上下應之,曰小畜」,《周易·易傳·大象傳》「風行天上,小畜」;巽為風,乾為天,天上有風,風行天上。現今解釋「小畜」之卦象,一般有如下解釋:
A、乾為陽、為大,乾在內本為陽氣積蓄之象,但外有風以散之,積蓄之陽氣為風所吹散,故曰「小畜」。《周易·易傳·說卦傳》「雷以動之,風以散之,雨以潤之」。
B、《子夏易傳》」小畜,陰上得位,而陽皆應之也,柔畜,剛也。大為小所畜,其畜不能全。」;陰為小,陽為大,小畜卦一陰而五陽,為一陰蓄眾陽之象,以「小」畜「大」,故曰「小畜」。
C、陰為小,陽為大,小畜卦一陰爻在五陽爻之中,此為以大蓄小之象,以「大」畜「小」,故曰「小畜」。
對於上述幾種卦象的解釋,本人都不認可,我註解《周易》的兩大原則為「不用陰陽、卦辭為核心」,上述解釋首先不符合這兩大原則,其次上述釋象有些過於牽強。
要準確釋象,理解、明白卦象的內涵,我們需了解先秦時期古人對於「天、山、風、雲、雨」的認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
一、天:上天、天帝布雲施雨。
《春秋》中「雩」[yú]字出現的相當頻繁,《左傳·昭公二十五年》「【經】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傳】秋,書再雩,旱甚也。」。
雩祭是古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雩祭即祈雨。《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夏,大旱,公欲焚巫尪。」,「焚巫尪」是為了解決旱災,祈求上天降雨。上天布雲施雨,故雩祭的對象一般都是上天,於南郊之地築壇祭天。
二、山:天作高山,高山為天帝之居,高山興風雨。
1、帝(天帝)喜遊、喜居於高山。
《詩經·周頌·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詩經·大雅·皇矣》「皇矣上帝,臨下有赫……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兌。」;
《山海經》中談到「帝」的地方很多,僅見於《西山經》的「西次三山」、《中山經》的「中次七山」和「中次十一山」的,就有十六處之多。這些「帝」(天帝)常來常往的地方,都是地處高山之所。如「西次三山」中記載「西南四百裡,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 所述為崑崙山附近,因地勢崇高,故稱作「帝之下都」。
《詩經·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亦孔之固。天保定爾,俾爾戩榖。天保定爾,以莫不興。」;《逸周書·度邑解》「王曰:旦,予克致天之明命,定天保,依天室」;《史記·周本紀》「王曰:定天保,依天室,悉求夫惡,貶從殷王受。」; 周武王認為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應依靠太室山(依天室 )。
2、高山興風雨(天帝於高山處布雲施雨)
《文子·卷六·上德》「老子曰:山致其高而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澤流焉。」;(PS:文子是老子的弟子,與孔子同時,年齡小於孔子。著有《文子》/《通玄真經》一書。《文子》與《老子》、《莊子》、《列子》並列為道教四部經典。我個人認為讀《文子》有助於理解《老子》。)
《荀子·勸學》「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高山頂處總是雲霧繚繞,這是古人對於這種現象的理解。
三、雲、風、雨之間的關係
《周易·易傳·彖傳》「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周易·易傳·乾文言傳》「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荀子·賦》「(雲)託地而遊宇,友風而子雨」;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學家、經學家——王先謙解釋說:風與雲並行,故曰「友」;雨因雲而生,故曰「子」。由此可見,先秦時期古人認為,雨的產生與風、雲有著密切的關係,沒有風、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降雨。
戰國-楚國-宋玉《風賦》「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於土囊之口。緣太山之阿,舞於松柏之下。」;大意為:風是從大地、地面產生的,剛開始的時候,它從青翠小草的草尖、末梢上開始吹動,接下來漸漸進入河流峽谷,在土山洞口,風勢猛烈起來,像發怒一樣。它沿著大山的山坳前進,最後集中到山口,就變成了狂猛無比的颶風了。
《詩經·邶風·谷風》「習習谷風,以陰以雨。」;《詩經·小雅·谷風》「習習谷風,維風及雨。」;詩句意為:大風在山谷中習習作響,帶來陰雲布滿天空,形成降雨不斷。由詩句來看「谷風」與「降雨」有直接的關係,「谷風」造成了「降雨」。
越是高山頂處,風越大;高山頂處總是雲霧繚繞,這是古人對於這種現象的理解。
綜上,通過上述內容,我們可以了解到,先秦時期古人認為:風與雲並行,風與雲並起;雨因雲而生,雲可生雨。
小畜卦卦象「巽上乾下,風行天上」,其中「風」應理解為「雲」(風與雲並行,風與雲並起),卦象應為「雲行天上」。雲行天上而無雨,蓋因「雲積不足」無法形成降雨,故卦辭講說「密雲不雨」。
「密雲不雨」是因雲積不足,故應繼續蓄(畜),才可形成降雨,此為「小畜」之卦象。《管子·侈靡》「雲平而雨不甚,無委雲,雨則遫已。」(雲平則無大雨,沒有稠雲,雨就很快停止);「雲無所積,雨則速已」此為「小畜」之卦象、「密雲不雨」之卦義。
用現今的自然科學知識來理解「風、雲、雨」之間的關係:
風:風是由空氣流動引起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太陽照射引起的。太陽光照射在地球表面上,使地表溫度升高,地表的空氣受熱膨脹變輕而往上升。熱空氣上升後,低溫的冷空氣橫向流入,上升的空氣因逐漸冷卻變重而降落,由於地表溫度較高又會加熱空氣使之上升,這種空氣的流動就產生了風。
云: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一旦水汽過飽和,水分子就會聚集在空氣中的微塵(凝結核)周圍,由此產生的水滴或冰晶將陽光散射到各個方向,這就產生了雲。
雨:雨是從雲中降落的水滴。太陽照在地球的表面,水蒸發形成水蒸氣,水蒸氣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變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組成了雲,它們在雲裡互相碰撞,合併成大水滴,當它大到空氣託不住的時候,就從雲中落了下來,形成了雨。
由上可見,風與雲都是由於太陽光照射引起的,且是同時形成產生的;故先秦時期古人的「風生於地,風與雲並行,雨因雲而生,高山興風雨」觀念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