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歷程:從「北方談話」到「南方談話」

2020-12-13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 摘要]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過程。1992 年春天發表的「南方談話」是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全面概括,而1978 年秋天發表的「北方談話」 則是重要的破題。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的形成經歷了如下幾個重要節點:1978 年,提出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但「貧窮不是社會主義」;1980 年,明確提出社會主義要「發展生產力」; 1985 年,提出社會主義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1990 年,突出強調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 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1992 年,完整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今天在解決共同富裕問題過程中,深入研讀和學習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述依然是很有裨益的。

[ 關鍵詞] 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北方談話」;「南方談話」

[ 中圖分類號] A849.1 [ 文獻標識碼] A

「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 年版,第10 頁。) 這是黨的十五大報告對鄧小平理論的一句重要評價。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理論中的關鍵課題,也是整個理論體系的基礎性內容。提出社會主義本質論,是鄧小平對社會主義進行不斷認識、深入研究和認真思考所取得的成果。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過程。尤其是鄧小平在1978 年秋天發表的「北方談話」與1992 年春天發表的「南方談話」, 是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節點。

一、「北方談話」: 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破題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全面概括,是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明確作出的,此點無需贅述。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這個命題是從什麼時候破題的呢?筆者認為,這一命題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幾個月鄧小平的「北方談話」 中,就已經破題了。

1978 年9 月,鄧小平應邀對朝鮮進行了一次短暫訪問。回國後,他沒有直接回北京, 而是到東北三省及河北唐山、天津進行視察。一路上,他發表了一系列講話,提出了許多帶有突破性的觀點,有學者稱之為「北方談話」。儘管當時國內的主要媒體並沒有詳細報導,但是這些振聾發聵的講話還是迅速傳播開來,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這其中,就有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開創性論述,儘管此時鄧小平尚未使用「社會主義本質」這一概念。

在「北方談話」中,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最集中的論述是9 月16 日在長春聽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發表的講話, 他說:「現在在世界上我們算貧困的國家,就是在第三世界,我們也屬於比較不發達的那部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麼優越性?我們要想一想,我們給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我們一定要根據現在的有利條件加速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的物質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鄧小平文選》第2 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第128 頁。)

在這裡,鄧小平使用的是「社會主義優越性」這一概念,他提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表現,就是能夠允許社會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以現有的材料來看,這是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較早的概括。鄧小平是從兩個方面進行概括的,其一是生產力的發展, 其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這是此時鄧小平思考社會主義本質的兩個基本點,也是他此後領導實現歷史轉折的基本思路。後來, 這種認識被形象地概括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正是基於這種認識,鄧小平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期執政的出發點。

與此同時,鄧小平在「北方談話」中還初步提出了實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基本途徑。

首先,打破平均主義。鄧小平從社會主義按勞分配的基本原理出發,在「北方談話」 中反覆強調要打破平均主義。9 月15 日, 他在哈爾濱談到:「按勞分配政策很值得研究,不能搞平均主義。管理好的企業,工資待遇應該不同。企業管理得好,為國家貢獻大的,應給予獎勵,刺激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的提高。平均主義害處太大了。」(《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年版,第376 頁。)16 日, 他在長春再次指出:「不管大中小企業,搞得好的要獎勵,不能搞平均主義,要鼓勵先進」(《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8 頁。),「要真正搞按勞分配,鼓勵向上, 鼓勵人們努力學習,這對社會主義的極大益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9 頁。) 。20 日,他在天津同樣說:「我們過去是吃大鍋飯,鼓勵懶漢, 包括思想懶漢,管理水平、生活水平都提不高。現在不能搞平均主義。毛主席講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好的管理人員也應該待遇高一點,不合格的要刷下來,鼓勵大家想辦法。講物質刺激,實際上就是要刺激。」(《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87 頁。) 後來,這一觀點發展為「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和「兩個大局」的思想,實際上是社會管理理念的根本轉變。

其次,加強引進。鄧小平在東北各地都談到了引進,而最為集中的是在鞍鋼:「引進技術改造企業,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凡是引進的技術設備都應該是現代化的。世界在發展,我們不在技術上前進,不要說超過,趕都趕不上去,那才真正是爬行主義。我們要以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作為我們發展的起點,我們要有這個雄心壯志。引進先進技術設備後,一定要按照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經營方法、先進的定額來管理,也就是按照經濟規律管理經濟。一句話,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補補。」(《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84 頁。)

10 月10 日,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我們引進先進技術,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於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文選》第2 卷,第133 頁。) 這一思想此後迅速發展為「對外開放」政策。

再次,重新考慮體制問題。鄧小平在「北方談話」中反覆說道:「從總的狀況來說, 我們國家的體制,包括機構體制等,基本上是從蘇聯來的,人浮於事,機構重疊,官僚主義發展。文化大革命以前就這樣。辦一件事,人多了,轉圈子。有好多體制問題要重新考慮。總的說來,我們的體制不適應現代化,上層建築不適應新的要求。」(《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6 頁。)「企業管理,過去是蘇聯那一套,沒有跳出那個圈子。那時候,蘇聯企業管理水平比資本主義國家落後得多,後來我們學了那個東西, 有了那個東西比沒有好。但現在連那個落後的東西也丟掉了,一片混亂。」(《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78 頁。)「要提倡、要教育所有的幹部獨立思考,不合理的東西可以大膽改革,也要給他這個權。」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81 頁。)總之一句話:「現在我們的上層建築非改不行。」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第384 頁。) 當然,這是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鄧小平當時想到的主要是擴大基層的自主權, 但是這一思想不斷發展完善,最終形成了「多個領域改革」的基本政策。

以上可以看出,早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北方談話」中,鄧小平就已經比較明確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本質的關鍵命題,實現了破題。當然,鄧小平此時的概括與「南方談話」的概括相比,存在著顯著區別。

相關焦點

  • 國外學者評析鄧小平南方談話
    美國學者李侃如在 2010年推出的《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一書中認為,鄧小平的南方視察是解決接班問題和鞏固改革戰略的一部分。美國著名學者傅高義在 2011年出版的新書《鄧小平與中國變革》中,用專章對鄧小平的南方談話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鄧小平之所以選擇到南方談話,和當年毛澤東選擇南方視察具有相似性,主要出於「對保守的經濟政策不滿,要推動中國加快改革和發展」。
  • 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意義是什麼?
    鄧小平視察南方重要談話的意義是什麼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初,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 柯華慶:「南方談話」的哲學
    深刻領會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實質對於我們開啟新一輪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各領域的改革至關重要。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姓『社』的問題。」姓資姓社問題的實質在於,社會主義到底意味著某些具體不變的制度,還是偉大目標?
  • 回憶鄧小平南方談話:黃鐘大呂壓倒了瓦釜之鳴
    時任廣東省委副秘書長的陳開枝,負責此次接待小平一行,在討論接待方案時思量,「老人家提出到南方『休息』,就是要借到南方去『休息』之機,實地考察他親自倡議興辦的經濟特區,全面考察這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試驗田的成效。」  於是,陳開枝力主讓老人多看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人民怎麼工作,怎樣生活,把更多的時間留給老人,聽聽講些什麼。
  • 文記東:鄧小平社會主義本質論新探
    要理解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的科學概括,既要聯繫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歷史背景,也應認識到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論述的切入點是在經濟方面,而且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是社會主義一般本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本質的有機統一。
  • 【毛中特】考點17:社會主義本質、鄧小平理論的首要的基本理論
    1978年改革開放是一個春天,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又是一個春天,為什麼要南方談話?我們知道90年代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那麼國外一些人就鼓吹「共產主義大潰敗」,國內一些堅持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也主張放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以我國的社會主義發展陷入低潮,需要有人站出來。
  • 鉤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
    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 魏禮群:鄧小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豐富內涵及重大貢獻
    ,形成了諸多相互聯繫的重大思想和觀點,構成了系統完備、內涵豐富的理論體系,是深刻認識中國基本國情、科學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和根本任務的重大成果,是全面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經驗教訓、充分吸收和借鑑國際上有益做法的重大成果。
  • 論社會主義本質的實踐向度
    正是基於這樣的深刻認識,鄧小平指出,在「什麼是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上,必須考慮清楚。1980年4月,鄧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於包括什麼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經濟長期處於停滯狀態總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長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總不能叫社會主義。」1987年4月,鄧小平強調,「最根本的一條經驗教訓,就是要弄清什麼叫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怎樣搞社會主義」。
  • 敷衍談話函詢本質是對黨不忠誠
    談話函詢不是普通的談話談心,敷衍應付、隱瞞欺騙,後果很嚴重。近日,雲南省紀委監委連續通報10起敷衍應付談話函詢典型案例,給黨員幹部敲響警鐘,釋放出嚴肅處理欺瞞組織行為的強烈信號。 作為處置反映幹部一般性問題線索的重要方式,談話函詢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程序性。
  • 鄧小平改革思想的當代價值
    對此鄧小平有兩種不同的表述。第一次是在1989年6月會見南斯拉夫領導人說的:改革「總的目的是要有利於鞏固社會主義制度,有利於鞏固黨的領導,有利於在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發展生產力。」這一說法強調了政治局面。另一個說法,是在著名的1992年南方談話中講的「三個有利於」: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這種區別是由於他說話的對象內外有別。
  • 冷溶:鄧小平三個重大理論觀點的提出最具創新意義
    關鍵就在於,「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用新的思想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開創就開創在這裡。」他還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鄧小平同志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
  • 鄧小平: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1987年4月30日,鄧小平在題為《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談話中指出,中國要解決十億人的貧困問題,十億人的發展問題。如果搞資本主義,可能有少數人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處於貧困狀態,中國就會發生鬧革命的問題。「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
  • 鄧小平文風
    鄧小平的文章講話則是樸實無華,平易近人,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不刻意講究文採,不去引經據典,不講空洞的大道理,說的都是千千萬萬普通老百姓聽得懂的真話、實話、大白話,卻顯示出直入人心,撬動歷史的力量。鄧小平的文章大多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講出來的。《鄧小平文選》三卷一共收錄了222篇文章,其中講話、談話的內容佔到總數的80%左右,尤其第三卷主要以談話為主。
  • 敷衍應付談話函詢糊弄組織,本質上是對黨不忠誠
    敷衍應付談話函詢糊弄組織,本質上是對黨不忠誠 2020-12-02 21:1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鄧小平與聶榮臻:從巴黎到蘇聯,到中國革命最前線,70年革命友誼
    不久,聶榮臻、鄧小平等一批進步學生相繼加入「少共」。從此以後,聶榮臻和鄧小平之間就由一般的同鄉和同是勤工儉學同學的關係,進一步上升為革命戰友之間的戰鬥情誼。他們在「少共」的組織下,一同參加會議,一同進行革命活動,並先後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成為終身職業革命家。此後,他們又先後被黨組織派到當時的革命聖地蘇聯學習,回到祖國後,直接投身於中國革命的最前線。
  • ...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教興國思想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朱開軒  一、鄧小平科教興國思想的提出和發展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同志始終把教育發展和科技進步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和社會主義歷史命運的根本問題,進行理論思考,提出戰略設想。
  • 鄧小平的問題意識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的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是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密切聯繫在一起的。翻閱《鄧小平文選》和《鄧小平年譜》,就會發現鄧小平在文章和談話中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詞彙就是「問題」,幾乎每一篇都在談問題,都是圍繞問題展開論述的。他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要「敢於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 考研政治毛概講義:5.2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第二節 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   (一)社會主義本質理論的提出   本質論的雛形:   1986年9月,回答美國  唯物史觀:離開生產力水平抽象地談論社會主義,誤以為只要不斷改變生產關係,提高公有化的程度,就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一個時期內甚至用以階級鬥爭為綱取代發展生產力這個中心任務;也沒有認識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還有一個解放生產力的問題。   國情: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   時代特徵:和平與發展、新的科技革命迅速發展。
  • 鄧小平生平大事年表:1971年-1990年
    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5月31日,同中央有關負責人談農村政策問題,強調要因地制宜,實行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制。  7月,到四川、湖南等地視察工作。  9月28日,在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討論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決議草案時講話指出,我們搞的四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搞自由化就是要把我們引導到資本主義道路上去,就會破壞我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