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有很多種,比如是學習上的和藝術上的,但是天才並不是人為能夠培養的,因為天才跟神童不一樣,神童可以通過填鴨式的教育就可以造就,而天才在科學上的並沒有明確的定義,有科學家表明智商達到160以上就是天才,但實際上我們見到的很多天才並沒有達到這個要求,他們只是在覺醒中超越了極限,才被稱為天才。
我們很多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世界上哪有這麼多天才呢?不行春風,何來春雨,在教育上不能急於求成,不然再強的天才也會泯滅。
案例
今天跟大家介紹的這一位天才是張易文,她在13歲的時候本應該背著書包上初中,但現實中她已經大學畢業。天才畢業本應該是受到社會的青睞才是,但她偏偏就是找不到工作,沒有單位企業肯要。
她這一切的窘境都歸結於她父親錯誤的教育理念。
張易文從小天資聰慧,學東西很快,在兩三歲的時候就已經識得幾千字,在她上了一年幼兒園之後,她父親就覺得學習速度太慢了,這樣的成長跟不上她的大腦需求,於是他父親就不讓他去學校上課,獨自一人帶領張易文學習,幾年後,她順利拿到了高中畢業證書,這時的她才9歲。
9歲的她參加了人生中第一場高考,但她的高考成績實在差強人意,只有179分。她父親看見這個分數,臉上失去了將她送進考場的自豪感。
其實在張易文高考當天引來了很多人的圍觀,她的父親大肆宣傳自己開辦的私塾是裴培養天才的聖地,還聲稱讓女兒20歲博士畢業,以後搞科研,走上人生巔峰。
張易文第一次的高考成績不能讓父親滿意,於是她的父親在第二年給她報了一個高考衝刺班,希望她能一舉成名。
在第二次的高考中,她的高考成績只有352分,這個分數連本科線都進不了,這時的父親也是心灰意冷,最終給她報了專科的電子工程專業。
上了大學之後,她一個10歲的孩子總不被別人待見,再加上她做事低調,上課總是坐在左後一排,成績也就中下遊水平,不受老師重視。慢慢地她活成了一座孤島,沒有朋友,沒有人脈,沒有成績,沒有背景,找工作找不到,沒有單位想要。
最後只能選擇回到父親開的私塾教其他孩子寫作業。
從以上案例可以發現
一位天才在父親的過度吹捧下急速成長,導致自己在人生半路上「夭折」。
任何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生長規律,如果我們強行拔苗助長,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本應該茁壯成長的大樹,在太陽升起之際,加速枯萎。
作為父母,應該遵循孩子的成長速度,在他們該努力的時期裡讓他們做該做的事情,不要過早為他們設計好路線,不然只會讓他們缺乏創新,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就算再聰明的人,如果沒有了自我,那還談什麼人生呢?
所以每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花期,家長只需要耐心等待,細心陪護就好,切不可拔苗助長。
快速和不凡,不如緩慢和平凡。
感謝關注,感謝轉發和分享,你的支持是我創作的源泉!
這裡是@二爺說教育,每天分享教育資訊和方法。歡迎關注我,了解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