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蒙古部落為什麼投降後金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2020-12-20 王府史話

歷史上,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後裔被人稱為「黃金家族」,他們曾建立了幅員遼闊、影響深遠的大蒙古帝國,即便是在蒙古帝國解體以及蒙元王朝滅亡後,「黃金家族」在漠南蒙古各部落中卻也還有著極高的名望與殊榮,雖說是不能像從前一樣行使著絕對的統治權和領導權,但依舊享有「共主」的聲望與地位。

然而,到了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第35任蒙古大汗——林丹汗在位時期,其與其統領下的漠南蒙古諸部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離心離德狀態,進而使得曾經這些一直「依附」於他的蒙古部落紛紛倒戈,轉而投向了新興的後金政權。

這其中,除了後金政權的兩位大汗,即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對於漠南蒙古諸部的不斷打壓和極力拉攏外,林丹汗堪稱「自毀長城」式的內政、宗教、軍事以及外交策略,更是將其持續性的陷入被孤立的狀態,以至於曾經顯赫一時的蒙古帝國在他的手上走向了最終的覆亡之路,就連林丹汗本人也在不斷地「西遷」中客死青海打草灘,而他也因為他的「志大才疏」,徹底淪為了歷史的笑柄。

(圖片來源於網絡)

錯誤的宗教政策,讓林丹汗陷入到了極大的被動之中。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布延徹辰汗去世,年僅13歲的林丹汗以長孫身份繼承汗位,成為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然而,此時他能夠統御的,也僅僅是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而已。

當時的漠北喀爾喀蒙古諸部,完全不承認林丹汗的「蒙古大汗」身份,而漠西衛拉特蒙古諸部更是與林丹汗處於敵視狀態,即便是名義上尊其為「共主」的漠南蒙古諸部,如科爾沁、喀喇沁、內喀爾喀五部等,由於長時間相對獨立自主的發展也是處在各自為政的狀態,所以林丹汗的處境可謂是相當的孤立。

可即便是如此,林丹汗依舊懷有著重現「大蒙古帝國」往日榮光的遠大抱負,於是他藉助明朝「萬曆三大徵」後的恢復期,以及努爾哈赤尚未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這段時間裡,不斷擴大其在漠南蒙古諸部的影響力,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其「共主」的地位得到了強化,對於其他部落的控制力也在不斷加強。

(圖片來源於網絡)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林丹汗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失誤,那就是他改「黃」為「紅」的宗教政策。

自俺答汗在蒙古部落中,推行「黃教」,也就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教義以來,「黃教」已經為蒙古各部落所接納,兵器早已是深入人心。

後金天命二年(1617年),林丹汗不顧其他部落的反對,在西藏薩迦派僧侶沙爾呼圖克圖的勸說下,強行改信「黃教」為信仰「紅教」,也就是藏傳佛教薩迦派(實際上薩迦派應該是「花教」,「紅教」是藏傳佛教的寧瑪派)。

(圖片來源於網絡)

林丹汗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他本人已經接受了「紅教」教義,進而改信了「紅教」;另一方面,則是他想要極力消除「黃教」在蒙古諸部的政治影響力,從而進一步提升其本人的聲望與地位。

可殊不知,這樣擅自改換宗教信仰的行為,卻招致了依舊信奉「黃教」教義的其他漠南蒙古諸部首領及其部眾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此之前,林丹汗還曾大肆推行和發展「黃教」,這樣的做法著實讓人難以接受。

於是乎,林丹汗因為其錯誤的宗教政策,不僅將自己陷入到了極為不利的輿論境地,同時更是讓漠南蒙古的其他部落對他是極度的不滿,林丹汗的影響力以及對於其他部落的控制力開始減弱,以至於漠南蒙古諸部之間重新回到了貌合神離,一盤散沙的局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面對後金的蠶食,林丹汗更是昏招頻現。

努爾哈赤統領了建州女真部落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並且正式建立了後金政權,隨即開始對林丹汗控制的漠南蒙古諸部實施分化瓦解策略。

而面對後金政權的不斷蠶食,林丹汗卻是在內政、軍事、外交上「昏招」頻現,不僅其自身的勢力範圍不斷被打壓,其曾經統領的部眾更是紛紛選擇離開,最終導致了林丹汗眾叛親離的境地。

(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林丹汗對於明朝採取了貪得無厭、反覆無常的態度,結果最後落得個兩敗俱傷的結局。

其實當時漠南蒙古、後金政權以及大明王朝之間的關係,像極了南宋末年宋、蒙、金之間的關係,只不過這一次處在尷尬位置的是林丹汗的漠南蒙古,而佔據優勢地位的,卻是後金政權,這無異於是歷史的一種反轉,而更為巧合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林丹汗也走了當年那個被他的先人的滅掉的、由女真人建立的金國的覆亡「老路」。

「薩爾滸之戰」後,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實力受到極大打擊,並且就此失去了戰場上的主動權,轉為戰略守勢。同時,明朝還制定了「以西虜制東夷」的策略,就是積極拉攏林丹汗,共同抵抗努爾哈赤,為此明朝不僅賞錢賞糧食,還承認了林丹汗對於廣寧等地的佔領。

(圖片來源於網絡)

當然,起初的林丹汗還是能夠堅守與明朝的約定,出兵配合對付努爾哈赤,但是經歷了幾次挫敗後,便放棄了主動出擊,準備「兩不相幫,坐等漁利」。然而,即便是如此,林丹汗依舊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獅子大開口」,不斷地進行勒索,據統計,整個天啟年間,明朝對於林丹汗的賞賜達到了百萬兩白銀之巨。

最終,等到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皇帝登基後,對「拿錢不幹活」的林丹汗是「盡革其賞」。於是,林丹汗馬上對明朝翻臉,隨即進攻明朝的大同等地,迫使崇禎不得不重新恢復對他的賞賜。

當年的金國面對蒙古的進攻,選擇了向南面的南宋進攻,以「彌補」自己在北方的損失,結果最終得罪了南宋,進而被蒙宋聯軍在「蔡州之戰」中打到滅國。如今的林丹汗,在打不過後金政權的情況下,轉而向明朝發難,最終的結果是不僅讓自己將要面對更多的敵人,更是對明朝這面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的損失,可謂是「損人不利己」,直接導致了林丹汗自己和明朝的兩敗俱傷。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其次,林丹汗可以說是由於自己一再的「愚蠢」舉動,親手將漠南蒙古諸部推向了後金一方。

努爾哈赤進攻鐵嶺的時候,林丹汗曾派內喀爾喀五部聯軍支援明朝,結果被打得全軍覆沒,首領宰賽還被俘虜。隨後,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蔑稱努爾哈赤為「水濱三萬女真之主」,並且聲稱要踏平女真各部。只不過林丹汗只是動動「嘴炮」,並沒有付諸任何行動,反而是努爾哈赤逼迫內喀爾喀五部與其結盟,並以宰賽為人質勒索了一萬頭牲畜,使得林丹汗在內喀爾喀五部面前是威信全無。

之後,在後金天命八年(1623年),努爾哈赤在對內喀爾喀五部實施打擊的時候,林丹汗竟斷然拒絕了內喀爾喀五部盟主卓裡克圖的求援,選擇按兵不動、坐視不理,從而就此失去了內喀爾喀五部的支持。不僅如此,就在第二年,也就是天命九年(1624年),林丹汗還主動向科爾沁部發動進攻,徹底將科爾沁部推向了努爾哈赤的陣營之中。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實際上,林丹汗的「昏招」還遠不止此。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後,率部親徵內喀爾喀五部,卓裡克圖所部再度被擊潰,狼狽逃竄時遇到了林丹汗的軍隊。然而林丹汗此行並不是要支援,相反,他此次前來就是要「趁火打劫」,於是他果斷處死了卓裡克圖,併吞並其部眾。

緊跟著,林丹汗又在當年皇太極出兵內喀爾喀五部的時候,再一次選擇了「趁火打劫」。不同於皇太極的「招撫優先」的政策,林丹汗出兵的目的就是為了殺死首領、合併部落,於是內喀爾喀五部中的大部選擇歸順了皇太極,也有一部分被林丹汗吸收,而內喀爾喀五部也就此土崩瓦解。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說努爾哈赤是在對林丹汗在漠南蒙古的同盟進行分化瓦解的話,那麼其繼任者皇太極則是目標對準了林丹汗統領的察哈爾部內部。

蒙古察哈爾部由浩齊特、奈曼、克什克騰、烏珠穆沁、蘇尼特、敖漢、阿喇克卓特和主錫惕八個鄂託克構成。這其中的奈曼和敖漢是處於林丹汗和皇太極之間的夾縫地帶,政治處境堪憂。於是,這兩部的首領主動找到了皇太極,表明願意充當後金與察哈爾蒙古之間的友好使者,促成雙方的和平談判。

皇太極表面上同意了兩人的要求,但是背地裡卻派人在察哈爾各部落之間散播奈曼和敖漢兩部已經投降後金的謠言。可林丹汗卻在沒有經過任何詢問和調查的情況下,直接當眾聲稱要將二人處死,並且更是直接率兵殺了過來。面對此情此景,奈曼和敖漢也只能順勢投奔了皇太極。

由此可見,與其說是這些蒙古部落自己投奔了後金政權,投降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如說是他們硬生生的被林丹汗給親手「趕走」,或者是親自送給後金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

再次,就是林丹汗選擇「西遷右翼」,算是自我放棄了其統治的中心地帶。

林丹汗眼見自己不敵日益強大的後金政權,於是選擇了向西遷移,去進一步吞併其他弱小的部落,而這也直接導致了當時北方戰場格局發生了徹底的轉變。

一方面,林丹汗離開後,明朝京畿重地的北部防禦頓時「門戶洞開」,皇太極得以從此先後五次處破關南下,深入中原腹地進行劫掠,給大明王朝製造了巨大的災難。

另一方面,林丹汗離開了其曾經的影響力中心地區,使得在這一地區的部眾大量歸順了皇太極,與此同時,林丹汗在「西遷右翼」的過程中,對其他蒙古部落進行嚴酷的剝削與吞併,並且強行推行「紅教」,使得他招致了極為強烈的抵制與反抗,再加上嚴重的自然災害與皇太極的持續打擊,林丹汗自身的勢力不升反降,其統領的部眾也紛紛離去。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最終,在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離開故土幾千裡之遙的林丹汗,因為天花死在了青海的打草灘。

之後林丹汗繼承人額哲在其生母蘇泰太后的帶領下,歸降了後金,還向皇太極獻上了「傳國玉璽」,額哲被冊封為察哈爾親王,同時迎娶了皇太極的第二女馬喀塔公主,至此蒙古帝國正式宣告覆亡。而林丹汗曾經的部眾,或是早已歸降,或是在其「八大福晉」的帶領下主動歸降,紛紛被劃入了後金政權的勢力範圍,並且成為了日後蒙古八旗重要組成。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說,林丹汗最終的敗走與覆亡,除了其有著努爾哈赤與皇太極這兩位強大的敵人與對手外,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他「自我作死」的結果。

宗教上,林丹汗一意孤行改「黃」為「紅」,從而讓自己與漠南蒙古諸部貌合神離、漸行漸遠;內政上,林丹汗只懂得殺伐與吞併,不僅是作為盟友的漠南蒙古諸部,就是其統領的察哈爾蒙古內部,都對其充滿了極大的敵意,紛紛選擇背棄離去;外交上,林丹汗不能充分認清形勢,更加不懂得謀略與策略,最終坑苦了能夠給自己幫助的大明王朝,同時也讓自己陷入了愈發不利的境地;而在軍事上,林丹汗也是一敗再敗,只能選擇「戰略逃跑」的路線,最終在眾叛親離中客死青海。

可即便是如此,林丹汗還是自封了諸如「神中之神」、「上天之天」等諸多封號,並且還不斷揚言要一統蒙古,再現成吉思汗與「黃金家族」的榮光,可最終林丹汗也只能因為他的志大才疏,淪為歷史的笑柄。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蒙古黃金家族後裔今何在
    但由於瓦剌不是黃金家族的正傳,所以諸部落並不服他,所以最高統治者被殺,統一局面被迅速打破,再次為汗位爭奪起來。等到這個巴圖猛克去世,老規矩,蒙古再次分為六個部落各自為政,後期經過一點小規模爭奪,形成了漠北蒙古,漠西韃靼蒙古,漠南蒙古。
  • 元末蒙古帝國的覆滅,黃金家族難逃一劫,一個帝國的結束
    然而起義軍的崛起幾乎在一瞬間迅速破滅了各個諸侯,幾乎所有部落以及逃亡到內地的蒙古人。元朝初期被分封的諸侯在起義軍的攻勢下家破人亡一場慘烈的戰鬥持續了許久,起義軍蓄謀已久此時有備而來在元朝大軍反應過來之前已經橫掃蒙古。作為開國皇帝的忽必烈,他的子嗣也無一倖免幾乎全在內陸滅絕。
  • 「蒙古四駿」木華黎的後代,沒想到後來投降了明朝!
    木華黎,曾經的蒙古主兒乞部奴隸(成吉思汗四世祖合不勒汗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所建),後來跟著成吉思汗打天下,成為成吉思汗的左右手,共同創建了「大蒙古國」。木華黎是從草根兒發跡的最典型的蒙古勇將,他沒有任何背景,全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奮鬥到了後來的事業巔峰。他的存在甚至影響了蒙古帝國的整體部署。成吉思汗西徵的時候,就是靠著木華黎的獨當一面,而放心大膽的攻打花剌子模。木華黎是唯一一個被成吉思汗委任一方的非「黃金家族」成員。其受親待的程度可見一斑。
  • 蒙古最牛的黃金家族都有誰?留下兩大聖物看得我都臉紅了
    而關於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則很少有人知道,但這個蒙古第一家族卻從古至今都是草原上的霸主。「黃金家族」,廣義上指成吉思汗時所列尼倫蒙古幾乎涵蓋一半以上的蒙古人,甚至還包括一部分中亞北亞各民族的部落,這些統統都是黃金家族。正如雍正皇帝所說:「中國之一統,始於秦;塞外之一統,始於元;而極盛於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 阿巴嘎部:別裡古臺後裔部落(下)(組圖)
    這一結果改變了自脫古思貼木兒大汗死後蒙古大汗被衛拉特所控制的局面,黃金家族的復興出現了轉機。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是毛裡孩王開始在蒙古政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毛裡孩聯軍打著為大汗復仇的旗幟獲得了多方支持,最後擊敗喀喇沁部孛來太師的軍隊並將其擊殺,毛裡孩在與孛來的長期抗衡中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期間,毛裡孩派使臣前往兀良哈三衛,命令三衛人馬「分掠開原、撫順、瀋陽、遼陽等處」。
  • 為什麼說清朝奠定中國的版圖?看清朝如何打下1316萬平方公裡江山
    明朝後期地圖後金的強大讓明朝開始感到了危機。為了在東北尋求夥伴對付後金,明朝皇帝籠絡漠南蒙古以對付後金,雙方爭奪的焦點轉移到了漠南地區。當時漠南蒙古的林丹汗崛起,他試圖統一蒙古各部,但後金興起讓他力不從心,於是林丹也決定和明朝聯合。1619年,漠南蒙古正式與明朝結盟,隨後林丹開始了後金的挑戰。
  • 蒙古各部落名稱由來!你是哪個部落的後代?
    喀喇沁喀喇沁是個古老部落,元代生息於稱海(今蒙古國科布多)。北元時屬永謝布萬戶,由達延汗孫巴雅斯哈勒領有,南移獨石口邊外。土爾扈特也稱陶日古特,原為林木中百姓,十三世紀六十年代隨阿里不哥起兵反對忽必烈稱帝,失敗後越過阿爾泰山到額爾齊斯河和準噶爾盆地北緣遊牧。
  • 為什麼《DOTA2》不引入投降系統
    《DOTA2》為什麼不引入投降系統說實話,身為一個較為正統的Doter,我並沒有特別深刻的去思考過這個問題。作為一個經常被堵泉水的老年選手,我深刻明白挨打要立正的道理。絕大部分DOTA玩家認為主動投降是一個弱勢的行為,但即使沒有這個系統,我們也經常會在匹配局裡面看見有人公屏打出「jd」、「不守了」等字眼。極端一點的甚至開始A自己的裝備。無論有沒有投降系統,如果那個玩家不想打了,他總有辦法帶著隊友一起放棄。但今天我要說的是,V社一直不引入投降一定是自己考量的,這個系統該不該加入也並不是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 蒙古太后改嫁皇太極,一生三個子女,為何結局都不好
    不過,努爾哈赤將各部聯盟相繼瓦解,有的部落為了繼續生存下去,就打算與建州女真和好。之後,努爾哈赤主動派人到蒙古科爾沁部,提出願意與他們聯姻。就這樣,努爾哈赤就娶了科爾沁貝勒明安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博爾濟吉特氏嫁給努爾哈赤的同時,她的堂姐也嫁給了皇太極,就是皇太極的大福晉哲哲。
  • 與清朝王爺們相比,那些蒙古王公,為何沒有實際權力?
    在清朝統治期間,有一群非常特殊的貴族,那就是蒙古王公。當時,蒙古草原上活躍著很多部落。為了穩定邊境局勢,這些部落首領們基本上都被清朝封王。親王和郡王加在一起有40多位,但在這些王爺們沒有什麼權力。與京師的滿清王爺們相比,待遇差別很大。
  • 日本投降的時候,投降詔書是文言文,日本的子民還得靠翻譯才明白
    其實日本在近代的戰場上並不是一個實力名列前茅的國家,只是日軍大部分都崇尚武士精神,他們有非常拼的精神,當然還有卑鄙的手段,如果放在歐洲的戰場上或許他們早就已經投降了。德國的軍事實力遠遠要比日軍大幾倍,眾所周知德國的黑武器是層出不窮,但是惡勢力永遠不會一直勝利的,在各國的打壓下德國遭到了巨大的損失,到最後希特勒被逼到自殺,德國也投降了。德國投降之後,很多的人就已經猜測到了日本的下場,可是日本人還是非常倔的,最後被逼到了絕境,天皇才下令說投降,在世界各地的日軍才紛紛放下武器。
  • 一張圖,讓你看清女真完顏家族世系,堪比蒙古黃金家族
    女真金國看多了,你腦袋裡裝的全是完顏××,它不像後來的蒙古帝國那樣基本上保留了蒙古名字,女真人漢化嚴重,很多都有漢名,所以,在梳理女真完顏家族世系的時候,不用一張簡單明了的圖表,很難一下子將這些人的關係理清。
  • 姑侄三人共侍一夫,嫁入愛新覺羅家族,卻一心想生蒙古血統的兒子
    秦穆公劇照為了籠絡蒙古部落,努爾哈赤把目光聚焦在「聯姻」方面將目光聚焦於清朝。當時的形勢,可以說是「三足鼎立」,三方為明朝、蒙古、後金(清)。此時明朝已經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衰落,而後金卻是剛剛強勢崛起,一個「夕陽」,一個「朝陽」,情勢高下立判。
  • 從「皇太極」名稱來源,看蒙古及漢文化對滿洲肇興的滲透與影響
    滿族先民與蒙古族之間互通買賣,接觸頻繁,雙方不僅有刀光劍影的部落徵伐,更有和平友好的婚嫁往來。這種交流,推動了族際間的人員融合,對於政治關係的鞏固和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有積極作用。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蒙古的北元丞相納哈出投降明朝,被封為海西王,領地覆蓋了松花江流域女真人地區。由此開始,繁衍於這一地帶的女真人就開始融進的蒙古血統與文化成分。
  • 朱棣五次北伐不是瓦解了蒙古嗎,為何才20多年蒙古就反打過來
    這五次北伐,給予了蒙古的幾個強悍部落韃靼、瓦剌以及兀良哈沉重的打擊。明成祖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是1424年,到1449年「土木堡事變」發生的時候,也就才過去20多年的時間。為什麼才20多年時間,蒙古人就能夠在土木堡重創明軍,俘獲明朝皇帝,後來甚至還大軍壓境打到北京呢?
  • 劉禪走投無路,譙周為什麼要主張他投降魏國?原來真相不簡單
    劉禪走投無路,譙周為什麼要主張他投降魏國?原來真相不簡單朝野上下都非常慌張,眾臣對於到底怎麼辦也說法不一。有的主張投靠東吳,有的主張往南跑,這時候譙周說話了。他既不贊同投靠東吳,也不贊成往南跑。劉禪走投無路,譙周為什麼要主張他投降魏國?原來真相不簡單所以譙周主張投降曹魏,這樣還可以跟曹魏談判,或許能夠爭取一個爵位過來。劉禪其實還是有些猶豫的,但是在譙周的勸說之下,就決定向魏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