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綜合授權改革試點、高校思政課、鬥爭精神、科研評價、工業發展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彭森:深圳推進綜合授權改革試點應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今年以來,中央在集中推出一批重要改革開放舉措的同時,發布實施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宣示了我國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的堅定決心。深圳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在中央頂層設計和戰略部署下,賦予深圳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更多自主權,有力地支持了深圳在構建高標準市場體系和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方面先行先試、率先完善各方面制度。為此,要堅定不移地把市場化改革的任務擺到更突出的位置上,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施方案一方面聚焦加快建立完善高標準市場體系,在市場能夠高效配置資源的領域、在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事項上,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成為配置資源要素的主體。另一方面,要求繼續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活力的幹預,重點為市場主體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方案堅持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中的挑戰和難題。方案要求,2020年在要素市場化配置、營商環境優化、城市空間統籌利用等重要領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措施。這些領域所涉及的重大改革政策調整,全部是深圳在改革創新實踐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因此被列入首批授權事項清單。隨著方案的批覆和實施,深圳可以早日為全國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方案和經驗。
摘編自《人民日報》
【饒明奇:掌握育人原則,提升教學溫度】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院長饒明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課教師座談會講話中,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針對「情懷要深」,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思政課教師要有家國情懷,要有傳道情懷,要有仁愛情懷。為此,思政課教師必須掌握育人原則,提升教學溫度。一是真實性原則。深厚的情懷、豐富的情感源自生動的事實、感人的事跡,油然而生、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思政課教師的喜怒哀樂必須建立在真學真信、真實可靠的基礎之上。二是適度性原則。情在理中,理也在情中,必須不誇張、不淡化,恰到好處,精準抒發,方能增強感染力。三是差異化原則。一個人的情感體驗與家庭環境、年齡、受教育程度、閱歷等因素有關,面對大中小學生、研究生等不同階段、不同專業的教育對象,思政課教師情感投入的內容和形式也必須結合具體實際,增強針對性。四是滲透性原則。教育是個潛移默化的長期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不能大水漫灌,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情境,開展經常性的情感滲透,久久為功。
摘編自《河南日報》
【陶良虎、郭群英:鬥爭精神是黨的優良傳統的體現】
湖北省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教授陶良虎,湖北省省委黨校中共黨史黨建教研部教授郭群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偉大的鬥爭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井岡山鬥爭、萬裡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黨開展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鬥爭,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戰鬥力,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勝強大而兇殘的敵人,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黨所處地位的變化和國內外形勢的變化,黨敢於直面各種執政考驗,在探索中不斷總結鬥爭的經驗教訓。改革開放新時期,黨繼續發揚鬥爭精神,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偉大鬥爭,跨越重重障礙,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在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鬥爭中,黨始終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夢想,保持著昂揚的鬥爭精神,主動在實踐中攻堅克難。
摘編自《湖北日報》
【張立遷:引導建立符合基礎研究「厚積薄發」特點的評價機制】
天津大學研究生院教師張立遷表示,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籤署國務院令,公布修訂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0年12月1日施行。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的每一項重大突破,往往對科學技術乃至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推動力。基於此,《條例》特意明確國家加大對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獎勵,著力築牢國家基礎科學體系「地基工程」。做好基礎研究,就不能一味地趕時髦、跟熱點,需要的是十年磨一劍、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以及持之以恆、勇往直前的力量。因此,《條例》意在引導建立符合基礎研究「厚積薄發」特點的評價激勵機制,加大對基礎學科的長期穩定支持,為科技工作者靜心思考、潛心研究、全心投入提供更好的服務,支持和鼓勵他們勇闖創新「無人區」。尤為可喜的是,近些年來,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力度,構建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引導鼓勵地方、企業和社會力量增加基礎研究投入,不僅使得基礎研究經費絕對值得到較大提高,而且基礎研究支出佔科研支出的比例也得以不斷增大。
摘編自《中國教育報》
【呂慶喆:著力解決小微企業面臨的需求不足問題】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呂慶喆指出,三季度,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社會秩序穩步恢復,企業生產經營狀況進一步好轉,工業經濟呈穩定持續復甦態勢,部分指標已恢復到正常水平。但也要看到,工業經濟仍面臨需求不足的壓力,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體上仍有所下降,且企業復甦不均衡,特別是小微企業仍面臨較大壓力。其中,需求不足的問題依然較為突出。在國民經濟遭受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後,雖然工業生產端和需求端雙雙回暖,但需求端恢復情況弱於生產端,存在一定的需求缺口。如果需求缺口持續存在,則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制約工業經濟內生動力的修復。從數據看,在9月工業生產基本恢復到上年同月水平時,工業投資仍低於上年同期水平。同時,消費需求偏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業品需求。加之受境外疫情反彈及逆全球化加劇等因素影響,外部需求持續恢復也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內部需求偏弱和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可能使得需求缺口持續存在,制約工業經濟內生動力的恢復。政府必須綜合施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產業政策協同發力,為工業企業解憂紓困。同時,要加快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內外貿融合發展,充分挖掘和釋放需求潛力。
摘編自《經濟日報》
(光明網記者 李澍整理)
[ 責編: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