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業內人士談檢驗檢測市場化改革方向

2020-12-13 中國市場監管報

在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事業發展歷史中,關於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有三種基本觀點:一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是政府和市場共同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三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第一種觀點主要存在於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事業發展的初期,認為政府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張各級政府部門設立事業性質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現實中,這一做法確實奠定了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事業早期發展的基礎。由政府部門設立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承擔了監控產品質量、保障消費者安全、支撐政府監管的角色,自帶專業性強、社會地位高的金字招牌。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事業發展過程中,政府和市場共同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產品種類不斷豐富、服務形式不斷創新,催生了豐富多樣的檢驗檢測認證需求,推動了我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2014年到2018年,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政審批「簡政放權」和「放管服」的政策紅利之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行業蓬勃發展,認證機構由100多家增加到近500家,其中外資機構由37家發展到56家;檢驗檢測機構由3萬出頭增加到近4萬家。2017年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服務業統計信息顯示,企業類型的檢驗檢測機構共計兩萬多家,佔比64%,其中民營性質的16660家,佔全部檢驗檢測機構的45.3%。很多專家學者認為,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事業發展中,應是政府和市場共同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實際上,「政府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共同起決定性作用」只是一種假想,難以真正做到。

第三種觀點認為,應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理由如下:

第一,從現實看,部分由事業性質轉制後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發展迅猛,如由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檢驗認證業務板塊改制成立的中國建材檢驗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成為A股首家「國」字頭、集檢驗認證為一體的上市公司;中國電器院下屬的威凱檢測技術有限公司實施了員工持股計劃,激發了員工積極性,帶動了公司飛躍式發展。而目前不少政府設立的事業性質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存在服務效率低下、員工積極性不高等問題,亟待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市場化改革。

第二,新產品、新技術、新模式、新消費等新業態的不斷出現,催生了各式各樣的新型檢驗檢測認證需求,而這些新型檢驗檢測認證需求尚未得到有效供給。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管理委員會聯合各部門開展的「品牌眾扶」系列活動中,幾乎所有企業對檢驗檢測認證提出的需求集中為「我們的新產品不知道去哪兒檢測」「我們問了好多檢測機構,都說他們做不了」,也有不少消費者反映檢測機構拒絕為個人提供檢測服務等。這些都反映出當前檢驗檢測認證資源供給與社會需求的不相適應,迫切需要通過市場化機制進行調節。

第三,近年來國家將檢驗檢測定位為高技術、生產性、科技型服務業,全國有多個地區將檢驗檢測認證產業作為當地主導和優勢產業進行布局,建立了「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園」,投入資金和土地等資源來帶動當地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的發展。目前全國已有15個地區獲批創建「國家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範區」,有6個省建設「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獲得相關部委支持。地方產業政策和資金逐漸成為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市場化和集約化發展的重要助推力。

此外,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關注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外資和民營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投融資併購日益激烈。引導資本助力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也是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環。

促進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產業的市場化發展,必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關鍵在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邊界劃分。政府應當做好政府該做的事情,市場則做好市場可以做的事情。政府應在市場資源配置效率更高的領域給予市場足夠的發展空間。市場做不好、做不了或不願意做的事情,由政府來做。比如,公共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服務的供給(國防、治安、義務教育、社會保障等活動涉及到的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可以由政府來承擔,或者由政府部分採購市場服務來提供。比如社會效益雖大但經濟效益較小甚至接近於零的事情,像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的基礎理論研究而非應用技術研究等,由政府來承擔。

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之後,政府實際上起著引領、規劃、監督等方面的作用。政府的這些作用,不應該取代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是引導和幫助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得更好,使市場的效率不斷提高。

筆者建議,政府在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產業市場化發展中的引領、規劃和監督作用應在以下四個方面充分體現。

第一,加大政策供給,激發各市場主體發揮更多積極作用。用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供給,大力推動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分類改革。用更開放、更公平的政策供給,大力引導民營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創新升級。用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的政策供給,大力支持區域檢驗檢測認證產業集約化發展。

第二,優化服務供給,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完善強制性產品認證服務供給,以適應新時期保障安全底線的要求。進一步擴大質量認證升級版和高端品質認證服務供給,以適應新時期促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進一步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數據和信息公眾獲取的便捷性和準確性,以適應新時期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質量的關切。進一步鼓勵適合區域特色、產品特色、服務特色的創新檢驗檢測認證技術研發,以適應新時期區域和產業特色化發展的新要求。進一步合理配置檢驗檢測認證資源,以適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新型消費要求。

第三,引導消費需求,提高檢驗檢測認證服務的消費購買力。進一步深化全球性合作,推動我國檢驗檢測認證制度與國際接軌。進一步發揮認證認可檢驗檢測部級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加大檢驗檢測認證結果在各部委相關工作中的採信力度。進一步藉助網際網路電商、媒體平臺及其他新型傳播工具,提高消費者對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傳遞質量信息作用的認知度,進而激發更多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消費欲望。

第四,強化成效監督,維護檢驗檢測認證的聲譽和公信力。建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政策實施成效監督機制,歸納、分析政策制定和實施中的經驗和不足,為後續政策的出臺提供借鑑和方向。建立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智慧財產權保護機制,保護創新檢驗檢測認證技術研發者的積極性,消除類似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漫天飛的問題。建立過剩檢驗檢測認證服務市場主體的退出機制,完善服務能力評價體系,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服務供給結構合理配置。加大檢驗檢測認證違法違規案件懲處力度,以高壓態勢營造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環境。(中創國新(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工程師 楊 靜)

相關焦點

  • 未來 特種設備檢驗檢測事業改革會是怎樣的?
    過去30多年,我們都形成了一個認知,說到改革,就會想到推動市場化,把政府手裡的資源轉交給民營企業,然後市場經濟那隻無形的手就會自動地配置資源,最後的結果都是不錯的。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開始犯迷糊,市場化改革這一招好像也不是在哪兒都靈,尤其是在醫療改革(莆田系,不解釋)。
  • 馮曄:關於特種設備檢驗機構 體制改革的思考與探索
    五是特檢體制改革留給我們的應對時間極為有限。   檢驗檢測機構整合是國家對檢驗機構形成合力,做大做強的綜合考慮。整合不是改革的目的,整合是為深化改革最終走向市場做準備,整合不改變目前檢驗機構的性質,但整合已是必然趨勢。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檢驗機構很難在省內還沒有整合的形勢下去參與跨省、跨部門整合。
  • 特種設備檢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打破束縛
    201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中央編辦質檢總局《關於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實施意見》,拉開了特種設備檢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序幕。隨後,2015年至2016年,質檢總局先後出臺了《全國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改革頂層設計方案》,進一步細化了特種設備檢驗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 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改革模式探討
    但是,受事業單位改革總體進程及機構改革等因素影響,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改革總體進展比較緩慢,特別是在事業單位性質機構是否轉企改制問題上,業內一直有不同的觀點。  今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影響,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凸顯。有觀點認為,應該強調檢驗機構特別是特檢機構的公益屬性,呼籲特檢機構回歸事業單位,慎重對待特檢業務市場化和特檢事業單位轉企問題。對此觀點,筆者認為值得商榷。
  • 論分類改革後如何提升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核心競爭力
    、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新時期功能定位。第一步實現整合;第二步推動特檢院走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的發展,第三步實現建立「管辦分離、政事分開」的特種設備檢驗機構目標。   總之,一要培育領導班子戰略規劃能力,明確發展方向。二要打造「規範化、人性化、規模化」的現代特種設備檢驗服務機構。
  • 特種設備檢驗應當邁開市場化步子還是由公益性機構承擔?
    作為守護特種設備安全的重要力量和特種設備安全監管雙軌制的重要組成,特種設備檢驗機構承擔著「保安全、促發展」的職責使命,應當始終把人民和生命擺在首位。近年來,各地特檢機構改革出現多種模式,圍繞特檢業務是否市場化、特檢事業單位是否轉企始終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通過轉企推進市場化改革有利於激發活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供給能力。
  • 電力市場化改革釋放新紅利
    11月30日上午,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電力體制改革的6個核心配套文件,這意味著在計劃經濟色彩濃厚的電力領域,電力市場的構建又開啟了重要的一步。  改革是市場化的近義詞,市場化是效率提升的近義詞。
  • 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整合指導意見正式印發
    (會上,各位專家根據《實施意見》精神,圍繞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現狀、發展方向、整合內容、可能遇到的困難等內容分別發表了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將質檢系統3500多家機構分為公益類和經營類兩類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到2020年基本完成質檢系統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政事分開、管辦分離、轉企改制等改革任務,形成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綜合性檢驗檢測認證集團。
  • 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與定額的出路
    近年來,國家已在廣東、北京、福建、湖北等地開展工程造價改革試點,並陸續出臺放寬工程造價諮詢企業設立條件等政策,其目的是要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國家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的重構,作為與工程造價管理體系相伴相生的定額,在工程造價市場化改革中何去何從成為焦點。
  • 創業板註冊制「承上啟下」 「九字三化」勾勒資本市場改革方向和目標
    『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是統一的、有機聯繫的整體,要繼續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紮實做好完善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各項工作。」 其中,「建制度、不幹預、零容忍」的九字方針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發展目標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 彭森:深圳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彭森:深圳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今年以來,中央在集中推出一批重要改革開放舉措的同時,發布實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宣示了我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
  • 2020年註定將成為中國特種設備檢驗改革元年
    自2020年2月5日至2020年12月31日,北京對中小微企業實行停徵特種設備檢驗費政策;2月15日,市場監管總局也出臺類似政策,總局所屬的特種設備檢驗檢測機構特種設備檢驗項目收費減少50%,湖北全免。由於收費涉及地方事權和財政收入,只能由各省自己定。不過總局已經率先做出這樣的高姿態,就看各省跟進不跟進啦!以我有限的認知來看,各省跟進是大概率事件!
  • ...第三方檢測加速擴張|國資|械企|擴張|醫療|非公開|醫學檢驗中心...
    有業內人士認為,「定向增發對上市IVD公司的影響主要還是積極的,如果募資方嚴格按照募資承諾來實施募投方案,或者對投資方向的改變符合公司發展戰略,對於做大做強企業所起到的作用就是正面的。」➩ 2018年12月28日,迪安診斷正式發布了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情況報告書,在當時用了將近1年半,公司上市後首次的市場化股權再融資成功完成。
  • 中國市場化改革三十年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系列專論之三   1978年至1984年,市場化改革起步;1984年至1992年,市場化改革初步發展;1992年至2001年,市場化改革全面推進;2001年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
  • 談珠寶玉石鑑別與檢驗檢測技術——訪同濟大學寶石及工藝材料實驗...
    談珠寶玉石鑑別與檢驗檢測技術,訪同濟大學寶石及工藝材料實驗室主任周徵宇——「珠寶玉石檢測關鍵點」專題專家約稿珠寶玉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其發展必然將對珠寶玉石的檢驗檢測提出更多需求。為幫助相關檢測用戶梳理珠寶玉石檢測相關的技術、標準及方法,儀器信息網特別策劃了「珠寶玉石檢測關鍵點」專題,並特別邀請業內專家分享對珠寶玉石檢測技術的見解,以期為珠寶玉石檢測領域相關人士提供更多參考和幫助。
  • 四川農信社借市場化手段推進改革 市場化「社招」20名行長、副行長
    財聯社 (成都 記者 崔文官)訊,今年2月,監管部門提出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後,農信系統市場化改革開始提速。日前,四川省農信社在官網發布公告,為四川省內10餘家農商行(農信社)招聘行長、副行長(主任)20名,包括剛於11月27日開業的甘孜農商銀行。
  • 本次降息的四大特點:改革式、市場化、漸進式、結構性
    自央行9月20日將貸款基準利率(LPR)一年期由4.25%下調為4.20%,五年期維持4.85%不變消息發布以來,觀察此次逆周期操作的降息降準調節政策,在LPR改革後呈現出改革式、市場化、漸進式、結構性特點,與以往基準利率降息有著本質區別。
  • 談臨床微生物檢測
    然而,目前我國的醫學微生物學檢驗事業遠未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研究和解決。本期嘉賓: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    檢驗科副主任   顧兵《醫學儀器與試劑》(一下簡稱「《醫》」):您的實驗室在質譜技術的應用上有哪些項目,能不能給我們用實例談一下質譜檢測的優勢、特點等?
  • 山西省首次成立檢驗檢測系 專門培養檢驗檢測行
    新成立的檢驗檢測系由山西同文職業技術學院、山西省檢驗檢測學會、晉中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三方攜    7月28日,山西省高職院校首家檢驗檢測系在山西同文職業技術學院正式揭牌成立。
  • 高等教育的市場化改革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講師 吳荻楓  大學要成為改革的市場主體,受市場約束,才能真正地為市場服務,無論是培養人才還是為僱主提供信號都是如此。  我們知道,擁有一紙大學文憑,尤其是名牌大學的文憑,將顯著提高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