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火車站舊址石碑碑文被網友挑出多處錯誤的事情引起了廣泛的關注。那麼,南京其他景區和文保單位的標識、標牌有沒有類似的情況呢?
【錯字別字:南明皇帝被改了名】
記者先後走訪了中山陵、夫子廟、中華門、明故宮遺址以及老城南傳統民居等景點和文保單位。其中,夫子廟、中華門、明故宮和老城南民居景點的標識、標牌都發現了錯誤。
在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入口處的簡介上,南明皇帝朱由崧的名字被寫錯:「崧」字的下半部分應該是松樹的松,簡介上寫成了高矮的高。遺址公園裡的宣傳展板,也被市民挑出了錯。
南京市民邱先生說,從文字的前後連貫來說,應該是時候的「候」,這個詞語應該是「候農」;但實際上被寫成了諸侯的「侯」。
【翻譯混亂:「中華門」竟有三種英文翻譯】
隨著英語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市民掌握,以及中英文化互動更為頻繁,景區英文翻譯錯誤也越來越被大家關注。在夫子廟、中華門景區的三塊標牌上,「中華門」這一地名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翻譯。另外,中華門甕城中的「甕城」一詞原本有對應的英文單詞,但景區的英文簡介裡卻直接用上了漢語拼音。
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說,比如說中華門的「門」到底是翻譯成「gate」還是「men」,這個本身就有爭議。另外,在夫子廟裡,關於中華門的更是直接被翻譯成了「China Gate」。
不僅僅是英文翻譯,繁體字也是標識、標牌容易中招出錯的領域。有市民指出,夫子廟大成殿門前的「夫子廟遺址」石碑,簡體字和繁體字雜糅,不符合規範。「十裡秦淮」的標牌採用了繁體的「裡」字,更是大錯特錯。專家表示,只有在表達「內部、裡面」的含義時,才能用繁體的「裡」,用作「裡程、地名」時,只能用簡體的「裡」。
【史實謬誤:鄭和到過南極洲】
相比文字錯誤,標牌中的史實偏差則更為隱蔽。早在2012年,就有專家指出秦淮區孝順裡的「曾靜毅故居」出了錯。然而5年過去了,這處錯誤仍未更正。
據專家考證,歷史上並沒有曾靜毅這個人,這裡的曾靜毅應該是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葆。曾國葆的諡號叫做「靖毅」,而且他諡號「靖毅」中的「靖」,也不是這個靜悄悄的「靜」。
明故宮遺址公園也存在同樣的問題。一塊介紹「鄭和下西洋」的展板稱,鄭和可能到達了美洲、澳洲和南極洲。
對此,南京海上絲路遺產研究中心主任顧蘇寧說,目前國內學者研究發現,鄭和下西洋最多只到了東非,目前還沒有資料能夠證明到過南極洲。
顧主任還指出,展板上說鄭和早於歐洲人57年遠赴非洲,也不正確;歐洲人早在數千年前就和北非往來密切,羅馬帝國就橫跨亞非歐三洲。走訪中市民認為,遺址公園將未經學術界主流認同的觀點展示出來,有些輕率。
【資料網上轉引 單位審核不嚴】
那麼,林林總總的景區文字錯誤又是如何發生的?審核不嚴是出現錯誤的重要原因。明故宮遺址公園的負責人坦承,展板上的資料有些是從網上搜集來的,沒有經過專家審核。
城牆保護管理中心的相關負責人則告訴記者,景區的英文翻譯大多外包給翻譯公司,不同的公司往往有不同的翻譯。由於缺乏英文專業人才二次把關,他們很難勘誤找錯。
【文保部門:邀請專家統一把關 擬製作規範手冊】
針對市民們指出的問題,相關景區和文保單位都承諾將在核實後修正。南京市文廣新局的相關負責人還表示,為了解決景點標識、標牌文字缺少專業把關的問題,目前,他們正和我省知名大學等單位合作,對南京市的文保標識、標牌進行審核,最後再由專家把關。
南京市文廣新局表示,他們打算將專家審核的意見、建議編纂成冊,製作成規範手冊,供各個景區和文保單位使用。南京市旅遊委也將同步推進景區標牌的糾錯工作。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張清 韋少華)