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玩手機時經常會看到,有網友詬病中國的應試教育,不僅如此,一提起中國應試教育,就會有人把美國的素質教育與此做對比,這兩者到底哪種好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話題。那麼,如果是你,你該以怎樣的方式去教育孩子?這兩種教育方式哪種更適合自己的孩子呢?
提起中國教育,總能想到「分數至上」這一說法,而最出名的教育方式就是「衡水中學模式」了。
雖然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但聽說那魔鬼地獄般的學習方式總是讓人不寒而慄,有了這「衡水模式」的例子,有些家長給孩子報補習班就顯得無足輕重。
報補習班的本意是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殊不知這卻是一直給孩子施加壓力。孩子考得不盡人意被挨罵、體罰,也成為了社會普遍現象,這也使孩子的童年是痛苦的。每個孩子的童年應該都是一些美好回憶,而不是當孩子回憶童年時,都是喘不過氣的補習、興趣班和父母恨鐵不成鋼的神情。
對於中國孩子壓力山大的童年相比,美國孩子的童年則是截然相反的。美國家長一向讓孩子自由成長,崇尚在隨心所欲中開發天性和潛力,從小就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關心分數的高低,為了做自己而努力。
那到底哪種教育方式最好呢?
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
美國的教育方式是基於文化各方面因素而形成的,中國亦是如此。雖然高考這種一考定終生的模式,一直讓人批判,可對於寒門學子而言,一定是公平的。考上名校就如同鯉魚躍龍門那般,你的眼界會拓寬,你的人生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
哪種教育方式更適合自己的孩子?
家長可以在兩者間均衡一個點。可要怎樣均衡,要看孩子的性格如何,要視自身情況而定。
有的孩子對補習班、興趣班不抗拒,甚至沉浸其中,熱愛學習,那肯定皆大歡喜。如果孩子接受不了這種學習時間的安排,甚至厭惡,那就是對孩子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傷害。
現如今心理教育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孩子因考得差而跳樓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這就是因為心理素質太差,從而導致這樣的結果。我們經常會缺少對孩子心理的慰藉,導致家庭關係的冷淡。
既如此,首先我們應該要做的是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和休息娛樂時間,提高時間效率。在孩子可接受的範圍內,培養孩子的愛好。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找到孩子的興趣,他就會熱愛學習,可以儘量讓孩子在玩耍中學習。
其次,家長要多陪伴孩子,經常和孩子談心,了解孩子內心真實想法,孩子和父母可以即是親子,又是朋友的狀態,要互相理解尊重。
最後,在金錢許可的情況下,帶孩子去國外旅遊或者參加夏令營等。與外國人面對面交流,可比對著手機屏幕練英語口語要好得多,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交際能力,畢竟情商也和能力一樣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